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應水77

    以我淺薄的知識基礎回答下吧,文學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首先需要矛盾來更好的體現主題即表達思想,那麼美醜就是一個很通俗淺顯的矛盾點,以此點引爆人對善惡美醜的思考,一種慣用套路吧;其次呢,既然是藝術,那就不能太直白,要給人以想象空間,用醜來表現美,用惡來體現善,好比紅花得有綠葉配,要不然容易審美疲勞。就這樣了,別的超出知識積累了。

  • 2 # 千曲曉笙

    不矛盾。

    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寫的並不美,尤其是腐肉生蛆蟲那段,讀來蠻噁心的。但是並不影響他的詩成為有文學價值的詩。

    可以把這個問題再放大些看,放到文學美學領域,可能視野會更闊一些吧。

    美學上,審“醜”也算是審美的一部分。美醜本來就是很個人化的東西,有些人覺得這個東西非常好,有人覺得也就一般般。這和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有關,是人根據以往經驗(見識的,聽說的,親身經歷的)做出的判斷。

    文學上的審美性其實本來就蠻有矛盾的,每個人對作品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樣,看到的東西也會不一樣。

    推薦看一下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宗白華《美學散步》,以及一些美學著作,一般都有涉及審美美醜問題。

    以上。

  • 3 # 褚伯林11布衣

    文學的審美性應以歌頌善良的人和積極向上的事物及批判和醜化惡人及下流的事物而使宣染力最大程度為標準。因此,文學的審美性以醜為表現物件是不相矛盾的,不拘泥於寫作手法。

  • 4 # 嶽謬

    文學史上,西方,自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之後,開創了以醜為美的行文象徵主義,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端。

    而現代主義文學大致上結束時期是1950年代左右,然後就是後現代主義文學了。這兩個分期還是很充滿爭議的,但大致上是以兩次世界大戰為界限的。所以現代主義可以理解為質疑人的偉大性,後現代是聚焦於人的邊緣性。

    兩次大戰將人的理性,人賦予科技以及生活的美好徹底清空,然後人站在一片廢墟之上開始思考人身上那些被曾經頌揚的神性會頃刻之間變成獸性,變得瘋狂,由美變醜只是一瞬間,就像真理與謬誤只在一瞬間。

    所以,文學的關注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初現實主義的文學經過一個輪迴之後又變得舉足輕重,比如現在各種平臺上都在徵集很多真實的故事,而不喜歡看虛構的故事,真實和虛構之間其實也只是一線之隔。

    就像當我們鄙視《知音》體故事那些狗血離奇的故事的時候,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現實生活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故事中醜態百出、離奇荒誕的事件恰恰才是生活最核心現實的集中表現,只不過用文學手法誇張的再現,當我們審視生活的美好的時候,文學的審醜提醒我們生活的殘酷性。

    表現醜陋恰恰是提醒我們的生活的不足,一味頌揚美好無異於隔靴撓癢而已。當然不矛盾了,矛盾的其實是人的不相信,人們不覺得生活有多麼糟糕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很糟糕了,當我們稍微覺得美好一點的時候,你要想著糟糕就在身邊。

    有個美劇,講述毒梟的,有一句話,“大王已死,小王長存。”就是說大毒梟雖然死了,但是毒品一直都難以根除,源自於人內心深處的貪婪與享樂主義。

    “things don"t always go according to plan,you can use every hope and prayer you have ,take your shot and everything still goes to shit,and when that happens, it"s almost like you never had a plan at all.that"s when people get desperate and thing get dangerous.

    ——《毒梟》第三季第6集

  • 5 # 瘋哥哥l

    所有的美醜都是相對的。

    1.文學的表現是以展現人性為第一要務,人性本身無所謂美醜。而人性而導致的行為的美醜判斷,是建立在後來的社會倫理道德基礎上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標準也是不斷變化的,美醜也可能是交替產生的。所以,不能一開始就界定美醜。

    2.文學的表現手法,更的是時候是用醜來表現美。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分別。在不容易說什麼是“美”的時候,最好的表現手法是用“醜”來襯托。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所以,寫醜,把醜寫到極致,也就是在寫美了。

    3.讀者更喜歡讀跌宕起伏,有反轉,或者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故事。人醜,可能他恰是美的。只因作者在用反襯的手法來欲揚先抑。所以以醜為表現物件,也可能是有意為之。

    4.文學的審美性,並不一定是文學作品的第一表現點,很多時候,文學作品是需要透過讀者的再創造,而再創造產生的作用力才更關鍵。以醜為表現物件也是考慮最終的表達效果。

  • 6 # 倒騎毛驢走天涯

    首先我們有一種文學修辭方式叫比喻,把美人比做鮮花,而還有一種反喻,把美人比做一種難看的花或者把醜人比做一種好看的鮮花,而我們更多的時候把許多好品德也比做好的東西,比如說玉質蘭心等等!

    再次我們學的更多的是用反襯的說法,就像兩個人站在一起一個人長的很醜,另一人其實長像也一般,但就是因為兩人一比較,你覺得另一人長的如此漂亮!

    文學中你就一味的讚美或者誇獎某人某事,誰聽了也膩,一來個劇情翻轉,眾人立馬被拉回了口味!

  • 7 # 兒童成長髮展觀

    1、依馬克思的觀點,事物都是“矛盾統一體”,美與醜也不例外!

    2、追尋“美”是人的天性!這說明了大家都有對所謂“美”的偏愛,但何謂“美”?一沒有標準,各花入各眼;二,如果沒有“醜”的襯托,怎麼突顯“美”?

    3、審美審美,一個“審”字說出了關鍵,是需要標準和措施的,即使統一了標準和措施,可是因為視角、前提條件、認知、環境等,甚至情緒的影響,有些曾經的“美”可能就不那麼美,甚至於“醜”了...

    4、這個世界不只有Sunny,還有黑夜和灰色地帶;不只有“美好”,還有“醜惡”,還有更多不好界定“美醜”的東西!檔案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有不同的表達訴求,也有不同的表現手法!

    5、以“美”為表現物件頌揚所有美好,並不代表可以遮蓋還同時真實存在的“醜”;以醜為表現物件,深刻揭露“醜”的體質,有時更能突顯“美”的可貴,更能喚起人們對“美”的珍惜和珍愛,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6、大數的檔案作品中,“美”“醜”都是同時存在的,這既符合社會常情,也可以透過強烈的反差對比,更好的突出主題,達到還原真實人性、事物本源的目的

    7、審美可以當作一個視角,既然是視角就應該有客觀性、全面性、真實性(不迴避性),“醜”也是真實的,對待表現“醜”的檔案作品應給予客觀看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低脂零食,推薦一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