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始
-
2 # 東方森林
人到一定的年齡必然是喜歡獨處的。
社交,在當今社會出於什麼目的?基本是為了工作需要,利益交換。但是在工作上的社交是非常的心累,因為都是帶著目的去交往,為了交換彼此的價值而互相的來往。人都喜歡純粹,而帶目的的社交一定是不純粹的。長此以往戴著面具互相的關照,小心翼翼的來往,容易身心疲憊。
應酬,那就更直接了。我們不像歐美,因為文化的差異,我們的應酬不是你喝倒就是我喝醉。也不知為何,求人辦事就必須多喝,就必須灌醉自己才能博取對方的信任和好感。這點習慣我是真心看不慣。長此以往,換句話說就是拿命換錢,能不能享用這錢還得看天意。到最後,運氣好的,換來的錢一半送給醫院,一半享受。運氣不好的呢,錢還沒捂熱,命沒了。你覺得這樣的應酬,幾個人真心喜歡?甚至有的應酬就是胡吃海喝,一群熟悉的人一起嘻嘻哈哈吃喝玩樂之後,下次再聚。實質沒什麼意義。如果只為開心一樂,聚一聚敘敘舊那倒是挺好的。還有的是和陌生人聚一塊,這就更離譜,以為自己號召力很強大,其實就是傻X,有的人只為白吃一頓飯而已,你卻當真。吃飽喝足後互相留了聯絡方式,第二天酒醒後這個聯絡方式永久的存在了自己的手機裡卻從不聯絡,用不了多久互相刪除,彼此又做回陌生人。這樣的應酬意義何在?我至今都搞不明白。
當然了,和我想法一致的人一定是佔大多數,因為都有經歷,所以明白。
還是獨處最好。要記住,真的有事要聚會,社交,應酬,儘可能人數不超過三人,包括自己在內。超過三人的社交,應酬都是扯淡,根本談不好重要的事!
-
3 # 遊蕩的貓兒
走著各自的路,相忘於江湖
從小到大,都是一個熱情善於助人的人。社會上的陰暗,也體會過,但是一直沒有影響我。任何詐騙的手段,接觸過,包括超市撿到美金,但是我拿到就要報警,沒想過平分,估計這麼傻的人,連騙子都崩潰吧!一直內心有金庸小說裡的鐵血柔情,我喜歡重情重義的活著,喜歡雪中送炭,不喜歡錦上添花,但是我內心比較冷靜,從不會盲目的借錢或者亂交朋友,因為一個淫邪盜強自私自利的人,是最可怕的,浪費了情感和時間!而且,我覺得人品好的人,如同鮮花和Sunny,讓你覺得溫暖和充滿幸福愉悅,一個三觀不正的人,讓你如同住在廁所,每天面對陰霾!所以選擇生活方式,和熱鬧無關,一群烏合之眾,再熱鬧,只會讓你頹廢,而獨處雖然孤獨,但是可以直視自己的內心,修煉自我,享受歲月靜好!
多說一句,很多災,難,都是因為交友不慎帶來的,所以,洞察力強點,真誠卻不盲從!過自己的日子吧!這個社會,很少有人,注重自己的靈魂了,都迷失在金錢和物慾橫流裡。
僅僅個人喜好,不喜勿噴!
-
4 # 雨曦頓悟
孤獨是成功的標誌
作家王開嶺說:“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這話乍聽之下,有點駭人聽聞。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人置身於群體之中,很多時候會無所適從,甚至會患上“假裝合群”病。
明明手上的工作還沒做完,但還是接受了同事的唱K邀請;明明週末計劃看場心儀的電影,但還是沒好意思拒絕朋友的飯局邀請;明明想一個人安靜的獨處,但還是被朋友拉去陪逛街;為了合群,為了不辜負他人的期待,於是選擇犧牲自己的意願和時間,選擇辜負自己。
學會“不合群”,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不少人都聽過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樵夫和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手裡牽著的羊在吃草,於是拉住樵夫要和他聊天,樵夫停下來和牧羊人嘮嗑了一整天,羊吃飽後牧羊人回家,樵夫卻空手而歸。
樵夫回家後被家人罵的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話:“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不少人害怕被貼上一張“不合群”的標籤;擔心自己因“不合群”錯過很多機遇,以至於做出一些苦笑不得的事。
然而,最後能有所收穫的,往往是這一類人。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清楚自己的目標,不為了討好而刻意“合群”,而是會篤定地走自己的路。《圍爐夜話》中講:“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迎合與討好只能換回短暫的交集;實力與人格才能建立起長期的關係。與其在無效社交上浪費時間,不如專注於提升自己,從而獲得實質的成長。
就像《生活大爆炸》裡面說的:或許你在學校格格不入,或許你在學校最矮最胖,或許你沒有任何朋友,但其實都無所謂。
那些你獨自一人度過的時間,比如組裝電腦,或者練習大提琴,會讓你變得更加有趣。等到有一天,別人終於注意到你的時候,他們會發現一個比他們想象中更酷的人。豐富自己,遠比取悅他人要有意義得多。
不盲目從眾,活出自我。宋元之交,世道紛亂。有一回,學者許衡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路邊正好有棵梨樹,行人紛紛摘梨解渴,唯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你為何不摘梨解渴?”許衡回答:“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道:“世道這樣亂,管它是誰的梨!”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地要和許許多多的人打交道,與他們一起共事、學習、合作。在人群中間,唯有不盲目從眾,聽取內心的聲音,遵從內心的選擇,才是活出自我的關鍵。正如《烏合之眾》中所言:“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麼地方”。
很多時候,“不合群”,不是桀驁不馴,更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在人來人往的生活中,能始終保持一份清醒,有著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定海神針。喜劇大師卓別林在他70歲生日時,寫了首詩送給自己,詩中有一段是這樣的: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提醒著我: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
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從前我把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這是“自愛”。怎樣才算愛自己?如果心中沒有答案,就從學會“不合群”、不盲目從眾。活出自我開始吧。
我們無法阻止歲月在臉上留下痕跡,但不能讓歲月磨平我們的稜角,變成與路上的甲乙丙丁無異的人。畢竟,在夜深人靜、獨自仰望星空的時候,陪伴著自己的,還是隻有自己呀。
-
5 # 流雲說心理
就我個人認為,很多人變得不喜歡社交,一方面是對社交結果的失望,另一方面是對社交態度的改變。
1.對社交結果的失望。社交的本質是人際關係的聯結,利益的互換,希望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能幫自己一把。然而,現在的大部分社交都是流於形式,只是出於面子應付而已。一旦自己真正遇到困難了,就很少甚至沒有人能幫助自己。一起吃喝玩樂可以,但是一但讓對方出力出錢幫忙就難於上青天了。既然別人無法幫助自己,那麼社交對於自己的意義就沒那麼重要了,自己也會對社交的結果失望,進而變得不喜歡社交了。就像朱自清說的“熱鬧都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進行社交,到後來還是沒什麼人能幫助自己,那麼自己肯定變得不喜歡社交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每個人都希望遇到貴人,能幫得到自己的人。但是,我們要清楚一點——社交的本質是利益的互換。儘管有時候某些人幫了自己,但是之後自己未必有能力回報他人。利益不能互換,那麼社交聯結就會失效,這也會挫傷自己對社交的熱情。
2.對社交態度的改變。前面說的是主動社交,即自己主動去跟他人建立聯絡。現在變成了被動社交,即通過自我提升,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來認識自己。比如說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和一些更加優秀的人,這些人幫助自己的概率可能會更加大。
像前面說的,通過自我提升變得更加優秀,那麼自己肯定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方面。相對而言,花費在社交的時間可能就很少,因此給人看來就是不喜歡社交的一種表現。
就拿我來說,我更加傾向於第二種自我提升——被動社交。因為主動社交,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似乎也沒能認識幾個真正的朋友,認識的人大多點頭之交,過完就忘了。而自我提升能給自己一種充實和安全的感覺,畢竟很多時候,靠人不如靠己。
-
6 # 鐵嘴善播能量脫口秀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我相信人到中年的你都應該明白。很多事情經過大事大會以後,我自然而然就會冷靜下來。不要告訴我你有多少狗肉朋友,你有多少知己。社會的人情世故。所以都不懂,我們一刀見血說一下為什麼選擇孤獨吧。所有的強者都是在孤獨中戰勝起來的。不是說孤獨就是偉大的象徵,但是孤獨一定是強者的象徵。
看透了世態炎涼,看透了人情冷暖,自然而然,我們就進入到了另一個層次,另一個境界。喝酒的時候說到天花龍鳳吹牛兄弟朋友,哥們義氣。兩肋插刀,反轉就是背後一刀。人到中年,大家深有體會。不信你的落魄是為了借錢試一下。平時所有的仁義道德,所有的兄弟情都蕩然無存。
選擇孤獨不是想孤獨,而是社會現狀,社會屬性逼的你是這麼做。不是不喜歡社交,是沒辦法去社交,不適合社交,起碼當下這個社會所說的社交純粹就是為了消磨時間。在社交過程中所謂的資訊共享,知識共享,其實只是一個幌子而已。孤朋狗友在一起總有一天會壞事的,學會孤獨是對的。
-
7 # 職男小凡
我的高中同學小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女孩兒”,性格率真,談吐風趣。
因為都是在同一個城市讀大學,所以在參加工作之前經常在一起聚會,每次她都是話最多、最能帶動氣氛的一個,我們這些朋友都叫她“大哈哈”。
然而在參加工作之後,我們之間的聯絡開始愈發的少,直到現在,連逢年過節都想不起來互相打一聲招呼。
夏天的時候我回了趟老家,有人組織了同學聚會,時隔四年之久,我又一次見到了小軒本人,她穿了一身很職業的裝扮,不知道情況的,還以為她是來面試的。
因為久未謀面,難免客套寒暄一番,我突然發現,小軒的話少了很多,幾乎變成了人群裡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
然而不識趣的我在聊開心了之後,很腦抽的提議,讓小軒給我們講個段子,原來就數她最熱鬧,現在怎麼一聲不吭了。
小軒沒說什麼,只是擺了擺手,很平靜的拒絕了,而我也發現,身邊也沒有人起鬨,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這個問題問的有多麼愚蠢。
直到後來,我才從其他同學的口中瞭解到,參加工作的這幾年,小軒開朗的性格早就消失了,人家現在的原則已經變成了“沉默是金”。
我不禁愕然,沉默是金,還是無奈?
職場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它能教會內向的人,如何講出更動聽的話,同時也能教會一個嘻嘻哈哈的人,如何閉上自己的嘴巴。
有人說這是成長,有人說這是泯滅天性,這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我們無心顧暇對錯是非,但是從小軒的變化上,至少我能夠發現,職場能夠讓人改變原則,甚至是改變天性,莫過於以下五點原因:
01.要考慮的事情、人物太多,“不敢說話”成為常態職場裡最要命的是什麼?我覺得是關係!
搞不清主次、分不清大小王、抓不住核心人物、看不透交際的本質,這樣的情況在職場裡是非常可怕的。
特別是在酒桌上,敬酒的話怎麼講、凸顯對方實力的語言怎麼說往往都是很有講究的,對於很多踏入職場的新人而言,完全不明白,這時,最好的選擇就是不說。
除了酒桌飯局,日常的工作中,同事們為了爭奪利益拉幫結派,話更是不敢隨便亂說,若是有領導參與當中,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久而久之,從“不敢說話”的新人,到看透後“不願說話”的老同事,一個沉默的職場人,就這樣誕生了。
02.說錯話的代價太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還在做設計工作,在設計師的手下當設計助理,當時的設計師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偏偏那個大客戶,是個酒場上的老油條。
老闆為了能簽單,拼命的鼓動設計師講幾句話,結果,因為一句話說的詞不達意,客戶當場掉了臉子,和老闆說再減低20%的預算,不然就不簽單。
而這場生意的結果,自然也以失敗告終,可憐的是那個設計師,在今後的酒桌上,就是默默吃飯,一言不發,不管誰在場,不管誰鼓動,我就是不再發言了。
有時候,職場裡說錯一句話的代價,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大,敢說話是一種勇氣,但並不代表這是一種智慧。
敢說與會說之間的鴻溝,遠不止我們肉眼看上去的那麼窄,會說的人一定敢說,而敢說的人卻未必會說,像我曾經的設計師同事那樣,這件事給他帶來的打擊,恐怕短時間內都是難以恢復的。
所以說,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怎能說沉默不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03.應酬太多讓人感覺疲憊有句話說的好:“職場如戲,大家都在拼演技。”
我不否認“商業互吹”是一項很厲害的能力,但同時我也不否認,“吹”的太多了,是會讓人內心感到疲憊的。
有人說職場裡你可以避免辦公室政治、可以避免公司的打壓,但唯獨沒法避免的,就是應酬。
我更願意相信,應酬是一種最無奈的選擇,不然“交際”二字,就能更好的解釋商業社交行為,而不是用應酬這個詞。
應酬是最考驗演技的場合,同時也是最讓人疲憊的行為,有多少人被應酬摧垮了身體,又有多少夫妻,因為應酬的問題,吵的翻天覆地。
應酬本身就很累了,而應酬過後回到家更累,如此之疲憊,還哪有多餘的話來解釋呢?
04.走心的交流幾乎沒有,大家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工作行走職場這麼多年,我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和同事做朋友,你們只是工作上的夥伴。
對於很多喜歡掏心掏肺交朋友的人來說,職場混的並不如意,因為你的熱臉,很有可能貼到別人的冷屁股。
不得不說,職場上走心的交流並不多,彼此合作的目的,其實也僅僅是把工作做好,安穩的把工資拿到手。
對於抱有同樣目的的人而言,這種合作很容易完成,但是對於很多喜歡交朋友的人來說,那可能就是噩夢。
明明很外向,卻不得不選擇用“沉默”這個外套來包裹自己,收起自己的玩鬧性格,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在一個環境種成長,就要適應這個環境的規則,不然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淘汰。
05.巨大的工作壓力襲來,獨處成了難得的休息和釋放最後要說的,就是工作的壓力。
這一點我的感觸最深刻,每當工作壓力巨大的時候,完成一項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手機扔一邊,泡個澡,舒舒服服的睡一覺,誰都不要和我說話,我也不想和任何人說話。
獨處是釋放壓力很有效的一種辦法,在自己的空間裡,做自己喜歡的事,能感到最深的放鬆,現在的工作生活節奏很快,工作的壓力如影隨形,再加上社交活動的疲憊,獨處,開始成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五月天的這句歌詞在耳畔響起,從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無奈。
成年人的世界向來如此,每一種選擇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至於開不開心、是否隨性,早就不是遊戲規則的一部分。
職場能讓人成長,代價就是犧牲自己天性的一部分,從而更加適應體系的規則,這不是職場的錯,也不是個人的錯,因為我們主動做出了選擇,就要準備去面對相應的後果。
-
8 # 時小慢
造成這樣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社交恐懼症的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很現實的原因,對於從學校初入社會的職場小白而言,很多社會上的東西是我們在學校裡接觸不到的。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第一,一整天的工作結束,身心疲憊不堪,沒有精力再去應付額外的應酬和社交。進入社會,通過工作獲取報酬意味著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有自我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我們需要付出勞動和心力來獲取報酬以保證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目前各行各業保羅永珍,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競爭關係,我們都在勤懇工作,不敢懈怠。
身處職場的我們,一面積極向上努力往上爬,一面又要應付公司內部部門與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以及這之間時不時存在的暗潮洶湧。
一天的工作下來,心力交瘁,只想呆在家裡美美的睡上一覺,擼一擼自己的寵物,做一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達到放鬆的目的。
第二,社會和職場具有複雜性,與自身性格不符,不願意應付人際關係。人人都向往純粹和輕鬆的人際關係,但成年人的世界沒有這麼簡單。
在一個公司中,有的人可以遊刃有餘的與各部門大佬說笑聊天,可有的人與領導說句話都是怯生生的。
有些人的性格是直來直去,不擅長八面玲瓏和左右逢源,職場社交能力較低,這種性格的人在人際關係複雜的職場中會感覺很不習慣,非常不自在。複雜的社交和應酬會給自己帶來非常強烈的不舒適感,因此,越來越不喜歡社交和應酬,更傾向於一個人的獨處。
第三,經濟條件的制約,社交和應酬要比獨處花費更多的成本。社交和應酬是需要成本的,並不是空口白牙就能夠進行的,相比而言,獨處的成本更低。
我見過很多年輕人的現狀是工資月入過萬,背後還要供著房貸,交著房租,衣食住行算下來,妥妥的月光族,平時的娛樂專案就是宅在家打遊戲,更別說還要養家和工資每月只有幾千塊的人了,沒有多餘的資本去進行社交和應酬,只能選擇在業餘時間宅在家,獨處。
實際上,在職場中很多社交和應酬都是必要的,縱然限制條件很多,但克服才有突破、才有進步,作為員工,沒有人可以很容易的向上爬,擺正心態,學會為自己投資。
願你的不屈不撓會有回報,越努力越幸運。
-
9 # 後來跋涉者
慢慢變得不喜歡社交,不喜歡應酬,只喜歡獨處,只有兩種人→成功者和失敗者!成功者在漫長的奮鬥歷程中,必須付出艱苦卓越的代價。於此,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應酬那些無聊的社交。而成功後,又大多秉承古訓:財不外露、言多必失、樹大招風……更不願過多拋頭露面去社交應酬那些沒用東西。慢慢地將自已關在狹小的生活空間內獨處,並由被動獨處,逐漸演變為喜歡獨處。 失敗者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由於智商、情商、能力……欠佳,做人做事往往碰壁多於順利;失敗大於成功,以至大多弄得身心疲憊,心力交碎,一事無成,混得不成人樣,在社會上很被人看不起……於此,自然慢慢地淡出社交,煩於應酬,也慢慢地,主動地也將自已關進狹小的感情空間內獨處,以避開人們說三道四的斥責和鄙視,以求得自身安寧。
-
10 # 咖啡情書
小人大行其道,君子蒙塵,人心不古,道德淪喪。
我本良民,奈何小人多作亂,又無計可施,只好把自己的頭埋起來,隱忍過著自己的生活,不與其爭鬥,以求保全自身及家人。
性Grand SantaFe來越孤僻,只因自己的內心不願與其同流合汙,看不了世間的這些阿諛奉承、趨炎附勢。這種人是比較清高的,無法圓滑的融入社會,良心又接受不了自己可以遊刃有餘的融入他們的圈子。於是,只能自己孤獨的獨處,不再喜歡燈紅酒綠的應酬,不再適應這個浮躁社會的喧譁。
這個時代,能講真話的人太少,想著走捷徑和暴富的人太多太多。腳踏實地變得一文不值,攀附權貴而位高權重者大人有在。而在任何時空的交叉點上,我們的選擇在道德的天秤上左右搖擺。但大多數時間我們選擇了與自己的內心對話,選擇獨處去感知自己的良心到底想要什麼而讓我們重回正軌。
當然也總有一部分的孤獨不合群是自己格格不入造成的,學不會與社會上的千奇百怪之人融洽相處,有社交恐懼症,不願遷就別人而總是事事以自我為中心。
無論我們是哪種方式的孤獨,只願自己的內心並不孤獨而有精神的寄託與信仰,找到自我排解的方式。
不喜與人相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與自己和解,讓自己內心坦然而凡事勿糾結。
回覆列表
不喜歡社交,喜歡獨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思考:
1,當你獨處時,你到底在想什麼?社交,意味著你要“一對多”,而獨處,只需要“一對一”,這個“一”是你自己。“一對一”有什麼好處了?可以讓你感覺自在。自在的表現,主要有: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不用遭受挫折感、不用展現自己的無奈……這一系列的“不用”,其實都是為了維持你自身的一個良好形象。或者用另外一個詞來形容——自戀。因為你有一種“我比你好”“我比你強”的心理,而當你被暴露在外時,你可能會“出醜”,這會讓你的心理不平衡,想逃避。
2,為什麼你是“慢慢變得”,你之前了,難道很喜歡?我想,你之前說喜歡還談不上,至少是不拒絕。人更傾向於說“是”,而不是“不”。這一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體現的很明顯。從小,父母就培養孩子說“是”,即便你也會說“不”,但久而久之,會漸漸忘了自己會說“不”這件事。說“不”,並不代表“無情”,而是,你有自己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想獨處,很可能是你成長了。
至於題主是哪一點,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