-
1 # 錦觀世界
-
2 # 歐埋雷
文姜,是齊僖公之女,齊襄公的妹妹。然而,這位齊國公主,早在沒有出嫁的時候,就和哥哥齊襄公私通。嫁給魯桓公之後,又趁著回孃家的機會,再次和哥哥舊情復燃。事情被魯桓公發現,怒斥文姜,文姜告訴了哥哥齊襄公,齊襄公就派人殺了魯桓公。
對於這一件醜事,《詩經》中寫了三首詩,來進行諷刺。
其一,《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齊國的公主已經出嫁到魯國去了,既然她已經出嫁了,你為什麼還要懷念她?
其二,《敝笱》:“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雲”——齊國那位出嫁了的公主回來了,她帶的侍從多的就像雲一樣。
可是,這位回來了的公主,卻再次和哥哥有了苟且之事。
其三,《載驅》:“載驅薄薄,簟茀朱鞹。魯道有蕩,齊子發夕”——齊國的公主乘坐著車速飛快的馬車回來了,車上裝飾著精美的竹簾和紅色的車蓋,魯國的大路平坦坦,公主早上出發,晚上就到了。
這三首詩,雖然都寫的比較委婉,只說了文姜返回來齊國,後面發生的是令人太不齒,詩作者都不願意寫下去。
-
3 # 詩經女孩1、這首詩寫的是什麼?
解讀這首詩,首先先來個5W,誰,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因為什麼原因,做了什麼事。這首詩寫的是文姜,文姜幹什麼呢?文姜乘著馬車去看齊襄公。什麼時間呢?在丈夫魯桓公死了以後。為什麼去呢?為了幽會。
我們先來看原文及翻譯:
載驅薄薄,蕈茀朱鞹。魯道有蕩,齊子發夕。四驪濟濟,垂轡沵沵。魯道有蕩,齊子豈弟。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蕩,齊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魯道有蕩,齊了遊敖。翻譯:
馬車賓士車輪響,竹簾朱簾耀眼亮。魯國大道多平坦,文姜朝夕任來往。四馬駕車真齊整,韁繩鬆緩任馳騁。魯國大道多平坦,文姜樂得心花放。汶河流水泛波浪,路上行人熙攘攘。魯國大道多平坦,文姜在此任遊蕩。汶河流水卷波濤,路上行人如觀潮。魯國大道多平坦,文姜往來自逍遙。整首詩說的就是文姜的車行走在大道上,大道多寬闊,文姜多自由,沒有一句諷刺的話吧。咱們接著看。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裡重點寫文姜,文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齊襄公和魯桓公和她又是什麼關係呢?
文姜:是中國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僖公的女兒,文姜是宣姜的妹妹。這個文姜不僅有芙蓉之姿,還相當有才華,因此被稱為文姜。
齊襄公:是文姜同父異母的哥哥。他是是齊僖公的長子。據說,哥哥齊襄公是個標準的公子哥,身長八尺有餘,長相俊朗,又會寫詩,舉手投足之間魅力十足。妹妹文姜一直仰慕哥哥,齊襄公也很愛這個美麗的小妹妹,兩人親密無間,一直到成年。直到關係變得不能言語。
魯桓公:文姜的丈夫。魯桓公三年(齊僖公二十二年,前709年),魯桓公派公子揮到齊國迎娶文姜為妻,並立文姜為夫人。
按說文姜嫁給了魯桓公,忘記舊歡好好過著幸福的日子也就得了。但是怎麼說呢?初戀最難忘是不?何況戀上的還是一起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哥哥。如果事情按照我們的醫院發展,這樣也不會有詩經裡《載驅》、《敝笱》和《南山》這三首詩了。
齊襄公四年(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正月,魯桓公與齊襄公兩個國君見面,齊襄公要求文姜隨行。文姜自從嫁給魯桓公之後,就沒有再和哥哥見面。這次文姜和魯桓公來到齊國,舊情復燃,齊襄公再度與她私通。
完事後,魯桓公被戴綠帽子肯定不爽,於是責怪文姜,文姜將情況告訴了哥哥。
同年四月初十日,齊襄公設宴招待魯桓公。齊襄公將魯桓公灌醉後,派公子彭生幫助魯桓公登車,彭生力大無比,於是就硬生生的把魯桓公的肋骨夾斷了,魯桓公就這樣死了,死了。一國國君就這樣死了。真是可惜呀!
事後魯華人興師問罪:“我們國君畏懼您的威嚴,不敢苟安,來到貴國重修舊好,禮儀完成後卻沒有回國。中國不知道該歸罪於誰,在諸侯中造成惡劣影響。請求用彭生來清除這種影響。”於是,齊襄公殺死公子彭生來向魯國謝罪。
好吧!因為個私通,殺了人家丈夫,然後又把替你辦事的人殺了,齊襄公真的不地道。
瞭解了此詩的背景,再來看此詩,真是赤裸裸的諷刺呀!
3、有關文姜其人文姜與她的姐姐齊宣姜,都是當時聞名的絕色美人。文姜的婚姻一波三折,她的風流韻事,轟動了天下各國,人們一面諷刺她的蕩婦淫亂行徑,一面又歌頌她的絕世豔麗。
事物都分兩面性來看,人也是。
1、文姜淫亂,私生活的確不咋地,名聲不好。
2、魯桓公死後,文姜施展了自己的外交才華,文姜應該是有傳世文獻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家。為齊魯兩國邦交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所有詩經裡有關文姜的這三首詩《載驅》、《敝笱》和《南山》,你們結合背景來看就知道了。
回覆列表
從這首詩的發生背景就能瞭解到原因。
許穆夫人是衛宣公之女,出嫁許穆公。眼見衛國覆亡,痛心疾首,前去弔唁,併力圖用行動來拯救衛國。此舉遭到許國君臣的阻撓,許穆夫人在憂憤之際寫下了這首詩。
詩中道出一個問題:在國難當頭之際,是坐以論道,前怕狼後怕虎,還是義無反顧,起來用行動來拯救。一介柔弱女子和一群五尺男子的言行心態,已在詩中作了披露。
危難之際總得有人挺胸而出,左思右想,瞻前顧後,總不如行動有力、有效。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姿態,一篇宣言。荊柯刺秦,抵得上千千萬萬在背後譏諷咒罵暴君秦始皇的人。刺秦雖然未遂,但行動本身就為荊柯留下了一座紀念碑。
不敢行動的人可以找出一千條理由來為自己辯護,而所有理由大概出不了“我”的圈子,不外乎怕自己的罈罈罐罐被打爛了,怕自己的鍋碗瓢盆功名利祿受到損害。敢於行動的一個前提就是要跳出“我”的圈子,要“忘我”、“無我”,然後才能無畏地行動。行動的代價不過就是犧牲一些個人的利益,以至於身家性命而已。腦袋掉了不過碗大個疤,二十年後便又是一條好漢。
人說,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人自己又是什麼? 我們來到世上、離開世上,不都是赤條條的麼?身外之物有什麼不可捨去的呢?人固然要為自己,為自己吃飽穿暖居安,也為自己維護臉面和尊嚴。如果讓鍋碗瓢盆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束縛住了手腳,變成了它們的奴隸,自我實際上就已經喪失了。
敢於行動,既可以用來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可以用來維護某種道義;在維護道義的同時,也就證明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在人同外部世界的關係之中,行動是最高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