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EVERS
-
2 # 王斌兔斯基
題主說到的明朝皇帝姓朱,全國養豬的咋辦?
其實在明朝這個避諱的政策像咱們的褲腰帶一樣,有時候很緊,有時候很鬆。比如說在明武宗時就有很著名的《禁豬令》,但是這個不讓殺豬的命令卻是區別對待,明武宗自己就可以吃豬肉,別人就不行。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但是呢,明武宗是因為自己屬豬,而不是因為自己姓朱。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早解決了姓朱這個避諱的問題,用彘、豕等字來代替朱字。
再有大多數的王朝是雙字避諱,單字不避諱的。比如李世民,世民連起來說不行,單單說世或者民沒事。
不過在一些亂世,比如說五代十國時期的石敬瑭,為了避諱這個敬字,好多姓敬的人改姓苟,也有改姓文的。最有名的當屬宋代的樞密使文彥博,以前他就是敬姓,後來改為文姓。
另外清朝時期,大家都知道文字獄比較盛行。當時大麻子康熙帝叫玄燁,那帶玄字的可倒了黴了。比如李元霸,大家聽隋唐演義啥的都知道李元霸這個人,但是人家是叫李玄霸。但為了避諱玄字,改為李元霸,鬧的人們現在光知道李元霸了。
其實吧,在古代避諱這個事情上,明朝還是比較考慮人民感受的,大家翻開歷史書,看看明朝皇帝取名會發現,我了個去,這明朝王公起名字簡直是在照著元素週期表來啊!
秦王 朱公錫 永和王 朱慎鐳封丘王 朱同鉻魯陽王 朱同鈮 其子 朱安汞瑞金王 朱在鈉 壽昌王 朱均鐵宣寧王 朱成鈷 懷仁王 朱成鈀長陽王 朱恩鈉 益陽王 朱恩銅沅陵王 朱恩鈰 長垣王 朱恩鉀慶王 朱帥鋅 弘農王 朱寘鑭蒙陰王 朱帥鉀 韓王 朱徵釙稷山王 朱效鈦 內丘王 朱效鋰唐山王 朱詮鈹 其後 朱效鈀新野王 朱彌鎘 伊王 朱諟釩滎陽王 朱翊鉻 定安王 朱成鏻臨安王 朱勤烷 楚王 朱孟烷永川王 朱悅烯 安昌王 朱定烷再有很多時候,當時人為了避諱當朝皇帝會避諱一點,比如說為了避唐高祖李淵諱,時人把東晉的陶淵明改稱陶泉明或陶深明。
但是現在我們還是知道陶淵明,而不會叫他泉明或陶深明,為啥?因為現在不是唐朝了嘛。
所以,用一句詩句來講,就是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那些帝王將相都見鬼去吧,唯有真正創造文明的人民才會永垂不朽!!!
-
3 # 青言論史
這個案例非常的多,因為什麼東西,只要皇帝用了,基本上其他人就都別想了,名字也是一樣。我舉幾個例子給大家看看:
1.明代王爺的名字,之前有一個問題問,為什麼明代的王室和元素週期表那麼像?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老朱家的孩子,名字必須得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偏旁來取。但是好取的字都得緊著皇家,所以就沒辦法,只能自己拿偏旁和部首湊字了。
2.宋太宗:他原名叫趙匡義,直到他老哥當皇帝的時候被改名為趙光義,然後他自己當皇帝了,就又改名叫趙炅。他老弟也差不多,原來叫趙匡美,後來叫趙光美,最後叫趙廷美。
3.元宵和湯圓:糯米皮包點兒芝麻餡,有的叫元宵,有的叫湯圓,名稱不同做法不一。但是袁世凱稱帝的時候,卻一律改為了湯圓。因為他擔心老袁家消了。不過最後,也沒如他所願。
4.時憲書:每年的歷法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國家行政到生產勞動。但是由於乾隆的大名叫弘曆,為了避諱,就只能把曆法改名為時憲書了。
-
4 # 萌萌的糯包子
這個要說起來,那可就多了。
姮娥避諱叫嫦娥
漢朝有個皇帝叫漢明帝劉莊,所以漢朝的人為了避諱他的名字,把莊都改成了嚴,所以漢光武帝時代赫赫有名的隱士嚴子陵,其實是姓莊。赫赫有名的莊子,改叫老嚴。
漢光武帝叫劉秀,於是天下的秀才不叫秀才,舉薦當官叫舉“茂才”。
漢文帝叫劉恆,為了避諱他的姓,天上的神仙姮娥改叫了嫦娥。
漢武帝叫劉徹,所以所有帶徹的字全部改成了通,所以史書上的蒯徹其實是蒯通……
這裡我要著重表揚一下漢宣帝劉詢同學,請注意,劉詢同學不是要別人避他的諱,而是他原名叫劉病已,他覺得這兩個字是常用字,如果避諱的話,會讓人們的生活很不方便,於是主動把自己的名字改成 劉詢。為這位替大家著想的皇帝鼓掌。
同樣的例子還出現在李世民身上,世民兩個字是很常見的,所以李世民也下令自己的名字不用避諱。然而,他的兒子唐高宗上臺以後,覺得大家還是要尊重一下他老爹的,又要求大家避諱了,所以,觀世音菩薩也乖乖的改名叫觀音菩薩了。
題主說的雍正皇帝胤禛改名,其實錯了,不是他改名,而是他的兄弟們要避他的諱,胤字改成允字。在歷史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宋朝,趙匡胤當了皇帝。他的弟弟趙匡義改名叫趙光義,還有一個弟弟改名叫趙光美;然後,趙光義上臺當了宋太宗,可憐的趙匡美又要改名了,改叫趙廷美……幸虧趙廷美沒有繼續當皇帝,否則他的弟弟趙光(廷)贊……啊,還有,江西的廬山,以前可是叫匡廬山……
至於題主提到的朱元璋的避諱,其實不用擔心。避諱是隻避名不避姓。否則誰一旦當了皇帝,不是瞬間沒後代了嘛?
說到改姓,江浙赫赫有名的吳越在沒歸降宋朝之前,當地人也要避免錢鏐的諱,於是境內劉姓均改姓為金,有的地方更是發展出或者姓金,死了墓碑刻劉的風俗,叫“活金死劉”。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活金死劉”是明朝奸臣劉瑾被殺以後,其中一支劉姓派株連,所以改姓金,死後才換回來,不過這種說法相對牽強。
當然,帝王也知道避諱搞的很煩,所以大部分的王朝,到最後皇帝的名字都十分佶屈聱牙,十分難認難懂,尤其以明王朝那些皇帝為代表,這樣普通民眾就不會因為這些生僻字而避諱了。
-
5 # 陌生的那面
避諱“登峰造極”,非洪秀全莫屬!
首先,需要避開洪秀全、洪秀全的父親和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首義諸王的名字。
其次,連代表尊貴和權力的字也要回避。如君、王、臣、後、主、督……
還有,貴族、官員居住地也不得說出口。如京、都、宮、闕、殿、府......
甚至,因為洪秀全尊基督為“先師”,所以用“司”代替“先師”;《聖經》中稱耶穌為“人子”,因此“子”字被禁用;耶穌是洪秀全的哥哥,於是,“哥”字便也從人口中消失。
最後,就是迷信避諱。比如“死”用“老”代替,“敗”用”勝”代替,“無錫”用“撫錫”代替。哪怕“減少”這種無關宏旨的詞也要用“斡旋”代替。
大概,正牌皇帝知道後,也得甘拜下風!
回覆列表
古代君王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例子很多。漢光武帝名字叫劉秀,所以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皇帝就曾下令門聯中不能有五福臨門四字,就是為了避順治帝福臨之名的諱。甚至有時候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遇到雉要改稱野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