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都是說客家語的?
11
回覆列表
  • 1 # 林林子影視

    據1981年出版的《畲族簡史》,畲族分佈地區主要在福建的寧德和浙江的溫州、麗不和金華等地區,佔總人口的90%以上。還有少量分佈在江西的鉛山、貴溪、興國和安徽的寧國以及廣東的潮安、海豐、大埔、增城、惠陽和博羅等縣。畲族的原住地除廣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地區已經很少有畲族了。據瞭解,閩西只有長汀縣琯堂鄉和連城縣田畲村有少數畲族。上杭縣的莊和盧豐的畲族是1988年才恢復的,贛南地區也只有興國縣少數畲族。原來聚居在閩粵贛交界區內的畲族那裡去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除部分外遷外,大部分則被當地漢人所同化,成為漢族〈客家〉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最近幾年在福建漳州和龍巖地區恢復了好幾萬人畲族成分就是一例。據傅衣凌《福建畲姓考》,歷史上畲族姓氏除盤、藍、雷、鍾外,還有章、邱、陳、李、羅、何、婁、黃、謝等20多個姓氏。①有的史書也曾記載有將盤姓改為潘、盆、苟;將雷姓改為螺、呂、婁。②由此可見,客家發展壯大擁有數千萬的人口,它不單是靠中原南遷漢人的自身繁衍,而且也包括同化當地土著畲族及其他漢人。故客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是土著民族被同化的過程。二者是同步進行的,其間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各個民族間的相互同化是經常發生的,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眾所周知,文化是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手段。文化變遷總的趨勢是向上的,是朝著每個時代進步的方向發展的。畲族及其先民文化要比漢族落後,因此兩族長期相處在一起,文化上必然產生相互影響,尤其是在民族不平等的封建社會,畲族被迫改姓,逐漸被同化為漢族,這是歷史造成的。1.畲族修譜之風是受客家影響。唐宋以來漢族都十分重視譜諜,誠如清代史學家錢大昕所說:"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屏棄不齒,而士大夫以郡望自矜。唐宋重進士科:士皆投牒就試,無流品之分。而唐世猶尚氏族,奉勒第其甲乙,勒為成書。"唐太宗的官修的氏族志,旨在樹立關隴新門閥、壓制山東士族。可知譜牒之制源自漢魏計程車族制度。客家系中原衣冠南渡計程車族,他們對於其先人們光榮歷史念念不記,並引以為榮。於是每個姓都修有家譜,並有堂號、堂聯,每到除夕,將書有堂號的大紅燈籠懸於門首,將堂聯貼於大門框上,隆重其事,年復一年,代代相傳。從客家人姓氏族譜看,沒有一個姓的祖先不是出自中原望族,他們張貼堂號、堂聯,目的都是為了光宗耀祖,提高自己姓氏的歷史地位,這也是修譜的目的。畲族也極重視修譜,也有堂號,他們的祖先同樣也都是出身於中原的貴族或官家,如盤姓堂號為南陽、藍姓為汝南、鍾姓為穎川、雷姓為馮翊。相傳盤姓始祖自能,受封南陽郡"立國侯"、藍姓始祖藍光輝,受封汝南郡"護國侯"、雷姓始祖雷巨佑,受封馮翌郡"武騎侯"、鍾勝始祖鍾志琛,受封穎川郡"國勇侯"。南陽、汝南、馮翊湖、穎川都是在今河南、山西一帶。畲族與客家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中原是漢族發源地,如果禽族祖先也是從中原遷來的,那他們就不可能是少數民族。族譜應是漢文化的產物,畲族的造譜者有可能是請漢人修的,或是參考漢人的族譜的,故畲族的族譜明顯是受客家文化的影響。2.語言問題。畲族有沒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學術上有所爭議,1979年出版的《辭海》認為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清周碩勳編《潮州府志》:"畲人謂火曰"桃花溜溜",謂飯曰"拐火農""。《豐順縣志》:"(畲民)其操土音,俗稱蛇羅語,極難異,今能操此語極少。"可見歷史上畲族是有自己的語言。今人研究畲語也有各種不同意見,有的主張畲語屬漢語客家方言,又是"一種超地域而又具有一定特點的客家話";有的主張屬苗瑤語族苗語史。《現代漢語方言》則認為:"粵東粵北客家住地原先是畲族居住,客家移入後,有一段客畲雜居的時期,可以推測,客家方言與畲族語言曾經起過相互影響、相應滲透的作用。"③"(客家〉到達廣東東部〈主要是今梅縣地區〉定居的一批,多與當年畲族同胞為鄰,由於交往的信要就吸收了一些畲胞的實用語彙,並憑自己帶來的漢族文化優勢,把它融合過來,難怪有人把客話誤認為"蠻語""。從畲族歷史考察,閩東、浙南的畲族相傳是從潮漳地區遷來的,時隔數百年,至今絕大部禽族仍儲存有自己的語言。潮漳地區並不是客家的主要聚居區,如果說畲族所說的是漢語方言,那他們應該會使用潮汕或閩南方言,而不該是客方言。因此,我們認為如果說畲族使用的是漢語客家方言,倒不如說畲話中既受到漢語的影響,也包含有他們原來的語言成份更為合適。3.畲族服飾對客家人的影響。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飾,在古代,中原漢人是"束髮冠帶",南方百越族人則"斷髮文身"。雖然世經滄桑,隨著民族的遷徙、文化相互涵化,服飾也將隨之改變。根據史書記載,畲族早期服飾極簡陋,男女皆椎鬢箕倨,跣足而行,不冠不履。隨著生產力提高,婦女服飾也不斷講究美觀。唐宋時"椎鬢卉服",即頭飾是高鬢,衣服是花邊。這種服飾至明代仍無多大改變,"(潮州)郡州縣,其地曰白籠窯、曰水南,去城不過十五七里......州之舊俗,婦女往來城市者,皆好高鬢,與中州異,或以為椎鬢之遺風。"④如今畲族婦女服飾雖因地而有差異,但仍保留濃厚的民族特點。過去長汀縣客家婦女,髮辮盤成高鬢,狀如獨木舟,謂之"船仔鬢",並系以紅繩,插上銀簪。身穿右側開襟上衣,衣領、袖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褲頭闊大,褲腳口亦綴以花邊,腰間披著圍裙,用銀鏈子系靠,其上半部也繡有花卉和圖案。逢年過節或串親走戚時,脖上還掛著銀項圈,手腕上戴著銀鐲子。穿的布鞋,鞋端略往上翹,狀如小船,上面用五色絲線繡了花,打扮起來活象少數民族。這種服飾明顯與中原婦女不同,而同現在畲族婦女服飾則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處,明顯是受到畲族的影響,或許她們原來就是畲族。4.客家和禽族都熱愛山歌。畲族是一個熱愛山歌的民族,有的人認為"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調,也是潮歌的主流。"故今潮州的民謠猶稱為逗畲歌。如今畲族仍以歌行樂,以歌代言,以歌敘事,以歌抒情。畲歌多七言一句,稱四句為一條,歌詞都有嚴格韻腳。唱法普遍流行假聲。山歌中以情歌居多,這些歌大都運用比喻、引起連想,把抒情和描繪交織在一起。但是唱情歌場合要受到一定限制。每年還有定期歌會,稱為"盤詩會"。山歌有編成的歌本,代代流傳,大都是即興隨編隨唱,展現了他(她)們的才華。山歌在畲區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客家人也愛唱山歌,客家山歌的特色常用"比喻"、"起興"、"迭句造字"、"雙關"等手法。山歌亦以情歌居多,唱時也要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客家山歌仍很流行,也有歌會。從客家山歌和畲歌比較,具有很多的共性。中原漢人並不時興山歌,因此客家山歌有可能是在入遷畲區後受到畲文化的影響。當然,畲歌中同樣吸取不少漢文化的東西,這也是畲族民間文學發展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客家與畲民長期住在一個地域裡,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從事農耕生產,具有勤勞、勇敢、刻苦耐勞和勤儉持家的美德。婦女們同樣擔負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都沒有纏足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柯米克GT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