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過程中,有一隻腳會處於騰空狀態,另一隻腳則與地面接觸,兩隻腳交替觸地-騰空動作,就完成了一步步向前跑的動作。而其中一隻腳從剛剛接觸地面的瞬間,到完全離開地面,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就是觸地時間。一般我們用毫秒作為衡量觸地時間的單位,1秒=1000毫秒。正常人每一分鐘要眨眼10~20次,每一次眨眼的時間約為200毫秒~400毫秒:而職業馬拉松選手的觸地時間,往往不到200毫秒——也就是說,在不到一眨眼的時間裡,職業馬拉松選手在跑步時就完成了一次鞋底與地面的接觸(另外,200毫秒也是人類大腦識別面部表情情緒所需的時間,非常短促)!很多人在電視裡看馬拉松直播時感受很直觀,第一集團的頂尖選手雙腿執行的速度,就像馬達一樣,很難看清具體每步的落地——他們實在太快了。放到頂尖職業選手身上,他們跑馬拉松看似全程一步步“跑”下來的,實際上算下來雙腳真正與地面接觸的總時間非常的少,相當於一路是貼地飛行“飛”過去一樣!博爾特100/200米打破世界紀錄時,觸地時間是驚人的78毫秒。但因為短跑涉及到的技術動作和長跑不太一樣,所以用在百米上,觸地時間並非一定和成績成正比。不過如果短跑選手的觸地時間在100毫秒左右,也幾乎是沒什麼競爭力的;400米比賽,邁克爾·約翰遜的觸地時間為80毫秒,也是相當驚人的;更長距離的跑步比賽,“萬米王”貝克勒在5000/10000米比賽的觸地時間是130毫秒;半程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澤森內·塔德塞用58分23秒跑完21.0975公里,觸地時間為135毫秒——塔德塞的身高只有1米61,所以他的制勝法寶就是驚人的步頻,觸地時間因而也非常的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跑步過程中,有一隻腳會處於騰空狀態,另一隻腳則與地面接觸,兩隻腳交替觸地-騰空動作,就完成了一步步向前跑的動作。而其中一隻腳從剛剛接觸地面的瞬間,到完全離開地面,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就是觸地時間。一般我們用毫秒作為衡量觸地時間的單位,1秒=1000毫秒。正常人每一分鐘要眨眼10~20次,每一次眨眼的時間約為200毫秒~400毫秒:而職業馬拉松選手的觸地時間,往往不到200毫秒——也就是說,在不到一眨眼的時間裡,職業馬拉松選手在跑步時就完成了一次鞋底與地面的接觸(另外,200毫秒也是人類大腦識別面部表情情緒所需的時間,非常短促)!很多人在電視裡看馬拉松直播時感受很直觀,第一集團的頂尖選手雙腿執行的速度,就像馬達一樣,很難看清具體每步的落地——他們實在太快了。放到頂尖職業選手身上,他們跑馬拉松看似全程一步步“跑”下來的,實際上算下來雙腳真正與地面接觸的總時間非常的少,相當於一路是貼地飛行“飛”過去一樣!博爾特100/200米打破世界紀錄時,觸地時間是驚人的78毫秒。但因為短跑涉及到的技術動作和長跑不太一樣,所以用在百米上,觸地時間並非一定和成績成正比。不過如果短跑選手的觸地時間在100毫秒左右,也幾乎是沒什麼競爭力的;400米比賽,邁克爾·約翰遜的觸地時間為80毫秒,也是相當驚人的;更長距離的跑步比賽,“萬米王”貝克勒在5000/10000米比賽的觸地時間是130毫秒;半程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澤森內·塔德塞用58分23秒跑完21.0975公里,觸地時間為135毫秒——塔德塞的身高只有1米61,所以他的制勝法寶就是驚人的步頻,觸地時間因而也非常的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頂尖選手不管長跑還是短跑,觸地時間都是非常短的。距離越長的跑步,觸地時間也基本越與比賽成績成正比;普通跑步愛好者觸地時間可能在300毫秒,業餘跑者多數達到220-240毫秒就已經算比較不錯的水平,而精英選手的觸地時間則能控制在200毫秒內,甚至達到150(或者更短)毫秒!肉眼很難看清頂尖選手觸地到離地的那一瞬間;不管何種距離長度的跑步,精英運動員都不會以推蹬地面的方式來創造更長的騰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