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中樵夫
-
2 # 陌上光影
現在我們這裡的婚俗不比從前,幾乎看不到舊時的影子。青年男女在外打工的多,到了嫁娶的時候,都是自由戀愛,父母連參考的權力都沒有。一些討要高價彩禮的人,都是透過媒人犖線搭橋的,多半遵循舊俗,從訂婚到結婚一點不含糊。
訂婚即是男女雙方初次見面,若彼此有好感,就透過媒人傳話,男方出彩頭,都是花錢打點,當然得看家庭狀況來,家境優渥的,出手就闊綽,十幾二十萬不等,但尾數都是吉祥號,九或八;條件稍遜點的家庭,三五萬不能少,(再差的恐怕就打光棍了)。如此大禮,主要是討好女主的虛榮,戒子,項鍊,耳環,現在似乎是小菜,但樣樣都得兼顧。還有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要面面俱到,每戶一個紅包,多則幾千,少則五百。作為回執,女主也要給男主備份薄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一支鋼筆加一個精美的筆記本,外加一方絲帕,意義不言自喻。(有意思的是我媽那時送我爸一套“紅寶書”一直還在。)這樣的交手禮完成,男女也就正式確定了戀愛關係,接下就是談婚論嫁。
結婚照樣得花錢,並且是花大錢,男方向女方下聘禮,又是個天文數字,遠超訂婚禮。男方有的拿不出手,女方父母又不相讓,最終勞燕分飛的也有,個別還造成了悲劇。可不,上個月鄰街就出現過一幕。一對男女相戀了五年,女人已做了三次人流,今年夏天又懷上了,若把孩子做了,她此生就別想做母親。所以她懇求父母允許女兒結婚,可男友拿不出天價彩禮,她父母執意要二十萬,並且一分不能少,逼得一對青年男女雙雙投河殉情,真叫人扼腕。
還是破除舊風俗,樹立新風尚吧,簡單而精緻,不乏人情味最佳。
-
3 # 荷鶴幽雅
習俗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有多少錢,就可以辦什麼樣的場面。但是,我周圍有幾對新人,家庭條件也挺不錯的。她們都選擇的是兩家人聚一下,吃頓飯祝福下,就完事兒,越來越簡單了。這樣也挺好的。
初三開始娶媳婦——隨筆
娶媳婦的先一天,男方要派人來女方家議事,叫點錢糧,又叫下券。
女方這天過嫁女儀程,叫洗頭。
女方把男方代表叫“新客”。主持事的大經理很注意來客多少,客來得差不多七釐八分了,便要開席,因為女方的客人要在男方新客到來前吃完,以便騰出人和席口專門招待新客。新客要穿戴齊整,吃飯有格有調,有板有眼,有條有理……充分體現文明禮儀高雅情調,所以新客代表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一般是族裡能行顯赫的體面人。吃飯時,年輕娃要看上席年長者的眼色。上席人不舉筷抄菜是不能動手動嘴的。
新客從男方家出發時,家裡肯定給做好飯吃過了,到女方家謂吃飯,只是做樣子,走過程。中午,新客會被安排在比較乾淨衛生,而且離主人家近的一戶鄰居家的熱炕上坐下,招待肯定優於其他親戚,屬最高配了。但往往最好吃的東西最難消化,新客坐著坐著事便來了。原來,這個時候,女方族裡有講究,舊習俗嚴重的老女人便打開了男方代表帶來的禮品,一件一件照老規矩檢查驗收,臨畢,總會給你找出幾件少帶的東西,派專門看新客的代表前來和你交涉,看咋辦。看客的大多也是女方本族的能行人,既能說又會道:“不做親是兩家,做了親是一家,本應這個時候不說啥,可不說又顯得我們不懂規矩,不知道啥,你看,你們這沒帶……”娶媳婦就是這樣,男方家絞盡腦汁準備,女方家總說差七差八不齊全,真是彈嫌是買主,誰都沒有辦法,十全十美亙古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呀!男方代表聽了,往往嘿嘿一笑說:“娶個媳婦不容易,個個手忙腳亂的,千叮嚀萬囑咐讓把啥帶齊全,可這是忙亂事,一忙亂了,一亂又忘了,你看這兩村離得不太遠,你跟親家商量,能過去了算了,我替主人家道歉了,實在不行了,我們派人回去取。”自然,下邊是一個推,一個拉,穿鞋似的一勾一趿拉,肯定是不會把事弄到回家再取的份上,那會兩家都失顏面。何況,媒人這時會站出來圓場,三寸不爛之舌既數說男方,又數說女方,並隨時插科打諢,三個會說的,抵不過他這個得說的,最後大家一笑下場。
也有個別因要錢要物男女兩家關係弄僵了的,這天也可能有故意刁難男方的嫌疑,咋回話道歉還是不行,這便要回家補取了。這“下券”說白了是個給人回話的差事,所以大家都怯火這活,寧願在家裡殺豬盤哨爐出力流汗,也不願吃好煙坐上席赴宴。世上給人回話道歉說不上丟人現眼,總是看人眉高眼低,下賤卑微呀!
午飯新客先吃,喝酒菜一般四個,下來是席,大都上叫“五通四主”,也有人叫“十出頭”。實是九菜一湯。我們本地的標配是“十三花”——十二個菜,一個湯在中間,叫“品”。有的人有趣,文雅稱其“紅三口”。在擺席布宴中,女方要給男方留有餘地,一般不上十三花。
中午,席上到只差紅三口這個湯品時,男方代表需要看大廚,禮品多是幾包香菸,幾條毛巾,有的新客緊張,把看大廚這項儀程忘了,大廚會一直不給你上這一個湯品,八仙桌中間空有一坨,這時會有人提醒。新客猛然醒悟,紅著臉趕緊掏看廚禮品,引起一陣鬨笑。
……新客走了,其他客也走了,女方的事基本結束了,輪男方忙亂了。
男方代表回到家,稍微調整一下既定方案,開始安排第二天早上的娶媳婦了。
那時娶親套的是牛拉或馬拉硬輪大車,需要裝飾打扮,有專用的裝扮材料。三道拱形竹杆兩頭在大車廂兩邊的孔裡一插,象如今載貨汽車插鐵欄杆一樣,不同的是如今的披蓬布,那時的披拱形葦蓆,外苫花布罩,前後再掛花門簾。趕車的是大經理精心挑選的穩重細心人。吆車需要技術,娶親又需要能說會道,故一般這人都帥氣威武,體面精明,象如今的儀仗人員,更象領導的警衛員……
新 娶的媳婦講究太陽昇起時進門,因而娶的人起得很早,吃過主人家精心準備的澆湯烙面,身上熱熱火火地套車上路。
那時沒有伴郎和伴娘,這是西方的習俗。東方中國的習俗是女方家陪女兒先來的,一般是平輩份的兩個漂亮嫂子,我們當地叫“送女”的。這兩個送女的是在本族裡經過精心挑選的,形象氣質要內外兼修,象如今的空姐或門迎一樣標緻體面。外加兩個帥氣的男孩,年齡要求三到五歲之間,長相當然要最帥最酷的,叫“押車娃”。還有一個跟車的,一般是新娘的兄或弟。我們當地把娶親這車叫前車或頭車。前車上大小一共坐五個人:新娘,兩個送女的,兩個押車娃。跟車的人是不能坐車的,只能跟在車後走。
如今,看歐洲國家的足球比賽,隊員開賽進場時,每個人手裡都引一男孩,總覺得和中國女人當年出嫁時有點神奇的相似,不同的是西方隊員引一個男孩,東方女子帶兩個男孩。新媳婦這時已是霞帔鳳冠了,下身還要穿綢或緞子的裙子,鞋肯定是繡花軟紅綢的了。其餘兩大兩小,穿戴肯定是最鮮最靚美又最齊整的。花無百日紅,當送女的,一生沒有幾次,主人家招呼打得很早,好體面的女人也準備得很充分,都想把最美的形象呈現給大家。另外,懷有身孕的女人是不能當送女的,這是講究,具體原由誰也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