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理小哥生活日記
-
2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張局長是我在中國古代歷史之中最佩服的5個人物之一。我把它列為中國封建社會3大改革家之一。我認為他的功勞是完全可以與商鞅相媲美,與王安石相提並論的。
到了明朝中後期以後,明朝的政治進一步孵化。百姓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最簡單的衣食住行甚至都得不到保證。可以說明王朝有滅國的危險。這時候一個出生在小康之家的四大副以天下為己任,進行了長達10年的改革。
張居正的貢獻主要是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教育上在全國各地廣設學政,禁止私人辦學。完善了明朝的教育體系。
經濟上改革賦稅制度,實行一條鞭法,丈量全國土地。使得明朝國庫充實。
軍事上。任用一大批如戚繼光,王叢谷這樣的名將,先後對北方的蒙古民族,展開一系列的軍事防禦和反擊。解除了大明將近百年的變化。
政治上 他將那個提高到了6部之上。由內閣統一管理6部,提高了明朝的行政效率。他還實行一系列的制度,懲治貪官腐敗。先把一些能幹事,會幹事的循吏。使得明朝的政治煥然一新,使得明朝的官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總之張局長是偉大的,他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這是我最佩服的一點。
借用著名學者傳記作家朱東潤的話來說。他不是沒有缺點,他甚至有很多缺點,但無論她有多少缺點,我們都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他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為垂危的明王朝延長了70餘年的壽命,它無愧於時代。
這樣的人是不是忠誠,恐怕就不用我來說了吧。
請參閱《張居正大傳》朱東潤。
-
3 # 春秋正義
評價張居正的作用和地位,先看看張居正死後,保守派對他的瘋狂攻擊,便可知其改革觸動的利益和對積弊的革除的力度,讓即將暮年的大明王朝如何虎軀一震。
死後及評價: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諡號“文忠”。在保守派的挑唆下,年輕氣盛的萬曆皇帝逐漸發現他尊崇無比的老師、帝國最重要的大臣居然也表裡不一、奢靡謀私。
於是下令抄家,掘墳鞭屍,張家老小竟被抄家困在大宅裡餓死,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活著的家屬也免不了被流放的下場。張居正任用的一批官員幾乎全數遭到清算,就連大名鼎鼎的戚繼光也不能倖免。
改革的措施立遭廢止,尤其壓迫官員幹活的“考成法”,極大地調動官僚系統的效率,卻還是被棄用。僅有“一條鞭法”被清朝統治者借鑑,更徹底地實行“攤丁入畝”。也足以說明張居正改革符合歷史趨勢。
改革措施評議:
五大積弊: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
政治上整頓吏治,考成法
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強公室,杜私門。
主要目的是將執行百年冗官冗員,但效率十分低下,人浮於事的官僚體系重新運轉起來。改革事在人為,再好的政策也需要高效的執行才能落到實處。深諳官場潛規則的張居正創立考勤制度,要求各級官吏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做的事項訂立成冊,做完一項便登出,有點類似清單計劃,每半年報告執行情況。這意味著官場裡混日子、老油條的日常工作暴露在內閣的掌控之下,也讓一些真心想幹實事、謀求晉升的官員得到發揮和重用,可謂“幹事創業”的熱情重新燃起。
經濟上一條鞭法,解放生產力
朱元璋農民出身,瞭解民間疾苦,因此明代賦稅極低,且對農民徵實物稅,在建國之初可防止各級官員貪汙剋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員自創“火耗”,明目張膽地佔百姓便宜,儘管賦稅極低,但同時需要負擔繁重的雜役(國家無償徵用幹活),極易被濫用為私人私活驅使。因此張居正透過承認火耗,減少反對阻力,然後改實物稅為貨幣稅,即把原來的裡甲、均徭、雜泛等項徭役合併為一,攤到土地裡(而非戶、丁),一律徵銀。 此時東南沿海手工作坊需要大量勞動力,商品經濟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一條鞭法將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剩餘勞動力解放出來,得以到城鎮裡參與生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為國家經濟收入開源。比起嘉靖年間不夠一年用的國庫存糧,改革以後,國庫儲備多達1300多萬石糧食,可供五六年食用,這也成為“萬曆三大徵”的重要資本。
軍事上恩威並施,消除南倭北虜的威脅
為了鞏固嘉靖以來長期抗倭戰爭的成果,張居正一面海禁,一面通商泉州港,並整修水師,分段設寨,這些舉措在未來萬曆、崇禎年間,廣東水師赴朝參戰、防備西方殖民勢力東來發揮了巨大作用。 解決了東南海防問題,張居正重用戚繼光,命其督師薊門,同時讓李成梁鎮守遼東,兩位明朝中後期最閃耀的將星,沿山海關至居庸關修築了3000餘座敵臺,練就了遼東鐵騎和以戚家軍為底子的車營,一舉扭轉九邊長期以來被動防禦的頹勢,將蒙古的俺答汗、遼東的女真部落加以震懾。深知邊患是由於遊牧民族缺衣少食造成的,張居正恢復茶馬互市貿易,一打一拉,徹底消除了少數民族部落入侵的動機。而在明清鼎革中,正是因為明廷減少對蒙古部落的物資補給,才讓因小冰河飢寒交迫的蒙滿部落合流,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
水利上選用良才,疏浚黃河
黃河作為華夏民族的母親河,治理妥當則惠及沿岸千萬黎民,洪水氾濫則對農業生產帶來毀滅性打擊。古語有云:王景治河,千年無患。距離漢代的水利學家王景治理黃河,也已經過去了一千五百年,歷經戰亂、改道,黃河早已不是當年的黃河,卻勇猛甚於當年。明朝政府先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卻始終是河堤越修越高,氾濫卻年年不止。武宗時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治河,僅一年便破功,印證了儒家理學士大夫的空談誤國。 張居正經歷了嚴嵩、徐階、高拱的鬥爭,言官清談彈劾的技倆太過於熟悉,可是業務能力卻不敢恭維。於是他啟用先前總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肯定了“築堤束沙,以水攻沙”的工程原則,僅用不到50萬兩白銀便實現河、淮分流,從此“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隨後張居正又讓潘季馴治理運河,“河上萬艘得捷於灌輸入大司農矣”,使得漕船也可直達北京,江浙富庶的糧草可透過運河直達京師,保障了“天子守國門”的物質基礎。
世間再無張居正。借用《明朝那些事兒》的說法:(張居正)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回覆列表
張居正是明朝後期中興之臣,明朝萬曆初期,皇上只有十歲,由於皇太后的信任,張居正開啟十年改革,國家和百姓都得到了利益也損害貪官奸商的利益,只是張居正死後,萬曆新政也就到此為止由於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在世時的不滿,萬曆在張居正死後對其抄家差點把張居正的墓也給扒了。張居正一生為大明王朝做大貢獻被後世稱為“救時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