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古之善

    首先要認清哲學到底研究的主題與目的是什麼,或者說哲學研究的本質是什麼?那麼,我們才能認知哲學、研究哲學,以及我們在研究哲學過程中針對哲學研究的主題與目的,在其客觀與主觀的思辨中進行辯證統一的判斷,真理性地給出宇宙本體的“性”與宇宙萬物的“生”及其宇宙萬物的普遍之性與普遍行為之原則,這一客觀存在的“第一哲學命題”,就是人類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這“第一哲學命題”是統攝一切學術的基本問題,也是解釋“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的問題。

    哲學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哲學家,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回答了當時的哲學問題與世界觀的問題。人類歷史上就是由一代一代哲學家像接力般、鍥而不捨地在追問宇宙本體的存在,進而去揭示宇宙本體的絕對之真、生化萬物的至上之善和最高的自然之美,這才能夠認識到客觀存在絕對性的“真、善、美”,以及人類依據絕對性的“真、善、美”為標準,進而真理性地解釋人的意義世界和終極的普世價值取向。人類的目的遵循服從於自然的目的,才能解決人類的立命。

    哲學註定了是一種探尋“普遍規律”的學說,註定了具有一種“形而上學”的超越性,舍此就不能被稱之為哲學。

    哲學有自我特有的概念範疇,尤其是中國哲學核心概念範疇,都具有普遍性、絕對性。而科學概念範疇具有針對性、相對性,即不同領域學科有自我相對領域的學說及其概念範疇。

    這裡特別指出:哲學不是簡單的認識論層面“邏輯”的認識之技法,“邏輯法”只是支撐認識論中的一種方法論。也就是說,人的思辨僅僅透過主觀、理性的“邏輯”認識法則,其體現的思辨技法之潛能,就無法認識、解釋宇宙本體與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這“第一哲學命題”。

    哲學更不是哲學家捨去了“第一哲學命題”,或捨去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追問與反思,僅在人道中表達華麗格言(名言)的集合。

    人的哲學思辨在哲學範疇,反映的是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辯證統一,或者說,是針對普遍性之“有”與普遍性之“無”相統一的思維與辨識,稱之為哲學思辨。而哲學思辨能給出符合客觀普遍性及普遍行為規律的解答就是人的智慧(不是智慧)。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正因為,古哲人老子具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認識觀,以及認識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之思辨。進而,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建構了“道生—道德—道相—道勢”宇宙論框架的形而上學。

    老子的“道的形而上學”,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問題。

    而且,人類迄今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從道中產生,最後又復歸於“道”。並且,老子揭示了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本之一”創造了有限有體的宇宙世界的“陰陽者之體之多”,揭示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勢,揭示了宇宙的物質世界之“有”是精神世界之“無”的本體,精神世界之“無”依存在物質世界之“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以及揭示了宇宙萬物都遵循服從於“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道”在生化萬物的活動中始終遵從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注:老子的“有”與“無”,其概念範疇具有普遍性、絕對性,在當下屬哲學概念範疇(不要用針對性、相對性的科學概念範疇來理解“有”和“無”)。

    古哲人孔子是中國道德倫理哲學的奠基人。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與“仁—義—禮—智—誠”實踐道德框架的倫理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倫理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孔子建構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萬物的倫理問題。而且,迄今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宇宙本體的“陰陽行為原則”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為準則,也就是人類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則。

    並且,孔子解釋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倫理道德價值的終極依據,就是遵從“道之德”這唯一人類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陰陽行為原則。亦即,古哲人孔子解釋了“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就是人類倫理道德價值的最終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義。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建構的“道的形而上學”與“道德倫理學說”,是無神論的哲理學說。而且,人類哲學走到今天,無論任何人如何理解、解說古哲人老子、孔子的哲理思想及學說,都無法否定是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紀,其哲理學說就代表著中國古哲人主體從“有神”的思維向“無神”的哲學思維躍遷的重要標誌,代表著人類哲學的基本問題這“第一哲學命題”的追問與解答的事實。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揭示詮釋了道之德(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與道德理性(宇宙本體的德行之理性)。

    正因為,道之德,反映的是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倫理之上的、最高終極的、絕對性的“道德普遍原則”,所以,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正因為,道德理性,反映的是宇宙本體生化萬物的生命機制中,萬物內在的存在德性之理性和萬物外在的存在德行之倫理,所以,客觀存在的道德理性,就是人類認識、實踐客觀真理的本體。因此,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物理化學規律之理性、生物生理規律之理性、萬物及人類之倫理,都要遵從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說,都要遵從最高、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2 # 陳武魁

    思辨一般人認為對立統一是思辨的基本原理。但這種認識依然走不出思辨的圓圈。是引起這種對立的運動才能走出思辨哲學的圓圈的圓圈,即否定的否定。正如中國以為老子的道德經的思辨是非常了不起,以為西方哲學運用華人的智慧。這是華人的民族偏見,按照老子的思辨依然沒有運動而缺乏第一個否定的革命性,不過用歸納現象界的矛盾的普遍性,因而看不到最初第一個否定的革命性而產生運動,而進入現象界中對本質性的認識,再而由於理性的衝力進入現實的規定性,再而返回原點,但不是最初簡單的原點,而且成為原點的生動的直觀性,繼續作有限的運動同時又是無限運動。同時支配這種運動離不開強有力觀念的力量。所以道德經幾千年依然得不到真理的觀念和發展認識的範疇。

  • 3 # 搬磚協會中國總會

    哲學,就是系統的世界觀。哲學三大派:物質論,意識論,二元論。

    哲學思辨,就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進行思考,假設背後的本質觀點,對觀點進行辯證。

    辯證,有正推理,和反推理,推理出的結果是否和現實觀測吻合。

    列如: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人會使用和製造工具,唯物論馬列哲學對人的定義。

    辯證:會使用和製造工具的人,否則都是動物。

    結論:所以黑猩猩是人 反辯:黑猩猩不是人,黑猩猩只會製造簡單的工具。 結論:所以原始人不是人,反辯:原始人是人。 結論:概念混亂,馬列哲學對人的定義不準確。

    透過遺傳學的發展,哲學對人的定義更加準確。 人和其它動物的唯一區別是彼此有生殖隔離,並且同種生殖的下一代有繁殖能力。

    例子: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和儒家世界觀。

    辯證:人性本善,所以世間無惡,否則惡從何來? 顯然不符合現實現象。

    反推,人之初,性本惡。西方哲學。

    辯證:人性本惡,所以世間無善。比較符合現實

    更準確的結論是:人性自利,為善為惡都圍繞滿足自身需求。

  • 4 # 味哎兒

    尋求尋找方法與認識達專職研究的程度就成哲學了。

    因此,哲學的哲字由折的動手做摺疊事與口的說告兩字意構成。

    同時顯示:

    動手,做就是身體肢體的“認識”體現。

    用口,講告就是心或腦會辦法方法的“會做”體現。

    從而可見:

    在肢體上是:方法。

    在心或腦上是:認識。

    兩者是一個東西僅所在位置不同其名字不同而已。

    同理:

    在手為:辨,只不過更多的說成‘掰’了。

    在心或腦為:思,只不過更多的說成‘想’了。

    所以,民眾百姓有“掰扯.掰扯”.“想好再說”的說話形式。

    古華人用“劈”開,觀察事物內外情況的形式,同現在的辨思或思辨一致。

    而文章書本上的:幾元.唯物.唯心.物質.意識.形而上.形而下.等等,是玄學內容。

  • 5 # 正確無雙

    真心希望我們華人,能夠逐漸越來越少地提及這屬於人類西方“專利”的哲學,集中精力,貢獻出替代它那屬於我們東方“專利”的學術。因為一,馬克思在其碑文上闡明:“哲學家只是在解釋世界”;二,泰戈爾說過:“西方的文明向全世界提出了嚴重的問題,但並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而文明正是學術的體現;三,其實,哲學就如同體育賽事的“解說”,它絕不是教練員手中的“教義”。而這“教義”才是人類社會的真正需要。建議中國當代的學術大家們,切勿忽視人類社會的現代、將來和未來,在對東方——我們中華民族應做貢獻的期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評價二戰中的德國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