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夜羽夕
-
2 # 盛唐夜唱
范蠡是我們熟悉的歷史名人,很多人都很好奇,為什麼他拒絕夫差,卻一門心思輔佐勾踐?
第一,背叛初衷。范蠡和文種作為楚華人,之所以不遠千里來到越國就職,其最初的想法就是透過扶持越國來牽制吳國,緩解吳、楚對抗中因為楚國內部政治弊端造成的節節敗退,最後實現興越救楚的戰略目的,因此,不選擇在吳國就職,是由范蠡內心價值觀所決定的。
第二,違反天道。根據天道的執行軌跡和天象的種種昭示,“霸兆現於東南”,位處東南版圖的吳、越二國,誰會成為真正的霸主呢?當前狀態,吳國強盛凌人,可惜無道而好戰:越國卑弱不足,君主卻虛心好學。如果我們將老子道學思想中“將欲廢之,必固興之”這句話作為判斷標準的話,吳國當前的強盛已經到了發展極端,馬上就要走向下滑路線:而越國當前的卑弱卻能更好地蓄積實力,完全可以開創一個新的高度。
第三,夫差非霸。范蠡透過老師計然傳授的相人之術,仔細觀察和對比了勾踐與夫差二人,發現勾踐具有霸王之相,而夫差缺乏霸王之相。
第四,群臣不和。越國雖然處於雲勢。 但是群巨及百姓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內部具有很強的凝聚力。而處於強勢的吳國,管理團隊早已失去了創業初期的那份合作和無私,群臣之間矛盾問題暴露突出,因為利益的分配方式而導致紛爭四起、君臣失和。
第五,受吳輕視。當年范蠡和文種二人先期來到吳國調研, 最終都沒有留在吳國就職。現在范蠡作為戰敗國的謀臣,以階下囚的身份臨陣變節,投靠吳國謀取一官半職,這樣的范蠡,不但會為吳國的群臣所輕視,更會為天下人所恥笑嘲諷。
第六,違背原則。如果范蠡愉快地答應夫差的邀請,選擇跳槽到吳國就職,就完全違背了自己在陪同勾踐離開越國時的公開承諾——“輔危主,存亡國,不恥屈厄之難,安守被辱之地。往而必返,與君復仇者,臣之事也。”范蠡真要是降吳,哪怕位極人臣,富貴至極,最終也將會因為失信天下的口碑,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而無立身之地。
俗話說,堅持不算勝利,堅持到底才是勝利。任你是多麼智慧卓絕的厲害人物,如果不愛國、不忠誠,輕諾寡信,見利忘義,都是不可取的。
基於以上各項利害關係的綜合考慮,投降吳國這門生意實在是不值得做。所以,范蠡面對吳王的誘惑,他慷慨陳詞,不投降,不屈服;面對越王的困境,他積極開導,不拋棄,不放棄,積極輔佐於他。
-
3 # 風雲知音
范蠡,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奇人,他的人生之路是十分的具有傳奇性,尤其是他的為人之道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都知道他在幫助越王勾踐,建立起國家,把吳國滅掉之後,悄然離開了朝堂之上,放棄了自己的上將軍之位,而在他離開之後還給自己的好友文種捎來一封信,讓他趕快離開,但是文種對於自己好友的說法卻不認同,一直呆在這裡,在不久之後被賜死。
其實說到他為什麼會提前離開,就是他對於勾踐這個人,早已經看穿。但是既然他知道勾踐的為人,卻為何還要助他成就一番霸業。可能也是有這幾種原因的,第一,他身為楚華人,而當時楚國和越國這兩個國家是同盟國,所以他才會幫助勾踐成就霸業,還在春秋時期的時候晉楚爭霸。到了中後期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已經相互十分的疲憊,而晉國更是為了把楚國牽制住,便在它的東南方,把吳國扶了起來,更是教他去打楚。
在吳國的軍力更加強盛,而國家也更加強的時候,楚國因為不堪其攻伐,又在吳國的南方把越國扶持了起來去教他打吳國。而晉楚兩個國家都想成就霸業,所以他們就讓吳國和越國軍事變革,甚至還讓人去輔佐他們。而吳越爭霸的時候,在越國朝堂上的范蠡和文種,他們兩個都是楚華人,因為兩個國家的同盟,所以來到了這裡,願意幫助勾踐,建立自己的國家,雖然把越國的霸業成就了起來,但也是為了吳國攻破楚國報仇。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他幫助勾結成就霸業,也是為了自我實現,他從小就很有才學,十分的聰明,對於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有很大的抱負,想要有地方施展,所以他才會幫助勾踐建立自己的國家,他不甘心就這樣默默無聞,雖然勾踐這一個人心狠歹毒,但是在很多的事情上,對於他所說的話言聽計從,這也讓他實現了自我。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對於勾踐這一個為人,並沒有完全的看透,而在後來他被封為上將軍,功成名就之後,對於朝堂上的事情他才有了一個大徹大悟才決定離去。
事實證明,他功成身退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在他走後不久,越王就讓文種在華人面前自殺。
-
4 # 見賢超齊
范蠡確實輔佐了“兔死狗烹”的越王勾踐,而且輔佐的非常好!
因為范蠡心中的崇高理想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華,而要實現這一理想,就必須好好輔佐越王勾踐。
也因為那時候越王勾踐充分信任范蠡,給范蠡提供了施展抱負的平臺。
范蠡深知,絕大多數的帝王都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主。
所以,范蠡就算不輔佐越王,也會去輔佐別的王。與其輔佐其他王,還不如輔佐落難的越王呢,因為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的忠義和才幹。
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夠東山再起,並把吳國消滅,主要是靠文種和范蠡這兩個人竭盡全力的輔佐。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范蠡就從吳國辭職了,寫信規勸文種也最好辭職,原因是越王勾踐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
文種沒有聽取范蠡的規勸,繼續留在越國。後來,果真沒過幾年,越王勾踐就將文種宰了。
范蠡自從離開越國,後半生一直經商,一度成為春秋時期的首富,也被後世尊稱為“一代商聖”。
范蠡不論是搞軍事,還是玩政治,抑或是經商,皆很出類拔萃。這樣的超級人物,古今罕見。
因此,正是由於范蠡輔佐了“兔死狗烹”的越王勾踐,他在歷史上才有了非常高的知名度。
回覆列表
自古君王都是過河折橋,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日後發達時的隱患,這個范蠡很清楚,所以功成身退,二者,貌似有人跟他提醒過勾踐是可共難不可共享福之人,范蠡又是一個極精明的人,伍子胥就是他設計被殺的,他自己清楚如果繼續留下來的下場。
伍子胥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
…………
范蠡設計買通太宰嚭,讓他挑撥吳王與伍的關係。
最終伍被吳王夫差疏遠,以致被迫自殺。他讓人把自己的頭掛在城門上,說要親自看到范蠡領大軍破城而入,後果真如此~~~~~~
西施下場有三種說法,一,被勾踐夫人沉江,二,沉江後被范蠡偷偷救走,三,吳王死後,亦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