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弟弟飛一把

    王蒙寫得我不是很喜歡,老子的註解本一千個一樣,幾乎沒幾個一致的。 比較有名的只有歷史上的幾個註解者,王弼、河上公、嚴遵、蘇轍。不過這些都是古人,讀起來可能比較吃力。 我比較喜歡劉笑敢的《老子古今》,不過它是研究的書,不屬於解讀範疇。陳鼓應的注較多牽強,主觀附會。牟宗三有本《道德經講演錄》,往上你可以下載來看看,不過他抓住有無玄說事,在自說自擂。 我以為讀《老子》,在基本知道一些字義後,可以針對一些有爭論的字句展開自己的思考,對照簡本和帛本,理清思緒。

  • 2 # 王強的價值經營

    老子就只有一部著作《道德經》,不過養活了很多人,有多個註釋版本,都不全面,也有很多錯誤,真正應了“道可道,非常道”。

  • 3 # 飛飛貓說話

    老子只寫了一本《道德經》,81章,5000多個字。

    用現在的話來說,老子就寫了一本小冊子,還沒有一篇論文的字數多。但是,《道德經》是一本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書,從古至今,註解《道德經》的人不計其數,每朝每代都有,所以,出現了很多研究道德經的書。

    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要讀懂《道德經》十分困難,我們可以找一些參考書,這些書太多了,不好說誰的好,誰的不好,只能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我喜歡傅佩榮,易中天,鮑鵬山等人解讀的《道德經》!

  • 4 # Pai老子行動

    老子只留下了一本無名之書

    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老子為我們留下的這本書,根本就不能算是一本書。其一,它只有五千來字,說是一篇文章更貼切;其二,老子根本就沒有給它取個名字。

    老子書的名稱是後來者取的

    在這本書流傳的過程中,人們為了方便才給它起了名字。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影響比較大的名字,一個是《老子》,一個《道德經》。

    《老子》的名稱出現在《道德經》之前,這主要是遵循春秋戰國時期約定全合成的習慣,某人的著作就稱作《某子》,如管仲的著作稱作《管子》、莊周的著作稱作《莊子》、孟軻的著作稱作《孟子》。

    《道德經》這個名字的出現,現在可以比較肯定的說法,是在唐代開始出現的。現存的唐代碑刻《老子》都統稱為《道德經》。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與它主談道與德的內容有關,二是與儒家、佛家把本門基礎著作都稱作某經有關。道家除了把《老子》改稱為《道德經》之外,還其他道家早期的重要典籍也改稱為《某經》,如把《莊子》改稱為《南華真經》。

    在流傳過程中,老子書一本變兩本

    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老子書,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版本,其一,是自唐宋以來流傳甚廣的傳世本《道德經》,其特點是道經在前而德經在後;其二,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種帛書《老子》,其特點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後;其三,是1993年湖北荊州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三組,其特點是內容比章節順序完全被打亂的同時還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內容。

    郭店楚簡《老子》,基本可以確定為摘抄本,或者說是在閱讀《老子》過程中所作的記錄。抄寫者只是把自己反覆閱讀《老子》過程中覺得有用的部分記錄下來。因此,郭店楚簡《老子》算不上一個獨立的《老子》傳本。

    我們現在閱讀老子書,實際可選的基本版本就只有兩個,一個是傳世本《道德經》,一個是帛書《老子》。面對這兩個版本的老子書,不要小看了上下顛倒所帶來的影響。因為這一顛倒,讓老子書變成了兩本完全不同的書。

    讀傳世本《道德經》,重點在思辨

    傳世本《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對道的理解和認識被提到了首要位置,這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很容易讓我們接受。

    理解和認識了道,為我們接下來理解和認識德就提供了基礎。理解了道與德這兩個基礎概念,也就讀懂了《道德經》。

    願望很好,現實卻很殘酷。人人都以為自己有能力理解和認識道,結果卻是誰也沒有能力理解和認識道。“道可道”,含義非常明確,道是可以用語言文字來進行說明的。可是,很多人非得要從對立面去理解,把它理解成道是不可用語言文字來進行說明的,認為能夠用語言文字來進行說明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

    這就想當然地給老子之道在《老子》之外進行了額外的限定:老子之道就是永恆的,它不但自始就存在(莊周說它自本自根),而且還會一直存在下去,永遠也不會消失。

    讀帛書《老子》,重點在行動

    許多人讀了《老子》之後都把理解和認識道作為首先要解決的事情,老子是非常清楚的。老子也非常清楚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在帛書《老子》第1章中,老子就說,“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掌握的知識只能幫助他們理解和認識道那華而不實的表面的東西,根本無助於理解和認識道本身。如果從春秋時期人們所掌握的知識去理解和認識道,是最愚蠢的做法!

    讀了《老子》之後,不能把理解和認識道作為首先要解決的事情,正確的做法又是什麼呢?為道。帛書《老子》第3章中說,“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為道之後,就可以成為德者。帛書《老子》第11章說,“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也”。“無為而無以為也”正是帛書《老子》第1章裡對德者所作的描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成為德者並不是為道的終點。帛書《老子》第17章說,“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為道者的最終目的地,並不在天地之間,而是道。帛書《老子》第15章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只要踏上了為道這條路,就會逐漸地擁有認識道的能力。帛書《老子》第60章說,“

    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覆命,覆命常也······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讀老子書,還是以帛書《老子》為基準吧

    讀帛書《老子》能夠按照老子的指引,透過為道來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終認識道、迴歸道。

    讀傳世本《道德經》始於對道的冥思苦想,止於對道的苦相冥思。

    讀傳世本《道德經》,如同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所寫的梅超風那樣,拿著下半部《九陰真經》就開始修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網路連線處打叉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