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中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坑,位於臨潼縣秦始皇陵東邊的2公里處 。
過去這裡的農民,經常在地下發現所謂的“瓦人”,本地人稱之為“瓦瓦爺”。
據說,很早以前,在這一帶打井或者挖墓穴,就會有“怪物”出現,並“興妖作怪”,不是新墓穴突然塌陷,就是井水忽然枯竭。
有時,怪物索性直立於井壁,“鼓嘴瞪眼”地看著勞作的人。
曾經有個很大膽的農民,在惱怒中把“怪物”刨出來,吊在太陽下暴曬。
1973年3月,當地宴寨鄉西楊村的農民,在距離秦始皇陵1500米處打井時,“怪物”又出現了。
只是這時候,已經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農民,並沒有被“怪物”嚇倒。
經過中央和陝西省文物部門一年多的發掘整理,一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為14220平方米的秦兵馬俑坑出現於世。
一年之後,在俑坑的東北側20米處,又相繼發掘了面積為6000平方米、曲尺形的三號坑和麵積為520平方米、凹型的三號坑。
這三個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
一號坑深5米,坑的東部為南北向長廊,排列著三列橫隊,每列有70個戰袍俑,似為軍陣的前鋒。
其後是東西向的11個過坑,排列著38路縱隊,似為軍隊的主體。
坑坑的南北兩端和西端,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別面向外,似為軍陣側翼和後衛。
二號坑似為一個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駑兵)組成的多兵種混合部隊了。
三號坑似為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
面對這70000餘件身高1.8米至1.9米的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身高1.5米、長兩米的陶馬和數十萬件兵器(其中有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的寒毒箭頭,它加入了7.71%的毒性鉛,殺傷力更大)。
國內驚愕了!海外轟動了!
據《舊漢儀》上載,當年築秦皇陵時,有一天主持造陵的李斯丞相,向秦始皇稟報:“臣所將徒隸七十二萬人,至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
意思是說,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修得很大,工程似乎可以結束了。
但秦始皇聽後,下令說:“其窮行三百丈,乃至。”
至於為什麼要行三百丈,史書上沒有說。
在兵馬俑被挖掘以後,人們經過丈量,發現俑坑恰恰是陵墓的“三百丈”之內,才恍然大悟。
馳名中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坑,位於臨潼縣秦始皇陵東邊的2公里處 。
過去這裡的農民,經常在地下發現所謂的“瓦人”,本地人稱之為“瓦瓦爺”。
據說,很早以前,在這一帶打井或者挖墓穴,就會有“怪物”出現,並“興妖作怪”,不是新墓穴突然塌陷,就是井水忽然枯竭。
有時,怪物索性直立於井壁,“鼓嘴瞪眼”地看著勞作的人。
曾經有個很大膽的農民,在惱怒中把“怪物”刨出來,吊在太陽下暴曬。
1973年3月,當地宴寨鄉西楊村的農民,在距離秦始皇陵1500米處打井時,“怪物”又出現了。
只是這時候,已經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農民,並沒有被“怪物”嚇倒。
經過中央和陝西省文物部門一年多的發掘整理,一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為14220平方米的秦兵馬俑坑出現於世。
一年之後,在俑坑的東北側20米處,又相繼發掘了面積為6000平方米、曲尺形的三號坑和麵積為520平方米、凹型的三號坑。
這三個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
一號坑深5米,坑的東部為南北向長廊,排列著三列橫隊,每列有70個戰袍俑,似為軍陣的前鋒。
其後是東西向的11個過坑,排列著38路縱隊,似為軍隊的主體。
坑坑的南北兩端和西端,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別面向外,似為軍陣側翼和後衛。
二號坑似為一個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駑兵)組成的多兵種混合部隊了。
三號坑似為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
面對這70000餘件身高1.8米至1.9米的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身高1.5米、長兩米的陶馬和數十萬件兵器(其中有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的寒毒箭頭,它加入了7.71%的毒性鉛,殺傷力更大)。
國內驚愕了!海外轟動了!
據《舊漢儀》上載,當年築秦皇陵時,有一天主持造陵的李斯丞相,向秦始皇稟報:“臣所將徒隸七十二萬人,至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
意思是說,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修得很大,工程似乎可以結束了。
但秦始皇聽後,下令說:“其窮行三百丈,乃至。”
至於為什麼要行三百丈,史書上沒有說。
在兵馬俑被挖掘以後,人們經過丈量,發現俑坑恰恰是陵墓的“三百丈”之內,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