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際觀察小林
-
2 # 老不看三國
首先我們要清楚入選武廟的標準。
什麼叫武廟?武廟與文廟並立,文廟供奉的是孔子,而武廟供奉的是姜尚。
之所以叫武廟,是因為唐代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並列,成為文武兩大“神仙”系統。
這個系統中衡量標準並不是單純的看實際功勳,而是會很大程度的參考歷史地位和忠孝仁義。
我們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所謂“武廟十哲”,裡面僅次於姜尚的第二人是漢初名臣張良,然而張良一生不曾取得什麼大的戰功,甚至都沒有單獨領兵作戰的記錄,他入選武廟必然不是靠軍功。
再比如司馬穰苴,他的戰績就只有那麼一次傑出表現,歷史上比他戰績好的名將多了去了,但是司馬穰苴能入選武廟也不是因為戰績軍功超人。
再舉了例子,漢武帝時代的衛青霍去病,這倆人可以說是後代中國名將戰績的“總統山”,封狼居胥是後世名將神往的不世之功,從今天的軍事角度看,這倆人開創的騎兵大迂迴打包抄的閃電戰術也算是軍事專業領域的開拓者。
無論從戰績,從名望,乃至從戰術水平指揮能力上,衛青霍去病都不比所謂“武廟十哲”中的一些人差。
然而這兩位全部落選。
武廟十哲以張良諸葛亮為代表,要麼是因為他們輔佐的人獲得了大一統的功勳,要麼因為道德標兵。
後來唐朝又立武廟“七十二子”,即七十二位名將,名在十哲之下,關羽張遼張飛等人皆在其中。
蜀漢以關羽張飛入選,曹操麾下五子良將只有張遼以人入選。
在歷史上,曹魏五子張遼張郃的軍功戰績不輸關羽張飛,徐晃等人也不遑多讓,但是張郃徐晃等人紛紛落選,而張遼因為鎮守合肥之功太過耀眼,不入選實在說不過去。
究其原因,無非因為蜀漢是道德標兵,在封建君主專制時代,忠君愛國永遠是衡量一個臣子的頭等標準,而且,史書也說關羽張飛“萬人之敵”,南北朝和隋唐時代一直把關羽張飛當成猛將的代名詞。所以,這倆人就入選了武廟。
實際上後來關羽一度取代姜尚做過武廟之主。
這是在清朝以後的,滿清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將關羽捧到至高至聖的位置,關羽就在雍正年間成為“武聖人”,成為武廟主祀,與孔夫子並列為文武兩個神仙系統的老大,享盡人間煙火。
所以,對比唐朝來說,關羽享受的待遇只能算毛毛雨,人家在宋朝以後持續水漲船高,而張遼呂蒙鄧艾周瑜陸遜等人統統都要靠邊站。
-
3 # 風落客前花
戰績要夠突出
張飛在歷史上是能文能武之人,並不是像三國演義那樣是個莽漢。張飛在長阪坡上大放光彩,又以少擊多打敗張郃,大挫曹軍之威,給了蜀漢極大的士氣,這兩次的發揮已經足夠。
反觀曹操麾下的武將大多都是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戰績,畢竟曹操自己就是個軍事家,基本上沒給自己手下的將領發揮的機會。而張遼剛好有機會以少擊多,以極少的兵力殺得孫權落荒而逃,一戰成名。張遼威震逍遙津,這給了張遼在三國的一席之位,不得不說,也因此讓人覺得張遼是曹操麾下最強的統兵將領。
名聲戰績夠突出,名聲不好也不太行,像白起,雖然他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卻只能屈居三檔的位置,一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白起被稱為“殺神”。如果不是因為他的戰績不可磨滅,恐怕是不會入選其中的。曹操麾下的武將,要戰績也沒有多少值得一提的戰績,反倒是被擊敗的戰績有不少,而名聲,沒機會表現,加上像于禁投敵,更沒什麼值得一提的了。
-
4 # 語說漫談
說到古代的名將,尤其是比較古代名將高低的時候,往往都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感覺,但是排名這件事情,古代人也是非常熱衷的,除了每一個王朝都要進行功臣排名,像劉邦開國分封功臣,漢宣帝麒麟閣十一功臣,東漢雲臺二十八將,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等等,這就是一種排名,還有一種自然就是武廟名將了,在古代的時候,除了唐朝武廟六十四名將之外,宋朝也有武廟名將排行,這就是七十二名將了。
當然武廟名將也是等級區分的,最高的就是張良配享,其實是武廟十哲,最後才是其他武將了,宋朝武廟祭祀的武成王姜太公,七十二名將包含宋朝之前的名將,也就是從先秦到唐朝末年,這七十二位名將都是宋朝官方排名,那麼我們去看一看宋朝武廟七十二名將的名單都有誰吧!
這份名單出自《宋史·志·卷五十八》:以張良配享殿上,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並東向。凡七十二將雲。
整理一下,我們能夠看到三國時期入選的名將都有誰呢?分別是諸葛亮、鄧艾、張飛、呂蒙、陸抗、張遼、關羽、周瑜、陸遜,也就是說蜀漢入選三人,分別是諸葛亮加上關羽張飛,曹魏僅有張遼和鄧艾入選,反而是東吳入選人數最多,達到四人,分別是周瑜、呂蒙和陸遜陸抗父子。正像題主說的那樣,曹操手下的武將中,能夠入選的也就是張遼一人,就算是整個曹魏也只是多了一個鄧艾而已,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曹魏,曹操手下猛將如雲,反而入選武廟的名將最少呢?
其實這份名單正好說明了宋朝武廟入選的標準,我們都知道宋朝國策是重文輕武,這份名單入選更多的是“儒將”,當然評價武將最重要的自然是戰績,除此之外宋朝統治者更加看重忠誠以及德行,這一點從趙匡胤將白起移出武廟十哲就能夠看出,他認為白起殺戮太重,殺降更是他的道德汙點,趙匡胤不喜歡,自然也就要將他移出武廟十哲了,如果不是白起的戰功太大,估計宋朝都能夠將他踢出武廟了。
首先我們從戰功去分析入選的九人,諸葛亮戰功方面平定南中,以及五次北伐;關羽有襄樊之戰,張飛有入川攻佔西川的戰功,巴西之戰大敗張郃,周瑜有赤壁之戰和攻佔南郡的戰功,呂蒙有奪取荊州的戰功,陸遜有夷陵之戰,石亭之戰大敗曹休,陸抗也有西陵之戰大敗晉軍,張遼合肥一戰足以讓他青史留名,鄧艾自然就是滅蜀的戰功了,這樣分析下來,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名將都是具備獨當一面的戰功,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做過方面軍的統帥,並不是單純的猛將,可能有人認為張飛不算,但是在入川作戰的時候,確實獨當一面的表現,甚至表現不俗,蜀漢政權的建立張飛的戰功不弱,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張飛的忠心,不需要懷疑,一輩子追隨劉備,從無二心,自始至終,自然符合宋朝的標準了!
那麼分析一下曹操麾下的武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就是宗室武將,也就是曹家和夏侯家的武將,另外就是外姓武將,這些武將中有五子良將張遼張郃樂進于禁和徐晃,典韋許褚龐德,宗室武將更多,像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淵、夏侯惇、曹真、曹休、夏侯尚等等,擔任這些武將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戰鬥中,都是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這些戰功的獲取,基本上都是跟著曹操出征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很難有機會自己統帥軍隊立下戰功,這一點外姓武將更加困難,因為曹操手下能夠擔任統帥的都是宗室武將,像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淵、夏侯惇等人,也就是說如果曹操麾下的武將能夠入選武廟的話,這些曹姓和夏侯姓的武將可能性更高。
但是這也僅僅是理論性上的,雖然這些人通常都是統帥坐鎮一方,但是他們拿得出手的戰功真的不大,就像曹操平定張魯後留下坐鎮的夏侯淵,如果他能夠大敗劉備奪得漢中,進而佔領蜀地的話,足以進入武廟行列,可惜夏侯淵自己戰敗被殺,其他宗室往往也是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有機會,但是自己沒有把握住,至於五子良將的話,這樣的機會更少,只有張遼把握住了而已,鎮守合肥大敗孫權,甚至差一點滅掉孫權,其他人如張郃根本沒有機會獨當一面,後面對抗蜀漢,張郃也並非統帥,尤其是定軍山之戰,夏侯淵才是主帥,何況戰功也不明顯,于禁本來有機會,但是卻成全了關羽,所以儘管曹操手下猛將如雲,卻不足以建立足夠的戰功支援他們進入武廟。
第二個原因就是曹操太強了,掩蓋了武將們的光芒以及建立戰功的可能性,這一點不光是曹操身上能夠體現,就是軍事能力突出於的李世民麾下,也是如此,曹操和李世民都是自己統兵出征,手下武將們往往都很難有獨當一面的機會,李世民麾下猛將如秦瓊、程咬金、尉遲恭、段志玄以及屈突通等人,這些人的能力不差,但是也僅有尉遲恭一人入選,當然這個入選爭議很大,不過尉遲恭忠心方面無可挑剔,也許這才是他真正入選的理由吧!而他李世民同期的武將,能夠入選武廟的人,李孝恭作為主帥拿下唐朝半壁江山,當然這裡面有李靖的功勞,而李靖和李績能夠入選武廟十哲,更多的戰功是李世民登基之後成為主帥獲得的,李靖滅掉東突厥和吐谷渾,李績更是擔任主帥滅掉高句麗,而曹操的情況類似,所以武將們很難有出頭之日,而張遼能夠建立軍功,主要是因為鎮守合肥防備東吳,當時曹操在西線與劉備進行漢中之戰,再加上孫權趁機北伐,這才給了張遼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第三個原因就是帝王不能入選武廟,這裡的帝王也包括追諡的帝王,像曹操和司馬懿這樣的情況,其實曹操麾下除了張遼,司馬懿也是很有可能入選武廟的,只是因為他也算是皇帝的身份,自然也就只有張遼一人入選了。
所以綜上所述,曹操麾下猛將如雲,但是因為曹操本身是統帥,其他武將很難有獨當一面的戰功,再加上帝王不能夠入選,所以也就只有張遼符合進入武廟的標準了,所以宋朝君臣在衡量各個標準之後,才會給出這樣一份七十二名將的名單了!至於質疑張飛的人,顯然僅僅憑藉戰功一項標準了,張飛入川作戰,為蜀漢打下西川,這份戰功就足以,再加上張飛的忠誠,完全符合標準,其實諸葛亮戰績也不是非常突出,但是能夠進入武廟十哲,除了戰功之外,最重要的也就是他的忠心了,可以說這才是讓統治者最看重的本質,尤其是宋朝君臣經歷過五代十國這種武將造反稱帝的時代,自然更加看重忠心了!
-
5 # 歷史戲語
三國時期,曹魏實力最大,原因在曹操地域廣,兵多將廣毫不誇張;戰將千員,雄兵百萬這倒是有點雖然有點誇大了,但在三國時期,曹魏是最大的,這是事實。曹操賬下五子良將排位排位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曹氏、夏侯氏眾將無一人入選。張遼入選七十二名將是名副其實。
張遼,字文遠。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傑出的軍事家;曾從事丁原、董卓、呂布;後歸順曹操。應該說是事從四主,張遼雖如此,但每事一主皆是忠心耿耿;而不像三姓家奴的呂布,每事一主皆背離。本質上張遼是和呂布不同,所以後人對呂布口誅筆伐,而對張遼讚賞有加,最後還代表曹魏進入七十二名將之列,可以說張遼的能力出眾不凡。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顯示其勇,以八百對戰孫權十萬之眾,毫無懼色,不但如此,還差點把孫權給捉了,其後多次交鋒,孫權也沒有討到任何便宜,這就是有名的逍遙津之戰成就了張八百之威名。
曹操對張遼的評價:"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由此可見張遼不但是強將中的強將,勇猛沒得說,領軍之才顯露無遺。上榜七十二名將之才當無愧。
張飛(168-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有"萬人敵"之稱。
剿黃巾起義時,跟隨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初戰就殺死敵方大將鄧茂。
劉備和曹操爭鬥於新野時,劉備南逃,曹操派精騎兵追至當陽橋,劉備棄妻先逃,張飛帶領二十騎拒後,張飛斷橋、立於河邊,大叫:“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借用一首詩,更能簡要說明張飛“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阪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飛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張飛,勇猛不必說了;對劉備的忠心更不必說了。張飛性情豪放,心快口直,為人忠誠實在,對劉備忠心不二;虎膽龍威之身,是個不怕天不怕地的主,在三國中他沒有怕的人,只有怕他的人;當陽橋的威名尤在,燕人張飛在此,誰敢與我一戰?曹操尤感懼之,曹軍將士不敢一人上前,何其勇猛;比起張遼還要多幾分膽大。義釋嚴顏,戰張郃皆發揮其勇猛之外另一面,以智力獲勝的事實。忠誠、耿直、勇猛、可靠的品質,入列七十二名將,標配。
七十二名將,三國就有這幾位武將入列;鄧艾、張飛、呂蒙、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當然還有如諸葛亮、周瑜等,他們入列了文廟了。
-
6 # 牧童不指杏花村
七十二名將並非是現代網友投票選出,而是宋朝選出在武廟與姜太公一同受人們香火供奉的宋之前的名將,非忠義之輩不能上榜。張飛、張遼皆為三國時期的名將。那麼,三國亂世,群雄紛起,名將數不勝數,尤其是曹魏一方,為何只有張遼和鄧艾兩個人可以上榜,其他人為何不行?
這七十二名將按照評獎又可以劃分為四個檔次
第一檔:張良
第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第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李光弼
第四檔: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
七十二名將選拔出來更多的是為了教化作用,教導百姓要想這七十二位歷史名人學習,報效祖國。政治色彩已經遠遠超過宗教祭祀和祖先崇拜,但是對於當時的宋徽宗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張飛與張遼三國亂世群雄紛起,名將數不勝數。在上面的名單中,三國總共選入8位,從西周直到宋之前,單單三國就佔了九分之一的名額,足以見出三國諸名將的實力了。
張飛
據水斷橋 我想提起張飛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這一段典故吧,只是演義中有些誇大了。公元208年,劉表病死,劉琮投降曹操,失去安身之所的劉備只得落荒而逃,曹操也不會放過這次機會,趁勝追擊。曹操一路追到了當陽橋,劉備派出張飛斷後,而張飛面對曹操大軍只招集二十餘騎,就敢對著曹軍大喊“我就是張益德,可以來決一死戰”。
義釋嚴顏 此戰既能體現出張飛的“智”,更能體現出他的“義”。公元212年,劉備受其宗室劉璋之邀,入川共同對付張魯。第二年,雙方決裂,張飛率軍從江州一帶攻入,與劉備匯合。江州守將嚴顏拒不投降,被張飛用計攻破。俘獲嚴顏後,這位老將拒不投降的豪氣打動了張飛。張飛將其引為座上客。
大破張郃 公元215年張郃前來騷擾,張飛與張郃兩軍相對五十多天,最後張飛將張郃引入瓦口關,藉助地勢大破張郃。
張遼
招降昌豨 公元201年,張遼與夏侯淵一同圍攻昌豨,歷經數月,即將彈盡糧絕。眾軍士紛紛心生退意,但張遼仔細觀察昌豨,發現他也是強弩之末。於是說服眾人,隻身前往勸降對方。
奇兵破吳 公元215年,張遼鎮守合肥,孫權率領數萬大軍進攻。張遼趁其尚未站穩腳跟,招募死士,攻入孫權營中。奮勇殺敵,殺得孫權膽戰心驚,吳軍銳氣也由此而破。
-
7 # 波雲星
入選武廟的漢晉人物
兩漢:
韓信、張良、曹參、周勃、彭越(後補:灌嬰)(開國代表)周亞夫(軍事平叛,安社稷)衛青、霍去病、李廣、趙充國、皇甫嵩、班超、段熲(討伐異族、開疆拓土);鄧禹、馮異、吳漢、馬援、寇恂、賈復、耿弇(後補:王霸、祭遵、耿純)(開國代表);曹魏:張遼(開國代表)、鄧艾(滅蜀代表)
蜀漢:諸葛亮(開國代表) 、關羽(荊州方面軍,蜀漢元老)、張飛(攻略荊南,攻佔益州,坐鎮閬中的開國代表、蜀漢元老)、
東吳:周瑜(東吳元老)、呂蒙(奪取荊州)、陸遜(猇亭石亭大戰,安社稷)、陸抗(吳晉對抗的代表人物)、
晉國:羊祜、王浚、王渾、杜預(伐吳,開國代表)
仔細分析,大致可以看出:
符合封建禮制名單中不僅沒有楚霸王,劉秀、曹操這麼能帶兵打仗的也不在列,後世的馬上天子李世民也一樣。總有人為項羽亂喊冤,其實大可不必。他們享受的是帝王級禮遇,根本不必拉低在(臣子級別的)武廟祭祀(我之前曾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可以參考)。怎麼可以去給”武成王“周臣姜太公去站崗呢?不列入武廟才是對他們的尊重。
符合主流價值武功甚高,到了趙匡胤時,吳起被丟出十哲之列,改為七十二賢,為何?殺降,不仁。嚴重懷疑後世的薛仁貴也沒入武廟,可能也有類似考慮。
“上(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胡為受饗於此?’命去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有黷武之嫌、和鍾會謀叛、無奪州滅國或建國之功的姜維也無緣入圍。
至少方面統領看來看去似乎人選裡就李廣稍弱,但飛將軍名號響亮,也算唐皇的先祖,還是要沾些光的。
立下不世之功我總結為:
建國、平天下(至少有奪州之功)(如漢高祖:韓信、張良、曹參、周勃、彭越、灌嬰;漢光武帝:鄧禹、馮異、吳漢、馬援、寇恂、賈復、耿弇、王霸、祭遵、耿純)具體到曹魏,張遼算得上開國功臣,方面軍統帥,威震逍遙津;鄧艾則是平川滅蜀之功。除了魯肅,孫吳歷任都督都在列。平亂、安社稷(周亞夫)開疆、伐異族(衛青、霍去病、李廣、趙充國、皇甫嵩、班超、段熲)人員平衡有些像梁山聚義,既要湊天罡地煞之數,又要平衡各山頭派系,三國之間蜀國最先滅亡,東吳的國祚最長,和蜀漢、和晉都有重大斗爭,各時期都要有重要代表。
無論如何,武廟是種教化工具,注重禮教秩序,絕非片面彰顯個人武勇,若以萬人敵標準,運籌帷幄的張良、輕搖羽扇的諸葛亮豈能入圍?其實靠的還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武、德等傳統價值觀評定,入圍者需可以為世人樹立表率才行,不僅要得到官方認可,也要得到民間百姓的認同和崇敬。進武廟配享,基本可以算作是古時武將(臣子)的最高榮譽
-
8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曹操大將雲集,但曹魏陣營只有張遼與鄧艾兩人成為七十二名將,為何呢?我個人覺得反而就是與曹操本人有關,為何這麼說呢?曹操本人就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曹操是非常善於行軍打仗的,曹操和手下猛將征戰一生,但很多著名的戰役都是曹操親自指揮或督戰的,可以說有這麼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掩蓋了手下猛將的才能和獨自發揮水平的機會。但張遼能在眾多良將中脫穎而出,靠的是張遼善於抓住時機和勇猛善戰以及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從而能獨當一面。
張遼的才能屢次受到領導曹操的讚譽和賞識,一次是在白狼山之戰中,張遼膽氣謀略與曹操一致,以長途跋涉的少量兵力大破以逸待勞的烏桓與袁氏兄弟,解決了邊境烏桓的隱患。還有一次就是鎮守合肥期間,以七千守軍守住合肥陣地以及二次以突襲戰擊敗東吳孫權,使東吳再以不敢輕易犯境。
事後,曹操來到合肥的戰場,沿途走過交戰的地方,感慨良久,感慨的是張遼等人的不易,以七千守軍不僅守住了合肥,還擊退了東吳的大軍,穩定了東線的戰局。
正史裡記載曹操對張遼的評價
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見《三國志張遼傳》正是這兩次突出的戰績,成就了張遼的名將之名,尤其是合肥之戰,張遼與樂進、李典三人離開曹操的情況下,獨自作戰的情況下勝利的,加上此戰的影響力,張遼的才能與謀略堪比曹魏的一流名將。
說完張遼,再來說張飛。
張飛為何也能成為後世敬仰的名將呢?張飛文武兼備 入選名將無可厚非關於題主所說的張飛擊敗張郃是區域性性的小規模戰役,不可否認,但在三中國人口急劇下滑的背景下,並不是所有的戰役都是大規模的哦,比如官渡之戰,據可靠史書記載兩方的實際兵力,曹操就只有二萬左右,袁紹有十一萬左右,所以大規模的戰爭在整個三國曆史上並不多。張飛作為名將絕對有拿得出手的戰績。
張飛的勇猛世所罕見,與關羽一起是當世的“萬人敵”,張飛的武力超群,是一位非常勇猛的虎將,這是大多數人的認知,除了勇猛,張飛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特點呢?
其二:在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後,張飛奉命入川相助,在江州義釋嚴顏,感化嚴顏後一路攻克沿途的郡縣,成功與劉備在成都回合。自古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張飛以誠相待,不正是謀略的最佳體現嘛。
其四:張飛從涿郡追隨劉備後,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不離不棄,危難之際還是富貴發達,都一如既往,相比關羽曾投降過曹操,張飛更是個忠義無雙的猛將。
結語:張遼與張飛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關於入選六十四名將或七十二名將的標準,史書上有記載,只要是“良將”就可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名將的標準,但在筆者眼中,張遼與張飛各自有自身的突出閃光點,或許這就是後人把他們列為名將的原因吧。感謝你閱讀,我是紫氣東來,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如果關注我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
9 # 圍爐談史
都別搶,我來答。
武廟是祭祀孔子的文廟相對的另一個廟宇,它主祭的是姜子牙,所以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它是唐代時期形成的,在規格完全照搬了文廟的那一套,譬如文廟把孔子尊為聖王,武廟也把姜子牙尊為聖王。
入選標準
三國之中入選七十二名將有以下幾位: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張遼、關羽、周瑜、陸遜;
因為這份名單隻擷取到唐朝時期,所以很多歷史上的名將並沒有入選,如岳飛、薛仁貴、狄青、徐達之類的,所以就這份名單來說其實是有水分的,但沒有辦法,畢竟人家唐朝搞的早,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至今基本上就沿用了這份名單。
曹操手底下的名將確實挺多的,譬如有八虎騎(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還有五子良將(于禁、張頜、張遼、樂進、徐晃)以及兩名猛將許褚和典韋。那麼為何只有張遼入選了呢?
其實入選武廟的標準是很籠統的,是從各方面來進行考量的一個綜合標準,如:戰力、謀略、人品這些方面。
戰力方面
其實就戰鬥力上來說,張遼並不是最強的一個,雖然不敢說所有人都能吊打他,但曹操手底下那些名將也都不是吃素的,隨便拎一個出來基本上都能和他打個五五開,像許褚和典韋這種輸出型的猛將,恐怕更是能夠壓著張遼打。
而且現實歷史中也不會出現說像《三國演義》那樣開打之前先來個“武將鬥法”,畢竟武將是負責調兵遣將的人,是很重要的人物,不可能讓武將上去冒這種風險,就像麥克阿瑟不會帶著士兵衝鋒一樣。
謀略方面
張遼在謀略方面確實不錯,在曹操手底下基本上屬於一流武將的行列。你看他自從投降曹操以後,在建安六年(201年)和夏侯淵一起攻打昌豨,在《孫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最一流的戰術是採取謀略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通過最小的損失達到最大的利益,而像發動戰爭,攻打城池是最低下的手段,所以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無法解決的問題,才通過戰爭來解決。
當時張遼在觀察昌豨一段時間後對夏侯淵說:
其中張遼最著名的一次戰績就是北征烏桓時的“白狼山之戰”,當時曹操抵達烏桓後,敵人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採取郭嘉的意見輕兵前去,因此主力部隊還在後方。當時大家看到敵人數量很多,都不贊同出擊。
只有張遼力排眾議,認為現在應該趁著敵人陣列還沒有佈置好攻打對方,曹操為此很欣賞張遼,於是同意了他的建議,在張遼的帶領下大破烏桓,還斬殺了對方的單于。
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三國志》這一戰給張遼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名氣,有些人甚至拿來和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甚至還寫詩讚美張遼說:
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三國志》因為這件事,《通典》評價他說: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
此外張遼還有一個“八百勇士退東吳”的傲人戰績,當然了這其中可能有誇大的成分,而且這八百人也不可能在正面和孫權的十萬大軍對抗,實際上只是依託牆高城堅的合肥擊退了孫權,但無疑也表現出張遼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勇氣。
可見,張遼確實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膽大心細,有謀略,也有勇氣,確實是一個一流的武將。
人品方面
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總之是曹操非常器重的一名武將,個人感覺唐朝人在評選七十二名將時標準不一,譬如像張飛、鄧艾這些人的水分都挺大的,張飛固然是一員猛將,但是謀略不足,最後還被自己的士兵給殺死了。他能入選其實無非是憑著和劉備之間那種結拜關係。
畢竟在封建社會下要宣揚君臣之間的尊卑關係,以及臣子的忠義,像關羽、張飛都對劉備很忠心,所以自然就被當成“模範代表”選進了武廟裡。而且由於這份名單的時間很倉促,只截選到唐朝,像後面還湧現了很多出色的將領都沒有入選,所以對於這份名單其實不必太過於認真。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所謂的七十二名將是指武廟中用來陪祭主祭呂尚(姜子牙)的七十二位古代名將,唐朝時,武廟從最先的武廟十哲到六十四名將,宋朝時,陪祭增加到七十二名將,是為了對應文廟中孔子有七十二門徒陪祭。
而七十二名將屬於三國時期僅有12人,分別是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羊祜、王浚。而屬於曹操手下只有一人,就是張遼,屬於劉備手下有三人,就是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屬於孫權手下有三人,就是呂蒙、周瑜和陸遜。
作為三國時期最大勢力的曹操,雄據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手下人才濟濟,戰將千員,謀臣無數,為何只有張遼一人能上榜古代七十二名將?
雖然評選七十二名將的唐、宋兩朝沒有公佈評選 標準,但從上榜的名將來看,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名將戰績。
作為名將一定是有戰績作為支撐的,武廟在唐宋時期的主祭是呂尚,到了明清時期的主祭就變成了關羽,雖然人選有統治的有意為之,但無論是呂尚,還是關羽,都有諸多的戰績作為支撐的。
而作為陪祭的名將自然也是如此,比如鄧艾有滅蜀的功績,呂蒙有奇襲荊州的功績,周瑜有赤壁之戰、南郡之戰大敗曹操的功績,陸績有夷陵之戰敗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的功績。
當時曹操手下的名將可謂不少,比如五子良將的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張遼,再比曹氏夏侯氏猛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真、曹休等,其他的還有典韋、許褚、龐德等將領,但這些名將中能夠被入選七十二名將的,只有張遼一人,為什麼會這樣?
2、名將道德素質不能太差。
既然是統治者來評選的,肯定有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有一定的要求,至少一個處處背叛的名將是不可能入流的,比如三國時期的呂布,另外殺人太多的名將也不能入選的,比如戰國時期的白起因為一生中殺了一百多萬人,宋朝統治者取消了名將地位。
而關羽作為忠君的代表及標誌性人物,能夠在明清兩朝成為主祭,一半是因為戰功,一半是因為忠君思想,所以七十二名將評選的標準只看戰績,而是一個綜合指標。
再回過頭來看曹操手下的將領,為什麼只有張遼入選?
很簡單,因為除了張遼,其他武將的戰績都不突出。先說五子良將,如果問于禁、徐晃、張郃、樂進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戰績?你肯定是回答不了的,因為這四人的不太突出的戰績非常多,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的戰績幾乎沒有,但是一提到張遼,你馬上就會想到“合肥之戰張遼八百勇士大破孫十萬”,這就是張遼能讓人特別記住的功績,也成了張遼極具突出的戰績。
當然張遼也不止合肥之戰這一件功績,只是這一功績太過出名,所以才讓人記住了,張遼一生的小戰績也是數不勝數,史書也記載得非常詳細,比如曹操北征烏桓發生的白狼山之戰,張遼作為曹操的先鋒率軍作戰,陣斬烏桓單于踏頓,這也是張遼的戰績。
另外,造成曹操手下將領沒有特別突出戰績的原因與曹操本人息息相關,因為曹操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是牢牢地篡住了兵權,曹操本人幾乎領導了曹魏所有對外的重大戰役,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平定漢中之戰、平定關中之戰,除非曹操無法分身,否則他不會讓任何一個外姓將領獨自領導一場大戰,正因為曹操不願意放手,所以曹操手下沒有真正能獨擋一面的大將。
而張遼之所以能在合肥之戰中光彩奪目,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沒有曹操在,所以張遼才能發揮自己獨立的能力,曹操留在合肥雖然只有七千兵力,卻由三個相互制衡的將領來領導,分別是張遼、樂進和李典,而且三個還是彼此有矛盾的,可見曹操對將領防範之心有多深,也就造了曹操手下沒有獨擋一面的大將。
像夏侯惇基本上沒有什麼戰績,夏侯淵雖然有一些平定關中的戰績,但不突出,而且還在戰場上因為魯莽行事被劉備軍陣斬,讓其名將光芒大打折扣,其他的如曹仁守城能力倒是較強,但戰績不多,曹純過於低調,沒有突出戰績,曹真和曹休也是如此,典韋和許褚只能算護衛型的將領,正史中沒有功績。
再來看劉備手下的張飛沒有特別突出的戰績,為何能夠輕易進入七十二名將呢?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張飛特別突出的戰績只有兩件:
1、長阪橋前率領二十餘騎斷後,曹軍數千追兵不敢靠近;
2、宕渠之戰大敗曹魏名將張郃,把張郃萬餘人馬打得全軍覆沒。
而張飛不突出的戰績還包括:張飛獨自率軍攻破江州,生擒嚴顏;獨自率軍攻下巴郡和巴西郡。
除此之外,張飛就沒有其他史書記載的戰績了。但是,沒有記載並不代表張飛沒有戰績。至少有一個例項就能證明張飛有其他突出戰績沒有被記載下來,這從曹操手下的謀士程昱和郭嘉對張飛的評價就能看出來。
程昱評價劉備、關羽、張飛是:
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郭嘉評價劉備、關羽、張飛是:
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程昱和郭嘉都是曹操手下的五大謀士之一,作為謀士而且還是敵方陣營的謀士,對劉備、關羽、張飛的評價應該是相當客觀的,關羽和張飛被合稱為三國時期僅有的2個萬人敵,一定是有戰績支撐的,只是沒有記載下來而已。
郭嘉病死於公元207年底,而史書上關於張飛的所有戰績,包括長阪橋斷後、宕渠之戰都發生在公元208年及之後,這個時候郭嘉早就去世了,郭嘉只能根據他在生前對張飛英雄事蹟的瞭解來評價,作為極為出色的謀士,他不會長敵人志氣而滅自己威風的,那麼郭嘉來評價張飛為萬人敵的戰績去了哪裡了呢?史書沒有記載,或者缺失,或者陳壽不敢寫,但一定有,只是你我不知道而已。
另外,張飛被記載下來的所有戰績都是獨自完成的,比如長阪橋前率領20餘騎兵阻擋曹操數千追兵,曹軍都不敢上前,這可不是小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張飛之所以敢阻擋,就是因為他有這個能力,而且很有可能張飛之名早已聞名曹軍,戰場上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曹軍再厲害也會怕死,如果不是張飛在這之前如雷貫耳,數千曹軍怎麼會不敢上前攻擊張飛呢?
另外宕渠之戰張飛大敗曹魏名將張郃,把張郃萬餘人馬打得全軍覆沒,這一仗張飛也是大獲全勝,這種把對方名將打得全軍覆沒的戰爭,你在三國找不到幾場,況且張郃可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戰功赫赫,這樣都敗在張飛手上,還是全軍覆沒的那種,你會覺得張飛不厲害嗎?
況且從晉朝開始,歷朝歷代如果比喻猛將,就形容為關羽張飛之勇,關羽張飛已經成為勇猛武將的代名詞,這可不是虛的,是實打實的戰績換來的,所以關羽和張飛都能進入七十二名將。
-
11 # 子龍魂的宿主
曹操的大將都是吹出來的。
你看遊戲裡面,能和蜀國五虎較量的只有典韋,許褚,張遼三人,一般典韋和許褚98左右,張遼92左右,其他夏侯惇之流都89以下的;況且典韋和許褚都是保鏢,無法列入名將也正常,要不然趙雲這個保鏢也能入了。
夏侯惇,曹操早期猛將,沒有拿的出手的戰績,混個先鋒,召喚曹操再說;剛剛獨立出來,就在新野被諸葛亮燒的片甲不留,然後就在許昌做事了,不去邊疆了。
夏侯淵,早期混個副將,一獨立出來,就被黃忠斬殺,悲劇。
曹仁,治軍嚴謹,也沒啥功績,獨立出來之後,南郡之戰水了
曹洪,早期差點被曹操斬了,然後搶船渡曹操,護駕有功,才放過他;獨立出來之後,南郡之戰水了。
于禁,曹操一開始非常欣賞,因為有次,李典等人說他反叛,他沒解釋,平定了盜賊之後,才回見曹操請罪,曹操大獎一番,十分重用,沒想到樊城之戰水了。
李典樂進,按道理嚇退孫十萬也有這哥倆的功勞,可是,這哥倆之前一直和張遼不和睦,還是張遼強行拉上戰場的,嚴重扣分,怎麼可能和名將沾邊。
徐晃,和張遼張郃一樣早期就投降過來的,中晚期才重用,他表現還行,可問題是,他參與的漢中之戰和樊城之戰都輸了。
龐德,很晚才投降曹操,投降以後抬棺材很嚇人,不過也沒贏不是,還掛了。
張郃,最有可能入名將的了,《三國演義》中,後期他可敵八員蜀將,只是受制於張飛和諸葛亮兩人,依賴司馬懿扳回局面;《三國志》不是這麼說的,馬謖失街亭的時候,主帥還是張郃,所以街亭之戰,是張郃的功勞,獨立出來以後,功勞僅次於張遼。
唯一可惜的也是張郃了,如果72名將在擴一點,如果100名將的話,應該就有張郃了。
我們在比較一下,諸葛亮,關羽,張飛,陸遜,陸抗,周瑜,呂蒙為什麼能入72名將。
發現沒,都有獨立打贏戰爭的經歷,
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關羽斬顏良文丑,水淹七軍,
張飛智取西川,勇鬥張郃
陸遜,夷陵之戰
陸抗,擊退西晉羊祜
周瑜,赤壁之戰
呂蒙,南郡之戰
這樣看,也就呂蒙水了點,一點點爭議就是,看張郃能不能擠掉呂蒙了。
至於為啥曹操智囊團沒有評72名將,很明顯,沒有獨立帶兵,都只能算內政集團,所以沒評選。
-
1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從唐代開始,歷代天子設武廟,祭祀古代名將。
因此,被選出來的七十二名將,也被稱為武廟七十二將。
其中“入選”的三國名將有9人。
蜀:諸葛亮、關羽、張飛;魏:鄧艾、張遼;吳:周瑜、呂蒙、陸遜、陸抗。
比如:為什麼張飛能入選,而將星閃耀的“五子良將”只有張遼一人入選。
“武廟”為何如此“不公”呢?
以代表性戰役論,張飛確實不夠
《三國志》對張飛的記載,只有不足千字,而且,大多數筆墨記載的是“長坂坡退敵”、“義釋嚴顏”之類的事蹟。
僅有的戰役勝利,就是在宕渠之戰中擊敗了張郃。
毫無疑問,擊敗張郃確實是值得一讚的事情,但這畢竟只是一次規模不大的區域性作戰。
徐晃(解樊城之圍,使曹操從混亂中緩和過來)、張郃(街亭破敵,粉碎諸葛亮唯一一次希望較大的北伐)、曹真(平定河西之亂,促西域重歸曹魏);毋丘儉(破高句麗,安定遼東),其功績都絕不在張飛之下。
然而,“武廟”擇將,看中的可主要不是戰功。
武廟的“擇將”標準
後代天子設立武廟,可不是為了幫古人作績效考核···
後代天子設立“武廟”,其目的是宣揚尚武傳統,鼓舞當時軍人報國。
作為宣傳手段,當然最看重的是名望而不是戰功。
比如,西漢名將李廣。
按照漢武帝時期的軍功爵標準,李廣殺敵數量達不到標準,連侯也封不了。
然而,李廣“飛將軍”的形象,已成為“不使胡馬度陰山”的形象“代言人”,成為古代保家衛國的精神象徵!
因此,李廣也得以與衛青、霍去病並列於武廟,相反,許多得以以戰功封侯的西漢名將卻無法“入選”了。
同樣,張飛得以“入選”,靠的也主要是名望。
張飛之名,一直是“頂流”
現在提到關張,許多朋友總以為是靠著《三國演義》的“追捧”。
其實,早在演義出來之前,“關張之勇”就已為後代武將們津津樂道,成為後代武將想要“模仿的物件”。
近代猛將劉遐“每擊賊,陷陣摧鋒”,被”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前秦使者吹噓自己的猛將如雲,就說”王飛、鄧羌者,關張之流,萬人之敵“。
此外,南北朝時期最猛的將領,檀道濟、楊大眼、蕭摩柯,都被貫以“關張之勇”。
不再贅述,總之,“關張之勇”、“一時關張”、“關張之名”、“武同關張”、“時以之比關羽、張飛”等屢屢見於史書,成為後人對當時名將勇武的最高評價。
今天人們用“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形容一些牛人,那麼,在古人心中,關張之勇就是“可能曾被超越,但一直被模仿”了。
除此之外,曾被後人拿來比作當時名將的,就只有張遼、甘寧了。(《舊五代史》中,曾將李存孝比作張遼、甘寧)。
因此,張飛的勇武之名,一直是“頂流”,這是其得以受到祭祀的重要原因。
見諸正史的傳奇色彩
張飛勇武之名得以一直流傳,與他的傳奇色彩是分不開的。
《三國志》對張飛的記載,不過一千來字,篇幅比關羽、馬超、趙雲都少,僅多於黃忠。
然而,《三國志》對張飛幾件事跡的記載,則充滿“傳奇色彩”。
1、長板退敵。
即使在《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中,張飛在長坂喝退曹軍都是最富傳奇色彩的事蹟之一了。
而偏偏,這個事蹟卻是真的見諸正史的。
劉備大敗,曹軍追至時,張飛僅率二十餘騎斷後,張飛據水斷橋、瞠目橫矛:“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
曹軍“敵皆無敢近者”!
誠然,正史之中,對面沒有八十萬大軍,可能數千人(但皆是曹軍精銳騎兵)。
然而,20餘騎對著數千精銳騎兵“橫刀立馬”,這足以成為傳奇!
危難之中,敢於“橫刀立馬”,難道不是尚武精神的最佳典範嗎?
2、國士之風。
《三國志》認為:關羽報效曹公,張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敬愛君子,是古代對良將的品德要求,張飛無疑成功的註解了這一美德。
此外,其實從純軍事角度而言,這也是一次堪稱經典的“攻心戰”。
劉備入川,是以少戰多。
張飛率軍攻略各處,如果處處激戰,不但耗費時日,更可能耗不下去···
然而,張飛透過“義釋嚴顏”,巧妙地爭取到嚴顏的支援,並以嚴顏“現身說法”,使各地“望風而降”,毫無疑問是最成功的軍功了!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張飛此舉,未必在諸葛亮“攻心南中”、呂蒙“收荊州人心”之下!
血戰破城三百三是大功,那使敵人望風而向,難道不是大功嗎?
論將
現代提起將領,必然拿著“代表性戰役”來談。
其實,這是片面的看法。
張飛長坂退敵,“不動一槍,不傷一人”,但遲滯的曹軍的追擊,使幾乎被滅的劉備得保全,這是什麼功呢?
張飛“義釋嚴顏”,看起來只是一次愛才之舉,但促使沿途“望風而降”,又是什麼功呢?
因此,看起來張飛沒有什麼代表性戰役,但無論當時還是後世的武將,無不以“類比關張”為孜孜追求的榮耀!
歷代賢臣猛將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不是胡亂去崇拜一個有名無實的“前輩”。
不當解讀
有一種觀點認為,曹操手下的將軍“從賊”、“不忠漢室”,關張因此就“佔便宜”了。
其實,崇劉抑曹的傾向,是在南宋才開始的,而晉至唐,人們一直以曹魏為正統。
因此,至少唐及宋初諸天子,是不會受到“崇劉抑曹”影響的。
總的來說,張飛確實缺乏足夠代表性戰役,但他確實是古之良將。
因此,後世一直推崇張飛之勇,使張飛一直擁有崇高的名望。
而後代天子立武廟,看中的當然是這崇高的名望了!
你可以說張飛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代表性戰役,但“橫刀立馬”的擔當,足以讓後世男兒的楷模!
回覆列表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紛爭不斷的社會環境為有為將之才者提供了施展拳腳的機會,也因此催生出了無數英雄豪傑。他們的故事,隨著歷代的不斷傳承而為大眾熟知。其中的人物更是得到了人們的追捧和崇拜,如忠義無雙的關羽、捨身救主的典韋、英俊瀟灑的趙雲、豪邁率直的張飛等等。
從唐朝起,朝廷專門設立了武廟,並以武成王姜太公作為主要祭祀物件,這和供奉孔子的文廟正相對應。除了姜太公,武廟裡還有著十哲、七十二子,他們無不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曹操的帳下可謂是大將雲集.不過,其中卻只有張遼一人入選了七十二名將之列,而劉備陣營的張飛鮮少獨當一面,為何卻能入選呢?
想解答這個疑惑,我們還要先看看武廟選拔大將的標準。
不管是十哲還是七十二將,或多或少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簡單來說,朝廷當然不會將一個陰險狠毒、有傾覆社稷"案底"的武將選入武廟,供世人祭祀和學習。正因武廟包含著宣傳和教化的作用,所以被選入其中的武將不僅僅需要有過人的軍事才能、優秀的戰爭貢獻,最好同時也具備忠誠、踏實、低調、勤勉等優良品質。
舉例來說,同為建立漢朝的元勳,張良因為始終兢兢業業、低調沉穩,為漢朝效力而被尊為亞聖,韓信則因為性格倨傲、功高震主,最終晚節不保而只入選了十哲。
弄清這些規則後,我們再來看看為何曹操帳下許多武將都沒能入選。
首先,可能是由於曹營武將們的功績並不突出。能夠在武廟中得到供奉的,無一不是歷代的頂級名將,他們當中,許多都有戰勝數十萬大軍,或是攻取大量州郡的傲人戰績。而曹操畢竟終其一生也只是佔據了北方,和蜀漢、東吳三分天下。所以他帳下武將們的戰功,大多還是難以和武廟中的猛人們相比的。
其次,或許是為了平衡各個時期入選武將的數量。不算晉朝和東吳末期的羊祜、陸抗等人,那麼位列七十二將中的三國武將就分別有鄧艾、張飛、呂蒙、張遼、關羽、周瑜、陸遜,其中,曹魏佔有兩席,蜀漢兩席,東吳三席,這樣分配似乎比較均衡,如果將曹營所有優秀武將都選入武廟,那麼勢必造成人口過多,失去了“評選歷代名將“”的意義。
曹操曾經盛讚張遼道:"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可見張遼性格踏實、文武雙全,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統帥之才,這樣的張遼,自然也得到了武廟的認可。
張飛為何能夠入選,原因一當然還是為了平衡數量。作為蜀漢勢力中拔尖的武將,張飛入選也能夠令人信服,畢竟在史書中。他不但有"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的勇猛戰績,也有"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的以智謀取勝的例子。
由此可見,不管是在武勇、謀略、性格、德行,還是風度上,張飛都達到了入選武廟的標準。他作為蜀漢勢力的代表被選入,也就十分順理成章了。
以上回答整理自網路,希望你能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