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中歷史課代表
-
2 # SeaArm
元朝軍隊和明朝軍隊分屬不同朝代,由於經濟,軍事,科技水平發展均不相同,嚴格來講,是沒有可比性的。但是我們透過看元朝和明朝兩個朝代的軍事制度和武器,可以瞭解到更多,
元朝軍隊按照親疏關係分成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與新附軍等四個等級。蒙古軍與探馬赤軍主要是騎兵。漢軍、新附軍大多為步軍,也配有部分騎兵。水軍編有水軍萬戶府、水軍千戶所等。炮軍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組成,編有炮手萬戶府、炮手千戶所,設有炮手總管等。一部分侍衛親軍中,還專置弩軍千戶所,管領禁衛軍中的弓箭手。
蒙古軍是元朝軍隊的骨幹,主要由蒙古族組成。蒙古軍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即創立,平時分佈在草原上駐牧,戰時臨時招集。採用兵民合一的萬戶制,按十進位制編組成十戶、百戶、千戶。只要是十五歲至七十以內的人皆服兵役,其童子稍微年長者也組成“漸丁軍”。元朝時期在漢地和江南軍戶中籤發丁男應役。探馬赤軍又名籤軍,隨著戰爭的發展,統治者需要一支蒙古軍隊長期留守被征服地區,於是從蒙古各部中“簽發”了部分士兵,組成專門用於鎮戍的探馬赤軍。自1217年木華黎討伐金朝時建立,由弘吉剌、兀魯兀、忙兀、札剌亦兒及亦乞烈思五部組成,西征花剌子模後回族、維吾爾族與突厥族等族成為探馬赤軍的一部分。探馬赤軍精於火炮與西方的回回炮,攻城力強。“下馬則屯聚牧養,上馬則備戰”。
漢軍是蒙古帝國佔領漢地後發民為兵,主要由金朝女真與契丹降軍、早期降蒙的南宋軍、漢地的地方漢族武裝勢力與簽發漢地百姓等所組成。窩闊臺汗於1229年收編金朝女真與契丹降軍,在漢地民戶中大規模簽發士兵,補充漢軍兵員,將蒙古軍的編制和官稱用於漢軍系統強。各漢軍萬戶統軍人數不等,“大者五、六萬,小者不下二、三萬”。漢軍有“舊軍”與“新軍”的區別。舊軍主要指敵國降軍和地方武裝勢力,新軍指從漢地百姓簽發的新兵。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蒙元帝國的統治重心由漠北草原移到了中原漢地。元世祖對軍隊體制進行改革,逐步建成中央宿衛軍和地方鎮戍軍兩大系統,確定了元軍的編制和隸屬關係,在元朝對外戰爭中,漢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附軍主要是元朝南征南宋期間收邊的降軍,又被稱為新附漢軍、南軍等。新附軍內名號繁雜,而是元廷因士兵所具不同特點而起的名稱,如券軍、手號軍與鹽軍等等。估計當時新附軍的數量在二十萬人上下,元帝將新附軍分編到元軍的侍衛軍和鎮戌軍中;或以蒙古、漢人、南人建立新的軍府,管領新附軍人。每當有戰事發生,首先調發各軍中的新附軍出征,其餘則從事屯田和工役造作。經過多年的戰爭消耗和自然減員,新附軍數量日益減少,最後式微。
元朝的防衛分宿衛和鎮戍兩大系統。宿衛軍由怯薛和侍衛親軍構成,其中怯薛軍保留自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番直宿衛,常額在萬人以上,元朝功臣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或其後人充任怯薛長。在戰爭中,怯薛則是全軍的中堅力量,被稱之為“也客豁勒”(大中軍);侍衛親軍則是忽必烈在華北漢人世侯的建議下所置,在初期蒙制怯薛未形成戰鬥力之時負責宿衛之職以及與阿里不哥爭奪權力。其後,侍衛親軍用於保衛大都,衛設都指揮史或率史,隸屬於樞密院。鎮戍軍由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守衛靠近京畿的要地,華北、陝西、四川的蒙古軍、探馬赤軍由各地的都萬戶府(都元帥府)統領,隸屬於樞密院。南方以蒙古軍、漢軍、新附軍共同駐守,防禦重點是江淮地區,隸屬於各行省。鎮戍諸軍,有警時由行樞密院統領,平時日常事務歸行省,但調遣更防等重要軍務則歸屬樞密院決定。
元朝水軍原是為了元滅宋之戰而準備,1270年命劉整建造大量水軍。襄樊之戰時元朝水軍與陸軍協同包圍襄陽,攻下後降將呂文煥又率元水軍與河岸陸軍協同於丁家洲之戰擊潰南宋水軍精銳,至此領有全部長江水域。而後張弘範又率元朝水軍(平底船)渡海南下追擊南宋海軍,最後於崖山海戰包圍殲滅之,元朝水軍在滅宋之戰有重要的功能。元朝融合了南宋和阿拉伯航海技術,使海軍技術更加成熟,然而在對外戰事中,元日戰爭與元爪戰爭均以失敗結束,而且對日戰爭兩次均被颱風所毀,只有對占城的戰役獲勝而已。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
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在嘉靖年間,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正因為明朝正規軍衛所軍的不堪用,故這些民兵,在明朝後期逐漸擔負起維持明朝有效統治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人為主戚家軍,李如松的私人部隊遼東鐵騎,及袁崇煥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
發端於唐宋時期的中國火器製造技術,在明朝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時的火器不僅僅種類多,而且製造技術以及效能均有極大提高。火箭與鳥槍是明朝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地雷在明朝也很盛行,管形火器的發展尤為顯著。明朝中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國防需要的強化,火器技術得到迅速發展。火器技術的勃興引發了一場火藥時代的軍事變革。佛郎機以及紅夷大炮等西洋火器在此時期傳入,使得明朝得以汲取其瞄準器的長處,以改良自產的火器效能。當時中國的冷兵器時代即將終結,火器時代正在來到,亦認為中國有機會趕上西方的火器技術水平,但這一過程卻隨著明朝的滅亡而中斷。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縱向沒有可比性,橫向比較,有三:
1、從軍隊戰力上來講,元軍戰力遠勝明君,蒙古的戰術素養更好,訓練和長途奔襲能力更強,明軍單兵戰力絕對不行;
2、從將帥上講,估計朱元璋是和鐵木真沒法比較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不是吹的,但是朱元璋的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藍玉都是更有能力,元軍夠嗆打得過,鐵木真沒有統一宋朝,也是南宋能夠階梯防禦,戰將能力超強,宋朝都沒打過,明朝就更不能;
3、從後勤給養上說,古代打仗,打的就是補給;元朝馬背上的民族,沒有給養,有馬肉和羊奶,堅持戰鬥可以2個月,而明朝自從攻下南京之後,就確立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所以明軍應該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