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皮島海戰,同大多數歷史名詞一樣,是以戰役的發生地來進行命名的,具體來說,是指大明朝同後金在皮島進行的爭奪和作戰。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中,皮島海戰並算不上是什麼特別重大的戰役,也不是特別重要的歷史名詞,但是對於大明和大清(後金),皮島海戰卻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什麼是皮島海戰呢?要弄清楚這一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皮島位於何處,有什麼戰略意義等這些問題。

    皮島,又名椵島、平島、稷島、東江,位於西北韓灣的北部區域。據相關資料顯示其位於登、萊大海之中,綿延八十餘里,距南岸較遠,距北岸較近。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遼瀋地區發生戰亂,不少流民向山東等地沿海逃亡,不少人無法順利登陸只能在中途的島嶼滯留、生活。時值明將毛文龍在此地率軍抗擊後金,於是召集流民,徵兵作戰,並將此地發展為重要的軍事重鎮,佈置哨船,連線登州,對後金的軍事力量形成了牽制,成為了後金的心腹大患。可以說,雖然皮島的面積不大,也並不引人注意,但在當時,其地理位置和軍事作用對於後金和大明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年),後金組織軍事力量征戰皮島,大敗。但是由於明朝廷對皮島並不是十分重視,同時明朝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先後歸降於後金,給後金帶來了大量的船隻,兵丁,糧餉等,使得皮島的防禦力量大幅下降併成為了一個孤島,而使得後金迅速建成了一支強大的水師隊伍。崇禎十年二月至四月期間,清軍征討北韓回師,決定再次進攻皮島,皇太極派出了貝子碩託(託)、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領五萬餘人出征皮島,以計偷襲成功,明軍不戰自潰,主帥沈世魁被處死,明軍死傷萬餘人。此次一戰之後,清軍再無後顧之憂,皇太極可以再無顧忌的同明軍在遼西進行作戰。此後,大明朝的形勢也就越來越風雨飄搖,日漸沒落了。

    參考資料:

    1、孫文良、李治亭著,明清戰爭史略,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5年09月第1版。

    2、曹餘章主編,中國曆朝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3、周谷城,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國事典(下卷),瀋陽出版社,1993年03月第1版。

  • 2 # 一枚明粉

    皮島問題是明清戰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興衰得失對戰爭天平影響非常大。我就簡要敘述一下明末的皮島問題。

    1、成為戰略要地

    皮島在明代很長時間裡並不重要,就是一個荒島,其重要性低於廣鹿島、廟島等。

    在明清戰爭初期,也不重要。甚至到了水陸步騎均擅長的毛帥千里奇襲的時候也不重要。

    毛帥的第一目標是鎮江,在其出色指揮下有鎮江大捷。之後得而復失,才在半島鐵山、皮島紮根。

    (毛帥的影響區域有多大)

    皮島在半島、明清之間的戰略位置開始凸顯。加之毛帥戰略有方:聯絡盟邦、鞏固島鏈封鎖;吸引逃人,積極滲透,不斷蠶食。

    對清軍的騷擾效果,看《清實錄》毛帥提到的次數就知道了。東江自然成了戰略重鎮。

    但有一個問題,毛帥的東江和任何一個邊鎮鬥不一樣,這裡軍權、行政、監察都是毛帥一人負責,沒有文官。這為後來的問題埋下了種子。

    2、變亂開始

    毛帥被殺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恃功自傲,有跋扈之勢;二是新軍登基,新派上臺,要執行全新的戰略規劃。

    “五年復遼”不是空想,統一事權是必要條件。毛帥被殺是這個過程的高潮。

    (己巳之變)

    但己巳之變袁崇煥被殺,整個能控制東江軍人的就難了,要知道關寧軍人也很難控制就明白了。

    在1630年初,劉興祚的弟弟劉興治兵變;之後東江軍人在山東叛亂,最後投入後金懷抱;再後來,東江內部依然有幾次混亂。丟了旅順,實力已經大衰。

    3、被攻佔

    1636年底,皇太極率軍大破半島,斷了東江的右翼。而且大批的半島艦船、水師以及之前的東江降將加入其中。

    1637年四月攻破東江。戰鬥異常激烈,清軍陣亡八旗士兵(甲兵)240餘名。清軍繳獲大量的布匹、綢緞、人參等。

    (丙子之亂也改變了皮島)

    之後明軍內部再次混亂,沈志祥降清。戰爭最終以東江諸將降清而告一段落。

    總結:

    東江成為重鎮毛文龍功不可沒;短時間內毛文龍、袁崇煥被殺,對東江的分化瓦解造成嚴重的影響;在清軍破半島後,一舉攻破皮島。

    明朝的東方戰略支撐點被打掉,同時也意味著走私貿易中心的丟失。皇太極急迫的開啟張家口貿易的原因就在這裡。

    參考文獻:

    夏文明. 中外關係視野下的毛文龍研究[D].暨南大學,2015.

    王榮湟. 明末遼東軍將毛文龍功過研究[D].南開大學,2013.

    柏紅. 東江鎮存亡與明清東北戰局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3.

    谷文幹. 明季遼東戰事小說研究[D].揚州大學,2012.

    紀巍. 毛文龍形象的歷史建構[D].東北師範大學,2009.

    王東曉. 晚明遼東將家興衰史研究[D].蘭州大學,2009.

  • 3 # HuiNanHistory

    皮島是一座位於西北韓灣內的小島嶼。

    這座小島嶼處於地理要衝的位置,夾在北韓半島、遼東半島之間,屬於海陸的樞紐。

    因此,明末毛文龍佔據皮島時,透過北韓獲得軍事補給,從而形成對後金背部的牽制。

    關於皮島軍鎮的形成過程如下:

    天命六年(1621),後金攻克遼瀋後,廣寧巡撫王華貞派毛文龍前往皮島,收集所有逃來的遼民。隨後,毛文龍襲取鎮江城,是為“鎮江大捷”,並且“擒(佟)養真及子送年等賊黨六十人,收兵萬人,舊額兵八百人,南衛震動”。

    這場戰役使努爾哈赤要極力抓捕毛文龍,但並沒有收穫。最終在1622年,躲避努爾哈赤追捕的毛文龍逃到皮島,並以皮島為大本營,建立起能連線皮島、北韓和遼東等地的東江鎮。

    東江鎮成立後,便迅速地壯大起來。

    當時,“遼民來投者日眾,前後數十萬口”,“皆捲入島中,接屋甚盛,作一都會,南京商船,來往如織”,如同一個微型的地方社會,進而形成了從海陸牽制後金的軍鎮。

    毛文龍在皮島時期,經常性地騷擾後金。但是這種騷擾不可能從根本上瓦解後金在遼東的統治。直到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決後,這種騷擾也就煙消雲散了,清朝很快就派人攻克島上的明朝殘軍。

    其實這段歷史沒什麼特別的,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人喜歡高估毛文龍的重要性。

  • 4 # 董狐筆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毛文龍領導的皮島游擊隊,像一塊狗皮膏藥貼在後金的腚部,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使沒有海軍的後金朝廷一度非常苦惱。可惜明朝遼東內訌,督師袁崇煥看不慣毛文龍不聽號令,竟然拿著尚方寶劍,去殺了皮島游擊隊司令毛文龍,令親者痛仇者快。毛文龍是明末的游擊戰專家,不僅自己厲害,帶出來的徒弟也個個了得。殺毛文龍不僅直接導致皮島失守,還使得毛文龍的幾個徒弟孔有德尚可喜等人投靠後金,成為後金滅清的主要將領。

  • 5 # 知常容

    皮島是一個戰略要地,遼東原總兵毛文龍駐紮在這裡,這個地方對皇太極的威脅很大。本來可以說釘死皇太極的一個重要的釘子。尚可喜也投靠了後金,所以皮島處於孤立無援。

    皇太極如果要向中原進軍的話,首先必須得解決皮島這一個後患,他先對皮島採取了主動攻擊但是失敗了。他採用了和平攻勢,兩次寫信給皮島當時守將沈世魁勸降,但是沒有成功。

    皇太極覺得沈世魁軟硬不吃,所以最後命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群漢奸圍攻皮島。一開始攻擊也不順利,最後清軍改變戰術,兩路夾擊,重點從西北側攻擊,因為當時大霧明軍大意了,兵敗,最後沈世魁成了大明的忠士,他的殘部在侄兒沈志祥帶領下接受招降,歸順了皇太極

    皮島破。唉

  • 6 # 坐看雨收雲散

    大明朝的滅亡,沒亡於李自成,也沒亡於滿清,實亡於黨爭內鬥,皇權的削弱!

    皮島的陷落,是大明朝這座大廈倒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當時與滿清對峙的局面徹底崩塌,皮島處於北韓,滿請及山東半島的北面是三方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進可以攻擊清朝的後方,退可藉助北韓的力量防守,是插在清朝後方的一把尖刀。如果皮島始終掌握在明朝一方,那清朝對大明的進攻就不會全力而為,時時須提防皮島的背後一刀。那大明與滿清最後的結局就是歷史的迷霧而不可預判!這麼重要的位置是誰在此鎮守呢?

    毛文龍是皮島這個重要關隘的開創者。毛文龍是遼東參將,後金攻戰遼東的幾十座城堡,毛文龍收拾了幾千名殘兵遊勇和後金周旋,把後金的努爾哈惹急啦,就對毛文龍的部隊進行狠狠打擊,毛文龍就帶著殘兵逃到了北韓,北韓國王害怕收留毛會遭到後金報復,就力勸毛文龍去海島躲避,因滿人不善水戰。就這樣毛文龍就上了皮島,皮島當時荒無人煙,可毛文龍的名氣在遼東很響,一些不甘心受後金奴役的漢人和散兵就都奔皮島來投奔毛文龍,毛文龍很快就組建起幾千人的隊伍。糧草軍響靠海上搶劫和北韓的資助維持。後金的後方也是毛文龍經常去打劫的地方,後金須時時備兵防禦毛文龍的騷擾,而不能全力出兵與大明較量。毛文龍已是後金的心腹之患,令他們頭痛之極!大明朝廷也封毛文龍為平遼都督,也是光有封官,沒有響銀,還是靠自籌!

    袁崇煥這位擊敗努爾哈赤的大英雄,被祟禎視為靠山,封袁為督師總督遼東軍政,加尚方寶劍。權力大的很,而毛文龍也自認功高對袁有些不服氣,對袁的號令陰奉陽違。袁本是文人對毛文龍的行經也看不起,就這樣兩人的矛盾就越拉越大。本來兩人各司其職本也相安無事,一個正面防禦,一個敵後騷擾,兩人若能配合得當,不能說滅了後金吧,但總能限制住後金的發展!可惜大明的官員都有內鬥的天性,袁崇煥看上了毛文龍的兵權和地理位置能撈錢,想據為已有,讓心腹頂替毛文龍,就設計召見毛文龍並殺害了。毛文龍一死,皮島上的兵將都是毛多年培養的心腹,怎受別人節制,對袁恨之入骨,發生了兵變殺死了前去接替的大官,其中主要的將領,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率眾投降了滿清。後來這三人成了掃平南明的主力戰將。皮島也就被滿清奪去。

    一直認為崇禎殺袁是受奸人鼓惑,可是看了毛文龍的介紹,才知恨是從殺毛文龍時就已種下!毛文龍不該死,袁崇煥也罪不至死,大明朝該死,太腐朽了!是嗎?

  • 7 # 石頭說歷史

    皮島本屬北韓,地處遼東半島和北韓半島樞紐,對於明朝抗擊後金(清朝)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621年,毛文龍被後金擊敗後,逃至北韓。北韓國王害怕後金,多次勸說毛文龍去皮島,毛文龍又鑑於後金不習水戰,於是在1622年進入皮島。從此,這個20平方公里的小島成了明朝牽制後金的戰略基地,是後金的眼中釘、肉中刺,直至15年後被後金攻佔。皮島本名椵島,毛文龍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將其改名為皮島。不久,毛文龍在島上開闢東江鎮,統領渤海島嶼和遼東淪陷區。在毛文龍等人的苦心經營下,皮島成為重要的軍事堡壘,鼎盛時期島上駐兵2萬8千人。

    1629年,毛文龍被袁崇煥殺害,皮島總兵更迭不斷。1631年,皮島發生兵變,皇太極趁亂派兵萬人進攻皮島。後金先佔據了皮島周邊陸地,於是乘船進攻皮島。明軍利用先進火器裝備給予後金大量殺傷。激戰十餘日,後金傷亡慘重,只能撤退。

    1636年,皇太極親征北韓,北韓投降清朝。征服北韓後,清朝進攻皮島,北韓派出5000人參戰。這時的皮島因為多次兵變實力大不如前,只有守兵一萬餘人。1637年,清朝聯軍進攻皮島,清軍趁夜色登陸,北韓炮手協同作戰,明朝守軍陷入混亂,皮島失守。除極少部分突圍外,其餘駐兵除被盡數屠殺,清軍只損失數百人。清朝在征服北韓、攻克皮島後,徹底消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進攻明朝,明朝形勢越發風雨飄搖。1644年,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同年,清軍入關,中原地大陷入煉獄。

  • 8 # 漁耕樵讀

    皮島又稱平島或者椵島,由於毛文龍在此駐紮,牽制清,毛文龍稱自己姓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改名為皮島。

    因皮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遼東失陷後,皮島成為了明朝聯絡北韓的必經之路。在皮島淪陷之前,建奴一直處於三面夾擊之中。東有北韓,西有蒙古,南有寧錦的十萬明軍,背後有以皮島為中心的東南沿海。與遼東沿海諸島及旅順明軍互為犄角,虎視遼東沿海諸城,威脅建奴腹地。對建奴來說如芒在背,如鯁在喉。

    天啟元年,毛文龍受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襲擊建奴要塞鎮江,生擒建奴遊擊佟養真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松年等,隨後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建奴遊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建奴開始重兵圍剿毛文龍,毛文龍逃去北韓。十一月率部駐紮皮島。尚可喜降建奴後上書

    自皮島開鎮以來,中國中所得遼人男婦奔逸各島者不下百萬,皆緣有島在焉。

    自遼東失陷,大量難民湧入皮島及附近島嶼。建奴苦於沒有強大的水軍,對皮島無可奈何。後袁崇煥矯詔誅殺毛文龍(這個是對是錯,不在此討論),島上明將劉興治發動兵變,控制了皮島,十一月,明廷派黃龍接任都督。崇禎十年,皮島再次發動兵變,劉興治被誅,黃龍赴任,趁亂來襲的建奴也被擊退。

    同年再次發生兵變,黃龍被軟禁。接連發生兵變,使明朝對皮島不再那麼重視,對皮島援助也越來越少,再加上島上多次內亂,島上人心渙散,戰力大不如前。後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投降建奴,不但給建奴帶來了紅夷大炮,還帶來了艦隊。同時他們有特別熟悉島上的情況,這就是傳說中的帶路黨吧。

    崇禎十二年,建奴討伐北韓,迫使北韓稱臣。然後令北韓協助攻打皮島。然後無非就是分化一部分,偷襲,儘管明軍擁有有利地形,拼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一萬多人陣亡。都督沈世魁以下明朝軍民數萬人死亡,島上僅剩下100多人,後留由北韓安置。

  • 9 # 明明的意思

    皮島是東江鎮的鎮治所在,毛文龍被殺後東江分裂,實力大損。先後任命的幾任總兵如黃龍等都缺乏威望,兼且東江遠離中原,朝廷監控不力,東江鎮其實已經名存而實亡,沒有了牽制後金的能力。

    隨著三順王的叛變,滿清已經具備一定的水戰奪島能力,東江鎮屬的諸島也紛紛陷落或投降,皮島已經成為一座孤島。

    清崇德二年,滿清再次兵分兩路攻打皮島。這時的皮島已經兵無戰心,將無戰意,皮島迅速失陷,島上軍民大多被殺,少量降服。滿清徹底解決了後顧之憂,可以放手入關劫掠,大明的形勢更加惡劣。

  • 10 # 龍支子

    發生在明末的皮島之戰,是牽動整個遼東戰局的關鍵性戰役,但題目所設定的問題還隱含有一段特殊的歷史背景,涉及到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計殺皮島主帥毛文龍的歷史,這才是題主設定這一問題的真正目的,並非只問這場戰役的具體經過。後金在相當長的時期裡,一直處在三面臨敵的戰略困境之中,東有北韓王朝,西有除科爾沁部之外的蒙古諸部,遼東寧錦一線更有數十萬明軍固守,加上東南沿海以皮島為支撐點的東江鎮,使後金處處受制。尤其是以皮島為根據地的明軍,往往在後金軍南下侵擾明王朝的後方空虛之機,可假道北韓進攻後金大本營,使後金陷入兩線作戰而疲於奔命,其特殊的戰略牽制作用在遼東戰場上發揮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奇效,這一點後金和明朝都心知肚明。

    但在後金建立清政權和明朝對峙的後期,東江總兵毛文龍很少主動發揮皮島的牽制作用,反而在後金與明廷之間打起了敲竹槓的主意,一方面向朝廷索取鉅額軍餉,另一方面又與清政權皇太極暗通馬市,同時還不斷勒索來往於明朝和北韓之間的商船,迫使薊遼總督袁崇煥對其痛下殺手,這一段公案不僅牽連袁崇煥以“謀款斬帥”入罪,還使袁崇煥飽受後世詬病,至今仍非議不斷。因此,很有必要聊聊這個話題。指責袁崇煥的意見認為,毛文龍被殺後,皮島的戰略地位不穩,造成毛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悉數降清,皮島也很快失陷,從而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更有危言聳聽者認為袁崇煥此舉是為皇太極邀功,故意為清軍剪除了後顧之憂等。這一段歷史的史料記載和來源很複雜,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但要辨別真偽也不是很困難。

    毛文龍“向無大略”,又獨自在後方長期割據,逐步發展為割據一方的軍閥,進而利用皮島的戰略地位在明朝廷和清政權之間敲竹槓謀利,是顯而易見的,為了索要鉅額軍餉,曾兩度出兵登萊企圖以佔據山東要挾明朝廷,皮島的戰略地位不僅不能發揮,而且時時受到毛文龍與皇太極兩路夾擊的威脅。毛文龍個人投機思想很濃,曾認大宦官魏忠賢為父,還在皮島內給魏忠賢建生祠,這樣的行為本身就說明他的為人品質是有問題的。袁崇煥做為前線最高指揮官,殺毛文龍重新換帥以整編皮島駐軍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這關乎到整個戰局,並非帶有個人目的,而且殺之前一再與毛文龍溝通,曾數次徹夜長談,最後又勸說其歸鄉退養,無奈毛文龍始終不肯妥協,才不得已殺了毛文龍,之後依然重用毛文龍的兒子和部將,並沒有牽連任何人,又多次上書朝廷要求增加皮島駐軍的軍餉,其整頓皮島駐軍的意圖十分明顯,如果假以時日,皮島的特殊戰略作用再次發揮是毋庸置疑的。但現在有不少人認為,袁崇煥根本沒必要殺毛文龍,不服從命令撤換了就是,這純粹是書生之見,毛文龍經營皮島數年,已經形成了相當牢固的統治力量,毛文龍不是一般的不服從命令,而是已經成為明軍行動的障礙,不殺他,整個遼東的軍事行動始終會受掣肘,這在臨戰狀態下是很危險的。因此,把皮島失陷和之後清軍大舉入侵的責任全怪罪於袁崇煥誅殺毛文龍,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說法。

    毛文龍被殺是在1629年7月份,緊接著11月份清軍就繞道蒙古直逼北京(而且是在袁崇煥一再上書朝廷注意薊州防線的情況下),當月袁崇煥回援北京,擊退清軍後的12月份袁崇煥入獄,第二年被崇禎皇帝處死,根本就沒給袁崇煥調整皮島駐軍的時間。而毛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是在1633年投降清軍的,尚可喜於1634年投降清軍,這時候袁崇煥已經死了好幾年了。毛文龍被殺過了八年後的1637年,皇太極在做了十分充足的準備後,才對皮島發起進攻,先是在1633年攻佔了皮島與登萊聯絡的重要中轉站旅順口,之後於1636年年底收服了北韓,然後與北韓軍合兵一處,攻打皮島。從1629年到1637年期間,皮島守將曾數度易人,皮島內部也發生多次兵變,駐島明軍戰力已大不如前,而朝廷也有從皮島撤軍的議論。

    清軍攻打皮島時,皮島最後一任守將範世魁指揮抵抗,使清軍一再受挫,迫使皇太極不得不易帥,增派援軍,明軍也派登萊總兵陳洪範率八千軍隊支援皮島,清軍又再次受挫,後清軍分兩路大軍深夜偷襲,而明軍陳洪範得知清軍偷襲後則率部離開皮島,最終皮島失陷,範世魁俘後不屈而死,整個戰役歷時近三個月。從這一過程不難看出,皮島最終失守與袁崇煥沒關係,袁崇煥這個“背鍋俠”實在是冤枉,但這個冤枉並非歷史造成,而純粹是人為造成的。其實在袁崇煥殺毛文龍這件事上,根本用不著那麼複雜的羅列各種史料,以簡單的常識邏輯就能判斷清楚,我們不知道圍繞袁崇煥的那些惡劣說法是從哪裡來的,但其抹黑手法似曾相識,與近些年來對眾多歷史英雄人物的抹黑手段如出一轍。

  • 11 # 靜說歷史

    皮島到底是何方神島,戰略位置如此重要,決定著大明的生死存亡?毛文龍以一己之力調兵遣將守住皮島,守住大明朝的江山,這麼說他是功臣,袁崇煥為什麼要殺他?

    弄明白這些問題就明白皮島為什麼會被清軍拿下了,本來皮島是一塊“硬骨頭”。

    皮島就在鴨綠江口,與北韓半島只一水之隔,北岸便是北韓的宣川、鐵山,水面距離只不過相當於過一條長江而已。

    皮島是個小地方,但由於牽制著後金大後方,如果後金攻打大明,毛文龍在後面搗亂,後金也是舉步維艱。

    毛文龍是將皮島作為他的根據地的,在那裡廣泛招納漢人,頗得民心,毛文龍手下有四位大將,分別是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看這陣容你就知道毛文龍收買人心的能力了。

    不過這四位都降清了,都當了“漢奸”,但這是發生在毛文龍死後。

    後金最希望兩個人死,一個是袁崇煥,一個就是毛文龍,而讓後金想不到的是,後來這兩人矛盾不斷激化,已經到互相剷除對方的地步。

    殺毛文龍事件不管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不管從國家利益還是袁崇煥個人利益,都是袁崇煥一生最大的敗筆,如果他不殺毛文龍,他的悲劇也不會發生。

    但袁崇煥和毛文龍之間的矛盾遠沒有“朝命頻為,節制不受”那麼簡單,也沒有毛文龍目中無人,不聽命令這麼簡單,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錢。

    毛文龍代表東江薄弱的利益集團,他所代表的團體社會地位都不高,在社會底層;袁崇煥代表的遼西軍是“軍三代”,文官和武官都有,官僚集團利益盤根錯節,袁崇煥是這個團體選派出來的代表,專門去朝廷“談餉銀”。

    打仗就是打錢,需要大量銀子支援,東江和遼西都是大明贊助的兩個重要團體,而國庫的銀子有限,這兩個地方給誰,不給誰,朝廷都要定奪。

    除了這兩地方其他地方也需要錢,但幹不過東江和遼西,全部都對他們嫉妒得要死,也就是說不僅是袁崇煥,毛文龍也樹敵不少。

    崇禎元年發生的遼西軍譁變,譁變的原因就是要錢,說他們好幾個月沒糧食吃了,袁崇煥跟朝廷開口要銀子,一張口就是八十萬。

    他不僅劫走了可能被皮島所得的軍費,還讓皇帝取消登萊巡撫的職務。

    這一陰招說明皮島跟外界通不上了,沒有巡撫,就沒有商船,沒有商船,百姓的日用品就運輸不過來,還有糧食,所以皮島只能等死了,一切全看遼西軍的心情。

    袁崇煥斬毛文龍列舉了十二條罪狀,“通夷有跡”是最嚴重的一條,然後是“軍馬錢糧不受核”,竟敢索要軍餉,還要那麼多?關鍵是不聽袁帥的話。

    袁帥說了什麼話?毛文龍為什麼不聽?

    袁崇煥歷來主張堅持孫承宗的戰略規劃,在西線堅持加強寧錦等處的戰守,在東線則利用登萊、東江等地的明朝水陸軍隊恢復對遼南四衛的控制,爭取對後金作戰的主動權。

    這個提議有一定道理,然而毛文龍不聽。不聽的下場就是死,這就是“軍三代”的霸道。

    軍事觀點的不同很正常,關鍵是“積怨很深”,才導致袁崇煥起了殺心。

    而袁崇煥殺毛文龍後,崇禎帝說;“不必引罪”,可見當時對袁崇煥的偏袒。

    然而袁崇煥沒想到,毛文龍死後,他的手下有太多人對他切齒痛恨,今天殺不了他,但日後一定能暗算他。三人成虎,那麼多人說袁崇煥的壞話,崇禎又多疑,總有一天他會失寵的,這就為袁崇煥的悲劇埋下伏筆。

    再說皮島,毛文龍死後,皮島包括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在內的四員大將降清,才是真正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從此皮島無能人駐守,軍心渙散,被清軍一舉拿下。

    而大明的降將在清朝發揮了大的作用,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系統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