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澹奕
一來,德意志支離破碎了數百年,再也無法忍受等待;二來,因為恐懼德意志誕生的法國,長期壓制德意志,如今德意志卻在法國的皇宮宣佈統一,也是對德意志上下的最大鼓舞,與對法蘭西最大的震懾。
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其內部由大大小小超過300個實體邦國各自為政,而名義上由實力最強大的奧地利掌握,奧地利大公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然而19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地利威望掃地,而北方的普魯士王國卻不斷崛起,有心取而代之。
當時的歐洲大陸以法國最為強大,而法國也非常忌憚德意志的力量,長久以來與普魯士之間也是齟齬不斷。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代,就對德意志各種壓制,雙方矛盾非常尖銳。隨著普丹戰爭與普奧戰爭結束,普魯士最終將矛頭對準了德意志統一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法蘭西。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警告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不要染指西班牙王位,威廉一世予以拒絕,而這也最終成為普法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很可惜,色厲內荏主動搞事情的拿破崙三世,很快率領大軍向勢如破竹的普魯士大軍投降。
法國戰敗以後,普魯士與德意志各邦國代表、王室成員竟然在法國當時的皇宮凡爾賽宮歡聚一堂。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凡爾賽宮就是整個法蘭西的核心樞紐所在,鏡廳之中有很多宣揚法國君主征伐各地的油畫,其中當然就有包括德意志的。
最終,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稱帝,宣佈了德意志的統一與德意志帝國的誕生。這一天,德意志人已經等待的太久,而在這座本來用於宣揚法皇武功的宮殿舉行儀式,也是對最害怕德意志誕生、百般阻撓的法國的最大回擊。
-
3 # 百花爭豔只為你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是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的,是為了顯示德意志帝國的成立權威,也是為了更好的令法華人恐懼。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在1870-1871年打敗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基礎上建立。1871年色當戰役中法皇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率領8萬法軍向德皇威廉一世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宣佈滅亡,意味著拿破崙帝國的覆滅。
德意志未統一的時候,最強大的國家為普魯士。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但是普魯士一直被拿破崙第一帝國吊打,所以拿破崙的法國在普魯士中心中留下了恐懼。
1871年普魯士打敗了法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成立儀式,是為了宣佈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和對法蘭西的侮辱(在你們的宮殿裡成立我們的國家)。
-
4 # 風語Soul
熟悉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德國和法國是世仇。拿破崙的鐵蹄曾經踐踏過德意志這片土地,德華人當然也要再打回去一雪前恥。再加上鐵血宰相俾斯麥也是那個時期的世界風雲人物。二戰的時候希特勒不也是這樣做的麼?
回覆列表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稱帝,昭示了德國的統一與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通常來說,加冕一事都會選在本國內最為莊嚴的場所舉行。那為何普魯士的國王統一了德國,不在柏林舉行皇帝加冕禮,而要在法國的巴黎舉行呢?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普魯士)挾戰勝法國之威,而向法國乃至歐洲炫耀武力。但除此之外,德國此舉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在西方歷史上,君主的頭銜絕不是自己可以胡亂加的,而都是要經過教皇的承認。教皇的教令能通行於基督教各國,而國王卻只能施令自己的王國,這也是中世紀歐洲教權高於王權的基礎。故而,歐洲各國君主,欲使自己的王權穩固,都不得不在教皇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以爭取獲得教皇的承認。
正因為歐洲君主的頭銜,需要教皇的授予與承認。也才使得歐洲君主的最高頭銜“皇帝”,不至於那麼氾濫。“皇帝”與“國王”不同,“皇帝”象徵著某區域內的霸權,就如在古代的東亞政治體系中,只有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稱皇帝,而鄰國的君主只能稱國王。在歐洲其實也是一樣,能獲得教皇加冕,而被冠以“皇帝”頭銜,其本身就意味著已獲得Continental霸權。因這Continental霸權只能有一個,故按理說,歐洲的皇帝也只能有一位。
在早期歐洲人的觀念中,只有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稱皇帝。而無論是德語中的皇帝(Kaiser)還是俄語中的沙皇(царь),都源於古羅馬君主凱撒的詞彙。這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評價道: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與沙俄帝國(自稱第三羅馬)都要跟“羅馬”扯點關係的原因所在。
因羅馬帝國到後來分為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而教廷也隨之一分為二,並漸漸形成了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對立,故使得西方的皇帝也形成了兩條體系。神聖羅馬帝國(往上可追溯到查理曼大帝)的皇帝頭銜,屬於西羅馬帝國、天主教這一體系,而俄羅斯沙皇則屬於東羅馬帝國、東正教那一體系。
在天主教這一體系中,長期也都只有一個皇帝,這便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而這一現象被拿破崙給打破了,1804年,拿破崙逼迫教皇庇護七世,前往巴黎為自己加冕。待加冕之時,又自己搶奪了CROWN,並自行戴上。而按傳統,拿破崙應該前往羅馬,由教皇加冕,意喻教權高於皇權。拿破崙逼迫教皇前往巴黎,並自行加冕的舉措,被教廷視為奇恥大辱。但隨著民族國家的漸漸形成,教廷的影響力早已式微。
拿破崙雖藐視了教廷的權威,但在禮儀上還是得有教皇加冕這一道程式。就好比西方人結婚,得有牧師在場見證一樣。而拿破崙既已稱帝,當然就不能再允許另一個霸權象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存在。1806年,拿破崙以武力逼迫弗朗茨二世(哈布斯堡家族,拿破崙後來的岳父),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至此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
但是,奧地利仍是歐洲強國之一,並有無比榮耀的家族史。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其統屬的波希米亞王國,具有選帝侯資格)憑藉自身實力,在德意志邦聯(神聖羅馬帝國)中居有絕對支配地位,長期獲得“皇帝”的頭銜(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
而從1438年到1806年這三、四百年,哈布斯堡家族只有3年因男嗣斷絕而短暫失去皇帝頭銜。可以說,神聖羅馬帝國後期的皇帝頭銜,已經徹底淪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頭銜。因奧地利的自身實力及哈布斯堡家族家族在德意志聯邦中的強大影響力,拿破崙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妥協,弗朗茨二世雖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但仍得以保留皇帝頭銜,此後改稱為奧地利皇帝(相當於說:奧地利的皇帝頭銜已經不是正統,而正統被法國奪得)。
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雖壽命短暫,但此後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卻又在法理上是繼承他伯父這一系。而德意志地區又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遠不能與法國爭雄。以故,法國無論是在實力上還是在名號上,都獲得了無可爭議的Continental霸權地位。1870年,普魯士於色當戰役中擊敗了法國,法蘭西第二帝國也隨之滅亡。普魯士選擇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也是預示德國又從法華人手中奪回了皇帝正統與Continental霸權,而此時的普魯士屬新教國家,故也不再有教皇加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