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又見麥梢黃

    公元219年,關羽出兵伐曹魏,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又將曹仁困於襄陽。卻未料東吳倒戈一擊,乘機奪取荊州的江陵和公安,關羽遭吳軍擒獲遇害。劉備聞訊悲痛欲絕,傾蜀國兵馬討伐吳囯,被陸遜擊敗,退至白帝城一病不起。

    公元223年春,劉備病危,詔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至白帝城。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囯,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你諸葛亮以自己的才能,絕對可以創業稱帝,安邦興囯。你掂量掂量阿斗有無勝任皇帝的能力,若有你就傾力相助,若是阿斗劉禪沒有這樣的能力,你自己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聞聽劉備如此囑託,頓時匍匐在地,痛哭流涕說:“皇上如此器重臣,臣定當傾盡肱股之力,效忠後主,直至臣死。”劉備又囑咐劉禪要將諸葛亮視之為父。

    白帝城託孤名為託孤,實為禪讓,知兒莫如父,劉禪什麼樣劉備是清楚的,說讓諸葛亮取而代之,也有探其心意如何,也是以退為進的辦法,諸葛亮既然不願也無心稱帝代之,為感激劉備的重託必將傾力相助,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沒食言,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流芳千古!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劉備的心情很複雜,我們試著從劉備的角度來看問題。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對諸葛亮說這番話的時侯,己經是感覺時日無多,並且己選定諸葛亮為輔政重臣,以劉備識人用人的眼光,既然選定了諸葛亮,還用得著試探嗎?試探下不行再換一個?選託孤大臣乃國之重務,豈非兒戲。

    劉備三顧茅廬是公元207年,到永安病重託孤諸葛亮己是公元222年,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己歷經15年,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劉備很清楚,同樣自己的兒子劉禪是怎樣的人,劉備更清楚。

    在劉備眼裡,諸葛亮是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無雙國士,而劉禪是一個宅心仁厚、能力平庸,沒吃過多少苦的官二代,把自己能力平庸的兒子和風雨飄搖的國家託付給正人君子,需要試探嗎?

    根本不是試探。

    回到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以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終成大事。

    蜀漢自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慘敗,蜀漢數十萬精銳損失殆盡,退守蜀中,國內南部叛亂,國外三國對峙,虎視眈眈,劉備的前半段話,肯定了諸葛亮的能力,要求先安定國家,再圖實現理想,理想是什麼:興復漢室,這是劉備和諸葛亮共同的理想,志同而道合。

    若劉禪可輔佐,則輔佐,若劉禪無才能治國,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劉備說出這樣的話實屬無可奈何,同樣也是劉備的真情流露,自秦始皇統一天下,皇帝一直是家天下,歷史可曾有過禪讓?並沒有。如果劉備要禪讓,直接禪讓給諸葛亮就行,何必託孤再說這番話。

    劉備與諸葛亮同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講忠君愛國,取而代之可是大逆不道,劉備明白,諸葛亮也明白,劉備之所以說君可自立,是想以道德思想刺激諸葛亮的靈魂深處,不是試探,不是敲打,也沒有埋伏刀斧手,劉備純粹就是客套話。希望以此感動諸葛亮。

    準確的說,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那番話,就是臨死前真情流露的客套話。

  • 3 # 我是趙帥鍋

    第一種是劉備故意試探諸葛亮的忠心,甚至而言,還是傳言說劉備在託孤時,已經提前準備了刀斧手,只要諸葛亮表現得有絲毫不軌的意圖,刀斧手會立馬出來將諸葛亮殺死。表面上看這層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細去深究,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首先,換做是任何人處在諸葛亮的位置,當劉備對他說出這番話的時候,都會表現得一臉惶恐不安,同時再三表達自己的忠心。換句話說,劉備的這種試探,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咱們不說諸葛亮,就是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也知道該怎麼去回答,再退一萬步說,即便心中有野心有企圖,至少在這個時候裝也會裝得忠心耿耿,我相信很少會有人在這種時刻特意去展現自己的不軌之心。

    既然如此,劉備做這種低階的試探,完全是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諸葛亮即便有不軌之心,劉備透過這種試探,也是試探不出來的,而劉備戎馬一生,論政治經驗遠遠要超過諸葛亮,他不會不明白這種道理。

    第二種則是說劉備以退為進,讓諸葛亮感受到劉備對他的信任和重託,從而刺激他的心靈深處,讓他死心塌地效忠劉禪,畢竟有句話說得好:士為知己者死。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劉備在臨終前能對諸葛亮說出這樣一番話,不管劉備是出於什麼目的,但至少說明他是從心裡認可諸葛亮的才能。

    但是,如果僅僅只是這個目的,劉備完全可以像漢武帝託孤霍光、曹丕曹睿託孤司馬懿一樣,總而言之,我把新皇帝交給你了,你一定要好好輔佐,而沒必要特意說出這樣一番寓意深長的話出來。

    事實上,想搞清楚劉備為什麼會說出這樣一番話,就必須要搞清楚當時的現實背景,當時蜀漢可以說是風雨飄搖,夷陵之戰損兵折將不說,在劉備病重將死的訊息傳出後,對內地方實力派黃元、高定、雍闓、朱褒和南中少數民族先後反叛,對外吳魏兩國虎視眈眈。

    面對這種局面,蜀漢急需要一位強勢人物,不僅能夠平衡內部的各大派系,還能夠充分調動蜀漢內部的所有資源,從而將蜀漢帝國從危機邊緣拉入正軌,否則蜀漢朝堂內部必然就是各大派系爭鬥、扯皮、推諉不斷,誰也不服誰,最後什麼事情也做不了。

    正常情況下,這個強勢人物本來應該是皇帝本人,但問題是,17歲的劉禪顯然沒有這種魄力和能力。所以只能由其他人出面代替劉禪做這件事,而劉備選中的這個人,正是諸葛亮。

    但問題是,諸葛亮如果想要真正成為這樣的強勢人物,必然要獨攬大權,甚至一度凌駕於皇帝之上,這樣一來,諸葛亮就不可避免會和其他強勢大佬甚至皇帝劉禪產生衝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備才特意在臨終之前對諸葛亮說出這樣一番話,因為有了這樣一番話後,諸葛亮的身份就不僅僅是輔政大臣這麼簡單,而是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至少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大臣,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再去管理各大派系的大佬時,就會容易許多。

    而同時,因為有了這樣一句話,諸葛亮在獨攬大權時和劉禪的矛盾也會緩和許多,畢竟他有著這樣一層特殊身份,劉禪的面子也能掛的住。

    換句話說,劉備的這句話表面上看是說個諸葛亮聽的,但實際上是說給蜀漢其他文武大臣和劉禪聽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拔高諸葛亮的地位,一方面讓各大派系大佬老老實實聽諸葛亮的,另一方面也是讓劉禪好好和諸葛亮相處,不要自作聰明或者想不開學其後來的曹爽和建文帝。當然,劉備之所以敢這樣做,也是因為他在生前所做的權力佈局,足以斷了諸葛亮的皇帝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親家庭的孩子應該受到歧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