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家恩出
-
2 # 學娛瓊林
老輩人說“只有千斤豬,沒有千斤牛”,意思是說“能把豬餵養到千斤重,是相當少見的事情,但也不是做不到;而相對於餵養到千斤重的牛卻容易的多”
我想為什麼這麼說,對於現在來說應該引申颳了形容某件事的難易丶複雜程度的比較。
-
3 # abc我都認識
“有千斤豬,沒有千斤牛”既然是老俗語,就應該想到另一種意思。豬是用來取肉,牛是用來耕田的。豬隻知道吃喝懶惰,只要餵養一千斤是有可能的。牛一生大部分都在勤勤懇懇勞作,一生都在勞碌,自然很難到一千斤。這裡的“一千斤”只是一個對比而已。用來比喻勤奮和懶惰,不知道可不可以這麼理解。
-
4 # 小段159350729
“有千斤的豬,沒有千斤的牛”,置信不少冤家都聽說過這句鄉村老話。這句話的外表意思就是,豬能長一千斤,牛很難長到一千斤。
-
5 # 有桃氏
在傳統牲畜養殖中,豬與牛的養殖目的不同,養豬是為了食肉,養牛則是為了生產,一個是食品,一個是工具,故而養殖方法不同。
傳統的豬和牛,品種原始,個頭體型比當代作為肉食的豬和牛要矮小,一般品種的牛,在無特殊催膘情況下,體重多數在五百到六百斤左右,特別是生產用牛,長期的生產勞動,使其肌肉健碩,而脂肪較少,看上去瘦削而有力。作為肉食來源的豬,催肥催膘是古時養殖戶必不可少的程式,一頭豬,經過去勢,飼養三到四年,生長體重過千斤,也是正常的事。
古諺語,多數是反映當地生活生產規律,受條件限制,地域侷限性很大,在某地能大體準確,卻不一定適合另一地區,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看待。
-
6 # 科普大世界
在我們的印象中,牛的個頭是要比豬大的。但是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大都聽說過“有千斤豬,沒有千斤牛”這句話,是說有重達1000斤的豬,卻沒有重達1000斤的牛,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有千斤豬無千斤牛”這句話主要盛行在中國北方的農村,而且是在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牛養豬的時期,如今黃牛和豬羊等都已經是規模化養殖了,不需要養牛提供畜力幹農活拉車,也不需要養豬提供肉食和經濟來源了。以前北方農村飼養最多的都是黃牛,這種牛相對於南方的水牛來說個頭較小,力量雖不如南方的水牛,但是由於體型勻稱,動作相對較為敏捷一些,路上拉車或者下田幹活都是很合適的。
成年的黃牛體重通常在800斤左右,極少會有超過1000斤的,但是家養的豬如果養上幾年的話,卻有可能超過1000斤,這也是因為豬的生長期時間比較長,而且豬比較貪食,一直餵它就會一直吃,餓了就吃吃飽就睡,因此豬會長很多肥膘,一頭豬如果養上3~5年,往往會長得像門扇一樣大,體重可達1000多斤,所以才有“有千斤豬無千斤牛”這句老話了。
那麼牛真的不會長到1000斤嗎?不是這樣的!實際上很多種牛體重都會超過1000斤,比如南方的水牛,成年水牛體重基本都在1000斤以上,個別甚至會達2000斤以上,那麼為什麼水牛特別大呢?主要是因為水牛本身的體型就比黃牛大,是品種不同的原因!就好像非洲象的個頭普遍比亞洲象更大一些一樣。
不過現在養殖場中的黃牛體重也大都在1000斤以上,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以前人們養黃牛不只是為了讓它長肉,而主要是為了讓它幹活,所以黃牛吃的養分大多轉化成能量幹活了,如果餵養黃牛隻讓它長肉,而不讓它幹活兒的話,黃牛的體重也是會超過1000斤的,現在北方地區養牛場中的黃牛很多都是1000多斤,有些品種的黃牛甚至能達1500斤。
在人工干預下,一些雜交牛品種也向著產肉和產奶兩方面進化,但無論是產肉多和產奶多,都需要牛的個頭更大一些,因此現在很多人工飼養的牛類,都重達兩三千斤,有的甚至可達4000斤,比如比利時藍白花牛、契安尼那牛、南德溫牛等,個頭較大的體重都可達三四千斤,相當於以前北方農村飼養的黃牛體重的3~5倍。
比利時藍白花牛↑
契安尼那牛↑
南德溫牛↑
不過目前世界上野生牛類中個頭最大的是南亞地區的白肢野牛,中國雲南和西藏部分地區也有分佈,這種牛成年體長約2.6~3.3米,肩部高1.8~2.2米,體重最重可達3000斤,就連孟加拉虎也不敢和成年白肢野牛正面硬槓。
-
7 # 鴻鵠迎罡
“有千斤豬,沒有千斤牛”的主要意思,就是說豬容易養肥,只要養到足夠多的時間,斤兩最高能達到1000斤以上,牛即使再怎麼餵養,很少見到能長到1000斤的。
這句民間俗語,在10多年前的農村常常可以聽到,在那時,大部分農村人家都會餵養豬和牛,因為他們都是非常重要的家畜,能給農人帶來許多實際好處。
豬養肥了趕到集市上過秤賣掉,當下就能換來現錢,在過去,農村人掙錢的門路並不多,大部分人家依靠養幾頭豬年底賣掉,來換取來年全年的生活花費,比如,買柴米油鹽醬醋茶,買衣服,給孩子交學費,給親朋好友的紅白喜事隨份子錢,等等。
過去人們沒有或很少有農業機械和農用車輛,黃牛是耕田,種地,馱重,拉車的好幫手,任勞任怨,還很聽話。一頭結實的黃牛,可以使用十年左右,給農人做出的貢獻不可估量。
豬的最大作用,除過養肥後賣錢之外,還可以在過年時殺掉,俗稱“殺年豬”,給全家人提供肉食,或者把多餘豬肉賣掉。
一頭幾斤重的小豬崽餵養10個月左右,差不多能長到200——300斤。也就是說,農曆剛到二月,春暖花開之日,買一頭小豬崽開始餵養,等到臘月時,它正好可以長成一頭大肥豬,就可以上市賣掉換錢。
如果第一年賣豬時碰到毛豬價格不夠理想,一些農人就捨不得賣,把豬趕回家繼續餵養,等到第二年臘月再賣掉。
到第二年時,豬又會增加好幾百斤,如果第二年又因為一些原因沒有賣掉,豬會再長几百斤重量。
如果是連續餵養了3、4年的豬,往往可以長成上千斤重的超級大肥豬,如同一座肉山,滿身的贅肉。
豬容易長肥、長膘的根本原因是,豬貪吃,並且很懶,常常吃完就倒頭大睡,基本上沒什麼活動量。
牛就不一樣了,常年幫農人帶作,一年四季的活動量非常大,因此,牛的身上很少長膘,幾乎都是筋肉,不像豬那樣,肥膘有好幾釐米厚。
“有千斤豬,沒有千斤牛”畢竟是過去農人在“肥豬瘦牛”的觀念下,形成的俗語,肥豬過秤多,可以多賣錢,瘦牛耐力好,可以多幹農活,正好能滿足人們的兩個美好願望。
如果按照現在的觀念來看,這句俗語未必正確,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水準早已改變了許多。
回覆列表
“有千斤豬,沒有千斤牛”這句農村老話我想是指宰殺後肉的重量的,一頭豬養上四五年宰殺後能不能肉過千斤不好說,但出肉率是遠高於牛的,牛雖然體形比豬要高大的多,可宰殺後身上沒有多少肉,重量全在骨架上,因此,這話還是從肉上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