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軍說歷史
-
2 # 良人執戟2
明確的表示:
馬謖無論從“政治”(題主言重了),還是軍事,都得死。
第一次北伐後蜀漢政權是在平息川南的叛亂,穩定後方,幾乎傾全國之力撲向北伐,意思是“畢其功於一役”,而南安、天水、安平三郡都歸順蜀國。
諸葛亮羽扇東指,長安震動,魏明帝坐不住了,親赴西邊坐鎮主場迎戰,命令文武兼修的張郃引兵抗擊諸葛亮。
諸葛亮在南陽時就熟讀兵書,以管仲為榜樣,他肯定懂得起“⋯夫戰,一鼓作氣,再也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再加上蜀國總共最多十萬軍馬,國力不允許持久作戰。
馬謖終於犯了兵家大忌,失守戰略要地街亭。
諸葛亮犯了“用人不察”的錯誤,這是致命的傷害。
街亭失守毀滅了第一次北伐,卻成全了王平,一個穩健之將橫空出現。
中國歷史文化又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
1.大義滅親,揮淚斬馬謖。馬謖之死也成全了一個講原則卻又富有人情味的諸葛亮。
然而真實的歷史告訴我,馬謖是畏罪潛逃後抓住,在獄中自殺的。
-
3 # 野草的沉思
軍隊要有軍法。軍法嚴明,執法不苛,軍隊才能打勝仗。勝敗乃兵家常事。將軍出戰失敗,並非必殺。但因指揮錯誤,導致重大失敗,影響重大,按照軍法,應處死刑。
諸葛亮一生,少有失誤。錯用馬謖,是一次比較大的失誤。其所以錯用馬謖,是有根源的。
馬謖是馬良的兄弟。而馬良是諸葛亮的好朋友。馬良在夷陵之戰中死去。諸葛亮將馬謖收在自己帳下,照顧並栽培。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諸葛亮對劉備十分忠誠,這句話他不會不重視。可是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使他淡化了劉備的臨終告誡。
馬謖為諸葛亮參軍,時常有一些精僻的見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諸葛亮南征孟獲時,馬謖建議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主張以收服南人之心為長遠之計。諸葛亮完全採納了馬謖的建議,在南征過程中,七擒七縱孟獲,徹底征服了南人之心。此後南人一直未反。
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街亭之戰中,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
事情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過程中。第一次北伐,出師順利。鳳鳴山之戰,趙子龍力斬五將,旗開得勝。諸葛亮用計,連奪冀城、南安、天水三城,收降姜維。之後,罵死王朗,乘雪破羌兵,大敗曹真。真是戰無不勝,所向披糜。
於是,諸葛亮決定自己領兵出斜谷,佔郿城,取長安。但考慮街亭是漢中咽喉,關乎蜀軍糧草,十分重要,須選一將鎮守。便問諸將,"誰敢引兵去守街亭?"馬謖站出來說:"我願去。"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干係重大。倘若失守,我大軍都危險了。街亭無城郭,是很難守的。"馬謖說:"我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一定能守往街亭!"諸葛亮猶不放心,馬謖激昂地說:"如有差失,可斬我全家!"諸葛亮說:"軍中無戲言!”馬謖當即立下了軍令狀。至此,諸葛亮才同意馬謖請求。撥給馬謖二萬五千兵馬,選了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王平為副將,輔佐王平,並特意囑咐王平,要於當道下寨,下寨之後畫成地圖送回來。
馬謖引兵去後,諸葛亮不放心,又分別令高翔領一萬兵屯紮街亭東北的列柳城;令魏延引本部兵屯紮於街亭之後;再令趙雲、鄧芝引一軍出箕谷,作為疑兵,驚擾曹軍。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安排,街亭失守後才沒造成更大的損失。
馬謖和王平到街亭。王平按諸葛亮吩咐,建議當要道下寨,以堵魏軍。馬謖卻自以為事,引兵法中"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和"置之死地而後生",兩條,不顧王平的堅決反對,強行將軍馬屯紮於土山上。結果,魏將張郃來,率軍四面圍山,斷絕水路。蜀軍無水喝,不戰自亂,大敗,軍馬損失很多。
幸虧事先諸葛亮做了種種安排,得到王平的圖畫後知街亭必失又緊急採取了一些應急措施,才避免全軍覆沒,將蜀軍主力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馬謖失街亭,完全在於他不聽諸葛亮的話,瞎指揮,給蜀軍造成重大損失,直接導至第一次北伐失敗。罪在不赦。又簽了軍令狀,已非死不可。故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正史記載,馬謖是病死於獄中)。
在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中,第一次戰績最多,成功的希望最大。僅因錯用一將,滿盤皆輸,前功盡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街亭之戰,足以為證。
-
4 # 鴻臚寺卿
我認為三國是一個亂世,既然是亂世,多為天下亂外因,人心亂內因。馬謖作為主要將領,丟失街亭戰略要地,理應當為自己的失敗負責。街亭失守,蜀國門戶大開,進退兩難,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只能用馬謖的頭,讓大家認識到失敗的殘酷性。
本來多次討伐魏國很多人都不同意,蜀國舊臣和荊州舊部多有掣肘。而且馬謖與諸葛亮亦師亦友,走的很近,作為蜀國最為耀眼的人物,諸葛亮不得不避嫌,一方面讓大家知道,無論是誰,都要有責任心,打仗一定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第二也是殺雞儆猴,讓大家看到軍令如山!
-
5 # 主天安
劉備帝王術厲害!判定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諸葛亮又以為然!馬謖以腦袋為賭注,證明諸葛亮不知人,不善任!
諸葛亮殺馬謖,只為掩蓋自己無能!所以,馬謖必死!
-
6 # 天天講趣聞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就好像大腿已經出毛病了,留著腳指頭有什麼用?
一個人軍事才能再強,但是如果他的存在不能服務於政治,甚至成為政治的絆腳石,那他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
7 # L長河
街亭失守,北伐必敗,關係重大,馬謖理應當斬;然則,軍中正是用人之際,馬謖有才,只是缺少歷練,不是有意為之,可著其戴罪立功!
-
8 # 自然風57778401306
街亭失守,確實是馬謖太過於自信,釀成了大禍。街亭失守,使蜀國走向了絕境,使多疑的司馬懿意識到蜀國不過如此,增加了滅劉備的信心。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表現了一個老丞相的複雜心情。
-
9 # 鄭秦雲
冷兵器時代的帶兵打仗,有兩種形式:長官負責制和曹參制,兩種制度並用。掌兵權者,俗稱元帥,實施兵、將分管。士兵五人一小組,設伍長;十人一隊,稱什長。再往上設曹長、參將,分管若干伍、什長及有關兵丁。將領只在元帥中軍帳下議事和聽遣,並不涉及曹參雜事。這與火兵器時代的師旅建制有很大的不同,要點在於將領並不一定實際擔任軍事長官,而是按元帥指令實際執行任務時才統領若干曹參子部,執行完畢則向元帥歸還領兵權,依舊置身帳下。
回到本問題的發生發展。馬謖其人,被授予參軍之職,享有將領待遇,故有機會參與元帥帳下的運籌活動。他憑藉熟讀兵書,兼有聰潁及口舌之利,深得諸葛亮賞識。在鎮守街亭這樣的軍旅要事面前,諸將爭相把守,諸葛亮還是把任務給了馬謖,並撥付曹參兵丁兩萬五諸葛亮對馬謖能力深信不疑,但憂心兩個問題:第一,馬謖對曹參制的適應問題,即馬謖會帶兵否?第二,馬謖奶臭未乾,曹參聽令否?故諸葛亮派老將王平為副將,旨在讓王平必要時起到老將的彈壓作用。這是諸葛亮在守街亭方面的一項重大失誤。馬謖乃一後生,雖談吐不俗,畢竟軍旅生手,正該向老將學習帶兵打仗之術,卻讓老將當副手,無法節制血氣方剛的牛犢冒失之舉。遂有王平與馬謖在守衛街亭的方法上發生爭執,王平被分兵五千另起爐灶而獲幸生,馬謖帶兵兩萬上山走向死亡。失街亭喪軍旅從本質上說來是諸葛亮的識人和用人錯誤。不管有沒有軍令狀,諸葛亮都要找一個替罪羊,馬謖死得屈枉。在識人向題上,諸葛亮比劉備差得多。劉備和馬謖見過兩面,他告誡諸葛亮:"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乃庸才爾,未可大用矣!"諸葛亮缺乏對青年人正確的培養、考察和使用,既失了街亭,也誤了卿卿性命。如果他指令王平為主將,馬謖為副將,將會是另外一番局面。為什麼殺了馬謖之後,諸葛亮掩面大哭不止,是先帝識人之明使他深深愧疚所致。
咸陽人
-
10 # 中行偃1
答:沒有任何人非死不可!何況馬謖。
馬謖的悲劇是諸葛一手造成的,馬謖是蜀漢少有的戰略家!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理論,已經使諸葛受益匪淺,對於平定南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蜀漢本就僻陋一方,人才匱乏遠難比曹魏,還殺戮馬謖這樣的俊傑,實在不是智者所為,難怪諸葛亮北伐無功,不能成就大事。
“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是諸葛對馬謖犯下的最大的錯誤!馬謖沒有上過戰場,沒有戰鬥經驗,能讓第一次上戰場的人就擔任先鋒主帥?這是馬謖的責任嗎?即便是馬謖的問題,下一次,他是不是就知道了!至少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你諸葛北伐數次都失敗了!你自己的過錯夠死幾回的了?馬謖是很有理論基礎的戰略人才,一場大戰就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家,對諸葛後期的戰略幫助不會太小!
馬謖正是諸葛自己看好的人才,我只能說斬馬謖?諸葛太缺乏自信了!
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習鑿齒
回覆列表
一、違背先主遺言,於理不符。根據《三國志·馬良傳》記載劉備臨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劉備生前早就看穿了諸葛亮想把馬謖培養成接班人的想法,因此而告誡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嘴上說著好好,心裡卻沒當一回事。現在馬謖捅了天大的簍子,更是應驗了劉備的說法,現在諸葛亮再不行動表示一下,不把馬謖給斬了,那蜀漢政權到底是他劉備的,還是諸葛亮的。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把劉備放在眼裡,要知道當初不聽先主的話這就相當於抗旨不遵了。所以,於理上面不把馬謖殺了說不過去。
二、諸葛亮任人唯親,不殺馬謖,難以服眾,於情不符。當初就派誰去守街亭的問題上,大家就有過討論。是諸葛亮一個人力排眾議讓一個毫無實戰經驗的人去守軍事重地的。大家都不服氣,現在好了鬧出事了,諸葛亮如果不把馬謖殺瞭如何對得起那些無辜死去計程車兵,就算是親兒子也不帶這麼偏袒的吧!何況馬謖也只算他的得意門生。所以於情上面也必須殺馬謖。
三、軍事上馬謖獨斷專行,違背相命,由於個人主觀原因丟失了軍事重地。不殺,於法不符。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的時候,曾對其叮嚀囑咐要與王平商量著來。而王平曾在馬謖進行街亭軍事部署的時候三次勸過他。第一勸,勸馬謖要在路口安營紮寨。第二勸,勸馬謖不可屯兵駐紮于山上。第三勸,勸馬謖要小心魏兵斷了蜀軍的水道。無奈馬謖全部不聽,王平也只能表示我盡力了,我太難了。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街亭丟了,北伐無功而返,全因馬謖一人之罪。而客觀的來看這場戰爭失敗完全是因為諸葛亮的人事安排,再不斬馬謖,恐怕諸葛亮自己的位子都保不住了。所以說不管怎麼看,馬謖都是非死不可的。
馬謖死的到底冤不冤?照將軍看來,馬謖死的一點都不冤。有人可能會說了古代戰場上打敗仗的將軍多了去了,也沒見得非要一一砍盡,為什麼獨獨容不下一個馬謖呢?
拋開前面的原因這裡單獨說一下,自古戰爭都是政、治的延續,劉備的蜀漢政權本來就是靠巧取豪奪得來的。派別爭鬥從來沒有停過,以前劉備在的時候還可以鎮的住他們,現在劉備不在了。益州集團本來就對荊州集團不滿,外加諸葛亮處處壓他們一頭,他們肯定會伺機報復的,馬謖丟了街亭對他們來說正是個好機會,可以大做文章。而諸葛亮基於這麼多原因,也不得不揮淚斬馬謖。所以說馬謖從他街亭失敗的那一刻他的命運已經註定了,那就只能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