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高(生卒年月不詳,約生活於北宋初年),字子羽,西溪(今西門外茶亭附近)。年蓋弱冠,才從師學習《五書》《五經》《韓文》,領會很快,並勤於寫作,出仕前就有各種著作數十卷。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進士第,授廣西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推官。但他看到父母年歲已高,便未赴任,在家贍養父母二十多年,直到為父母守制期滿,才出任建平(今遼寧建平縣)知縣。建平縣地窮盜賊橫行,百姓多受其擾。林高生性慈惠,一方面簡政以養民,一方面重教以化民。不幾年,盜匪絕跡,監獄裡沒有一個囚犯。因此被升任秘書丞,又改任屯田員外郎,年老辝官返鄉,終年六十九歲。被追贈太師,加封吳國公。
林概,字端甫,林高的兒子。登景佑元年(1034)進士,禮部考試第一名,隨即以秘書省校書郎的身份出任長興(今浙江湖州市長興縣)知縣。恰逢荒年,百姓飢寒交迫,他首先捐出自己的俸祿賑濟,又動員士紳豪門捐糧數千石,讓全縣災民度過饑荒,被升任連州(今廣東連州市)知州。康定初年,林概幾次上疏,建議恢復唐代兵制,斂民為兵,兵民合一。並且允許私人養馬,以節省國家供養兵馬的費用。被改任淮安軍(今江蘇淮安市)。那時又逢四川大災年,又上疏陳述救災良策。因為建議很符合實際,有可操作性,就被採納。最後,官拜太常博士、集賢殿校理。著有《史論》百篇、《辨國語》四十篇。
林希,字子中,林高之孫,林概之子,登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資政殿學士、樞密院同知。
林邵,字才中,林高之孫,林概之子,登嘉祐四年(1059)進士,官寶文殿直學士、金紫光祿大夫,諡正肅。
林旦,字次中,林高之孫,林概之子,登嘉祐二年(1057)進士,熙寧年間(1068—1077)由著作佐郎歷監察御史裡行,復拜殿中侍御史。在任兢兢業業,直言忠諫,曾先後疏論章惇、蔡確、呂惠卿、鄧綰、崔臺符和賈種民等一批結黨營私的高官,又彈劾王中正、石得一、翟勍等人。後出任淮南(今安徽淮南)轉運副使,歷右司郎中秘書少卿、太僕卿,最後在河東轉運使任上致仕歸鄉。
林顏,字仲和,林高之孫,林概之子,登嘉祐四年(1059)進士,官少府少卿。
林開,字道甫,林高之孫,林概之侄,登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校書郎。
林棐,字信甫,林高之孫,林概之侄,登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通奉大夫。
林高(生卒年月不詳,約生活於北宋初年),字子羽,西溪(今西門外茶亭附近)。年蓋弱冠,才從師學習《五書》《五經》《韓文》,領會很快,並勤於寫作,出仕前就有各種著作數十卷。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進士第,授廣西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推官。但他看到父母年歲已高,便未赴任,在家贍養父母二十多年,直到為父母守制期滿,才出任建平(今遼寧建平縣)知縣。建平縣地窮盜賊橫行,百姓多受其擾。林高生性慈惠,一方面簡政以養民,一方面重教以化民。不幾年,盜匪絕跡,監獄裡沒有一個囚犯。因此被升任秘書丞,又改任屯田員外郎,年老辝官返鄉,終年六十九歲。被追贈太師,加封吳國公。
林概,字端甫,林高的兒子。登景佑元年(1034)進士,禮部考試第一名,隨即以秘書省校書郎的身份出任長興(今浙江湖州市長興縣)知縣。恰逢荒年,百姓飢寒交迫,他首先捐出自己的俸祿賑濟,又動員士紳豪門捐糧數千石,讓全縣災民度過饑荒,被升任連州(今廣東連州市)知州。康定初年,林概幾次上疏,建議恢復唐代兵制,斂民為兵,兵民合一。並且允許私人養馬,以節省國家供養兵馬的費用。被改任淮安軍(今江蘇淮安市)。那時又逢四川大災年,又上疏陳述救災良策。因為建議很符合實際,有可操作性,就被採納。最後,官拜太常博士、集賢殿校理。著有《史論》百篇、《辨國語》四十篇。
林希,字子中,林高之孫,林概之子,登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資政殿學士、樞密院同知。
林邵,字才中,林高之孫,林概之子,登嘉祐四年(1059)進士,官寶文殿直學士、金紫光祿大夫,諡正肅。
林旦,字次中,林高之孫,林概之子,登嘉祐二年(1057)進士,熙寧年間(1068—1077)由著作佐郎歷監察御史裡行,復拜殿中侍御史。在任兢兢業業,直言忠諫,曾先後疏論章惇、蔡確、呂惠卿、鄧綰、崔臺符和賈種民等一批結黨營私的高官,又彈劾王中正、石得一、翟勍等人。後出任淮南(今安徽淮南)轉運副使,歷右司郎中秘書少卿、太僕卿,最後在河東轉運使任上致仕歸鄉。
林顏,字仲和,林高之孫,林概之子,登嘉祐四年(1059)進士,官少府少卿。
林開,字道甫,林高之孫,林概之侄,登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校書郎。
林棐,字信甫,林高之孫,林概之侄,登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通奉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