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州米多多

    十年汽車人《大米說車》總經理,見過形形色色的故事,我今天來分享一下:

    1.確實很多人現在的房子越來越大了,但是過的不見得開心。我身邊有一個認識的,XX公司老總,他老婆是大學老師 ,有一個可愛的女兒,按理來說,家庭應該很幸福的,可事實相反,他在外面KTV找了一個女朋友,在外面租了房子,每個月給她3萬,他也經常帶他女朋友去澳門豪賭,據說一次輸了100多萬,但是他很有心,走時給他老婆,女朋友各買了一個3萬塊的玉鐲子。後來他老婆給他把錢還了。他們都是互相在外面玩,賠小孩子的時候才聚在一起。我想這典型的有大房子,沒有家

    2.還有一個朋友,很喜歡玩,他呢自己做汽車行業,有點小錢,也是整天不回家,他老婆倒是老實人,蠻好的,見過幾次。 他老婆在家帶小孩子,上班,他呢天天在外鬼混,天天車裡坐的不同的女的,還炫耀。他家我們去過,兩百多平。他們 就是回家睡個覺,平時也沒啥交流,吃飯就是外賣,吃完就是手機,我想這也是有房沒有家吧/

    3.在說說我自己,房子還好,也不是 有很多錢,就一般人吧,天天買些菜回家做菜,吃完陪陪小孩,老婆,長輩,沒有大富大貴,小日子也算過的舒心。和家人之間也是相敬如賓,也還算可以吧!

  • 2 # 愛科籃說

    家是一個概念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家,怎樣才稱之為家,這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但我們不是專家,無須最深入研究,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普通卻又千人千慮,萬人無相同答案的話題。這就看你如何定義家,是以房子定義還是房子住著人亦或是房子裡住著美滿的一些人稱之為家還是如何,咱們國家的傳統,家是基本單位的存在,自古家就是很重要的單位,不管作為你最高階的動物-人,還是其他附屬人的動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當到了時間,我們都會不自覺的產生回家的念頭,這是幾千年人類進化的結果,是一種平常習慣的最終形成。房子只是家的附屬定義,人才是主角,一個房子無論大小、無論豪華與否,如果沒有人、沒有人煙味,那也只能是房子,是鋼筋水泥,是不能稱之為家的,更重要的是,家裡的人關係如何才是考量一個家真正定義的存在。

    之所以,有的人住著大房子卻沒有家,多少是因為內心的孤獨,是因為這個房子裡沒有能讓你感到溫馨、感到快樂、感到幸福的源泉。每個人不管在外面多輝煌,人都是最終會回到自己的家,或者說回到自己的房子,這是屬於自己(或者說家人)的私人領地,只有在這裡,我們才能很好的休息、放鬆,或者歡聲笑語...。可是,偏偏拼搏一天,回到這個可以為所欲為的港灣卻發現如此冷清、發現親人不在身邊、發現沒有人談談心、沒有人說說話...,這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相信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體會,只是時間長度的不同。所以,如果房子裡沒有你愛的人、或者愛你的人、亦或是我們所說的家人,沒有可以寄託情感的作用,作為情感動物,我們會失落,會覺得房子空蕩蕩、會覺得冷酷,會覺得那不是家,因為沒有冷暖、沒有陪伴、沒有歡聲笑語,更重要的是因為內心的缺失,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再健全的人都有缺失,都有各種情感的需要,我們會把很多情感寄託到這個家裡或者說這個房子裡,我們以為這裡能給我們歡樂、能給我們快樂,可是,並不是這樣,並不是大的房子就可以滿足的;所以房子不是家,如果沒有家所具備的條件,房子就是房子,不是家,不是人內心所希望的家。

    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沒有溫馨的對話,沒有體驗家庭的快樂,當下的好多人又怎麼能體驗到所謂的家,住著豪華的大房子又如何,家不是因為房子大小而定義,家是因為有人情味、有人氣、有畫面...而定義的,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承下來的結果,更是我們心存的希望,是固有的文化,沒有什麼可以改變,哪怕時代變遷,蒼海滄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家就是家,無論大小,之所以住著大房子卻沒有家,是因為內心沒有得到慰藉,心靈沒有棲息地,又或許是因為沒有親人的陪伴,或許是遠離家鄉,亦或是內心千瘡百孔、傷痕累累...。有太多的的原因,我們不必深究,只希望每個人都住著大房子,心裡有著家,因為房子是你們可以慰藉內心、可以棲息心靈的港灣,而不是冰冷的鋼筋混泥土。

  • 3 # 沐嵐花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第一時間想的是一個有錢人,孤獨的住在一個大房子裡,沒有親人的陪伴,或者一起住的人不是相愛的,沒有愛的陪伴,所以感覺不到家的溫暖。這的確是住在大房子裡,卻沒有家的感覺。

    但是今天我想說的卻是另外一個現象,是關於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

    由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家鄉一般只是留下一些老人和兒童。農村的房子一般都很大,一整棟樓或者一整個院子通常只住著一兩個老人或者老人和小孩。

    一部分,是沒有兒孫陪伴的空巢老人,常年見不到兒孫,只能在子女的電話裡才能感受到一絲親情。這個不用細說,大家也都能理解,那種住在一個大房子卻沒有家的感覺。

    另外我要重點講的一部分,是跟著老人留在老家的留守兒童。由於沒有父母在身邊,大多數留守兒童基本屬於放養狀態。老人家畢竟文化與認知有限,終究給不了孩子有效的教導。

    所以,留守兒童實際上是感覺不到來自正常家庭的溫暖的。即使老人家對孩子萬般寵愛,但是那終究不是來自父母的關懷。而且,如果孩子犯錯,老人家不敢或者不捨得教訓孩子,這也讓孩子慢慢變得有恃無恐。

    在老家,老人只是負責孩子的吃穿還有接送就學,平時由於文化水平有限,無法給孩子做作業輔導。特別是看到別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容易產生心裡落差。老人即使察覺這個情況,也不懂如何給予有效的開導。

    很多人都說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會跟爺爺奶奶比較親,長大以後和父母可能感覺不親。更有甚者,有的孩子長大之後,把父母當成了陌生人,沒有親情。

    所以,很多留守兒童,其實或多或少是有一點心理問題的。他們特別缺愛,缺乏來自父母的愛。

    在鄉下經常會看到一些留守兒童,在放學之後在街頭巷尾或者田地裡流連,有時候他們會去做一些搗亂的事情。比如,把別人的車劃花;爬到樹上掏鳥窩;把未成熟的果蔬毀掉……

    你沒有辦法去跟一個沒有父母教導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只能說這群熊孩子真的很讓人頭疼,也很讓人心疼。他們希望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嗎?並不是,他們沒得選擇。父母迫於生計,只能到遙遠的地方去工作,去賺錢,然後把錢寄回老家,給家中的老父老母維持生活,讓父母幫忙養育他們的孩子。

    造成留守兒童現象的,不僅僅是由於戶籍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窮。如果不是因為窮,誰願意把孩子放在老家而不帶在身邊呢?所幸,現在國家已經開始不斷地最佳化外來務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即使買不起房子,落不了戶,在符合一定條件下,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也可以申請就近入學。

    希望留守兒童的現象越來越少,讓更多的父母可以無壓力的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享受家的溫暖。

  • 4 # 懷泊

    這個感覺很普遍,農村裡房子超級大,但是全家人都出來了。父母也在中山,雖然中山沒有房子,是魚的,但是感覺爸媽在的地方就是家

  • 5 # 胖胖的雪小仙女

    家,有家人的地方才叫家。一家人在一起,即使租房也是家。沒有家人的房子,只能叫房子。現在很多人為了更好地生活,都出來打拼,家裡的房子都空著,沒有家人的房子只能是物品。我現在出來工作,爸媽在家,我就感覺自己有時候很孤單。我的孤單是因為沒有爸媽的陪伴。而我也不能陪在爸媽身邊。我現在感覺我住的房子只是給自己晚上睡覺的地方。因為沒有家人,所以很多人住著大房子,但是沒有家人的陪伴,就不叫家。

  • 6 # jiayou

    有多少人這種觀念,就算貸款也在老家建一套房子。所以一年四季都在外面。而家裡就是個樣子,就過年回來住幾天,為了生活,沒辦法,有家的地方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這是當今社會的普遍。

  • 7 # 三米一尺

    什麼是家,我個人的理解是家由以下三個點組成:人、物質、契合度。人是組建家的根本,物質是成家的基礎,而契合度是一個家的靈魂。你所謂的有大房子,卻沒有家,應該是有了物質也有了人,卻沒有靈魂。家是由很多元素,以及每個階段都會變化的元素組成的,越完美的家,每個階段的元素越簡單,但是單獨拿出其中的某一個點,卻是不能涵蓋並單獨去定義家這個概念的。沙子握不住,只能放手,沙子握不住,也可以捧著。人跟人都是不一樣的,家與家也是不一樣的。你字裡行間的無奈,沒人能幫你,作為局外人,我只能說同舟共濟,你既然有人同,有物質成舟,剩下就應該找到共同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到你們想去的地方。祝你開心,也祝你們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報名費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