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溪講座

    看到這個問題,我有一些困惑,而且我立刻就想反問:為什麼一定要感到舒適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對於一個個體而言,最能讓自己心情愉悅、心緒平和、最能讓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的,莫過於“接納”二字。要善於“覺察”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自然表達,自然釋放,這可能是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最為有益的。反之,如果刻意的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強力的扭轉自己的感覺,這樣做不是做不到,但是對自己不好,極易堵塞情緒的自然出口,日久年深容易造成不良的後果,真是得不償失。所以,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裡,講究的是“一切順其自然”、“自然就是最好”,這與現代的心理學也是殊途同歸的。我高興了,我焦慮了,我生氣了,我傷心了,等等等等,情緒來了,覺察它,接納它,釋放它,自然而然,雲捲雲舒,這才是對自己最大的照料,是對自己最好的愛護。

    說完這些,我就要說,為什麼一定要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得到舒適呢?有的人讓人喜歡,有的人讓人欣賞,有的人讓人激動,有的人讓人心潮澎湃,同樣,有的人讓人討厭,有的人讓人恐懼,有的人讓人唯恐避之不及,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單田芳老師的名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們不可能要求別人怎麼樣、怎麼表現,我們唯一能要求的就是自己怎麼表現。所以,當和陌生人交往的時候,我喜歡了、欣賞了、激動了,這固然是好,如果我願意,我可以繼續和他(她)交往下去,去延續這種美好的體驗。反之,我生氣了、我恐懼了、我不爽了,我幹嘛還要強迫自己去達到一種舒適體驗的境界,這不是違揹人性、違背自然嗎?這也太強人所難、太難為自己了吧。所以,我認為,這真的沒有必要,如果我在交往中感到了不舒適,我會立刻終止這種不好的情感體驗,然後去尋找那些能夠真正讓我自然地感到舒適的體驗。情緒就像是我的孩子,我不想強迫他、壓制他,只想尊重他、呵護他。

    當然,我要說明,終止這種不好的情緒體驗,並不需要激怒別人或者是把場面搞僵,我們可以優雅從容地離開這個環境。比如,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我感到了氣憤,但是我可以做到,不讓這種憤怒當場爆發出來,我可以找一個禮貌的藉口終止這段對話,然後離開。這樣,在儘量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照顧好、保全好自己,這是需要修煉的一種智慧和能力。任何不良情緒都需要首先覺察,然後理智的釋放,但並不一定要當場釋放或者劇烈的釋放。比如我特別羨慕一些女士,已經憤怒到爆表了,但是卻不發作,而是回家以後透過買買買得到徹底的釋放,既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不良情緒全都發洩出去了,這著實是高手。

    所以,千言萬語一句話,不要壓抑自己的真情實感,常言說“跟著感覺走”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否則強迫自己偷換情緒,時間長了,不但對身體不好,而且很容易迷失自我。

    最後,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可能會因為工作需要必須和陌生的客戶交往而且要保持一種非常舒適的外在形象。這確實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尤其是一些視窗單位服務行業,往往被一些舉止不太文明的人刁難得無法容忍但是出於職業道德和工作約束仍然必須保持微笑、態度謙和。我個人認為,要達到這種境界,也必須要透過艱苦的修煉,但是從個人身心健康的角度講,如果自己覺得這樣的修煉對自己十分艱難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嘗試,還是換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環境比較好。畢竟,有一首歌的歌詞寫得好:“內心的平安那才是永遠”。

  • 2 # 山花爛縵

    怎樣和陌生人交往中得到舒適感呢?

    此問題不知從何說起,堂堂正正做人,上對的起天下對的起地,問心無愧,禮貌謙虛,誠實守信,不論和熟人陌生人打交道,有事說事無需多慮,更不應有自卑的表現,因為對方也是人。自尊自愛就好,沒有利益關係,就沒有可尷尬的了。

    人心莫測,和陌生人交往,也要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話到嘴邊留半句,仔細的檢視對方的一言一行,如果有業務往來,更要仔細把關,以免吃虧上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自己心無障礙,不坑不騙,對什麼樣的人,和什麼人交往都會舒服舒適的。害人之心不可有。謝謝謝!

  • 3 # 心智慧soulwise

    和陌生人交往中的首要原則就是:不討好別人,可以從一開始就防止和避免了建立不健康的人際關係。

    討好別人通常是以犧牲自己心的純度為代價的,甚至是以迎合不合理的需要為代價的。這無疑是對自己最不利的,甚至會讓人變得越來越無力,影響自己的狀態,讓自己變得不健康,從長遠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代價。

    好的人際關係是相互成就的,在這種關係中,每個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做自己,提高生命力。任何人際關係最終都是一場精神上的門當戶對。不討好別人,就能用高自尊吸引來更有自尊和更健康的人,建立起更優質的人際關係,為生活加分而不是耗能。

    人沒必要違心做事,不違心做事,是因為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而違心做事,則會錯過這一更好的解決方案。

    任何好的解決方案一定是雙贏或是多贏的,違心做事是不必要的犧牲。之所以是不必要的犧牲,是因為違心做事的背後往往是一堆需要面對的負面情緒。

    往往在違心做事之後等人真正明白過來時,情緒的反彈會更大,可能更傷害彼此的關係或是壞事。人不違心做事,就不至於有情緒,心平氣和反而有利於關係的長久。

    當人發現自己在違心做事時,最需要做的是,老老實實、沒有隱藏地讓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感受暴露,看看到底是什麼東西在讓自己違心做事,清晰自己做事的動機,你就有機會打破這種模式,給自己更多的選擇。

    做真人,不做聖人

    不能做真實的自己,每天都靠裝,長期矯飾與偽裝,心理必然扭曲,自己都會討厭自己的偽善,造成自我的衝突與對立。

    人生的美好源於接納真實的自己,不包裝、不偽善,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從一開始即從源頭上避免自我的衝突與對立。自己的內在和諧了,外面的世界自然會好看,人就不會把自己負面的潛意識投向外在,認為到處都壞。

    很多時候人違心說話做事,名義上是為了維護人際關係,但事後恰恰成為加速破壞人際關係的最大殺手。因為一個人不能老騙自己,時間長了必然透過明裡暗裡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到頭來反而事與願違,破壞人際關係。

    事實上,做真實的自己更容易得到別人真正的、由衷的尊敬,更有利於建立長久的高品質人際關係,因為每個人都渴望真實而不摻水地活著。

    人生只需做到三個字:不違心。不違心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負責和需求舒適感的最好方式。

    為了維護所謂的面子,說違心話、做違心事,事後又反悔變卦;或是雖然看上去沒有反悔,但靠用大道理來強壓自己的真實感受。在表面和風細雨的下面,其實是各種心機的暗算和暗鬥。

    靠違心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遲早有一天會出問題。另外,違心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的積壓,會讓身邊的人日子不好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從頭看平成奧,該按照什麼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