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涯史館
-
2 # 瑕不掩瑜世界殊
歷史無法假設,如果真是諸葛亮多活20年,完成統一倒不敢說,但蜀國成為三國中第一個先滅亡國家的可能性會小許多。
首先,諸葛亮北伐並非只是完成統一大業,更主要在於拖住和延緩曹魏恢復發展和走向振興的步伐。那個年代北強南弱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假以時間,魏國的崛起是必然之勢。諸葛武侯北伐,重要的戰略支點在於拖住魏國振興。
第二,諸葛亮的北伐有助於緩解蜀國內部幾派勢力間的矛盾。蜀漢內部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東州集團間的矛盾早已是不公開的秘密,透過北伐大計,有利於增進團結,凝聚共識,戮力同心,維護蜀漢集團內部的統一。
第三,北伐對於維護蜀漢政權的合法性至關重要。不忘統一,打造正統,避免成為偏安政權,所謂《後出師表》中所云,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如果只是一味偏安的話,最終難逃被中原政權滅掉的命運。
諸葛丞相是聰明至極的,也深諳治治國之道和蜀漢國家生存發展戰略,既有誓師北伐的雄心壯志,也不乏縱然不可也要為之的無奈。事實和歷史都證明他是對的。
話又說回來,以諸葛之謹慎,如果能夠多活這些年,不停地對曹魏發起攻擊,完成國家統一也並非不可能。至少會對曹魏政權走勢產生重要影響,曹睿不會過早謝世,司馬氏代魏也並非那麼容易地完成,五胡亂華的動亂時代或不至於那麼容易到來。
-
3 # 衛歌電影
不能,
第一點,就是諸葛亮其實是有著一點私心的,其實他自己也是知道的,自己如果說是去投靠了東吳或者是曹魏的話,肯定是不會有自己很多的出頭的機會的,因為他們的人才都是非常多的,雖然說從歷史上來看的話,如果諸葛亮是投靠了他們的話,一方面劉備就不會成大氣候,另一方面他也可以提出一些計策,所以說三國的程序會被加快的。但是如果諸葛亮是在劉備這裡的話,沒有人可以競爭,自己順理成章的就當上了丞相的位置了,所以說這就是他的私心了,只是會浪費很多的時間,最後自己也一直都是不去給其他人管事,一直都是自己在管事,所以說最後被累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他已經是一個丞相了,但是對於權力一直都是不放權,自己害怕被人奪取了權力,其實也是一個很傻的行為啊,這也是一個領導最大的大忌,這樣不僅僅是沒有效率,而且自己也是非常累的。
第二點,就是諸葛亮的攻城能力是非常差的,所以說對於他來說很難去做出一個北伐的大業,也只是一個維持蜀漢政權的方法,他不知道怎麼去處理內部矛盾,只能夠去不斷地北伐,讓大家有事可做,但是問題一直都是沒有解決的,而劉禪在這方面其實比諸葛亮要好一點,他更懂得怎麼去處理派別之間的問題,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裡蜀漢的百姓是過的很好的,所以說即使是諸葛亮多活了二十年,也是沒有什麼辦法繼續讓蜀漢完成大業的,即使是完成了大業,最後也是會毀掉,更不用說其實諸葛亮根本就不會活這麼久的。
-
4 # 四川達州人
諸葛亮再多活40年也無法獲勝。
一、蜀漢國力不足
263年蜀漢滅亡時只有94萬口(登記在冊的國家編戶人口,也即自由民數量)。差距同時期的魏國(440萬)接近5倍。
編戶人口,是非機器大生產時期國家政權最重要的資料指標,沒有充足自由民就沒人來繳納稅金、種植糧食、生產工具、從軍衛國。軍隊也只會缺乏裝備、訓練。而統治階級的貴族世家是不繳納稅金,也不服役。
所以,諸葛亮沒有統一的物質基礎。
二、地理條件限制
蜀漢軍隊因為地理及環境因素,從來缺乏合格馬匹(就算有也養活不了),所以軍隊以輕步兵為主,這樣的軍隊,在山區尚能利用地理因素周旋守備,如漢中戰役,劉備面對曹操進攻就只能是不戰。
而缺乏機動性的蜀漢軍隊,在關中平原(蜀漢統一天下的必然路徑)地區就是死路一條。
蜀漢向東不能戰勝江東水軍,向北則只能艱難翻越秦嶺,造成後勤補給困難。
諸葛亮的宿命對手司馬懿:
別說司馬懿,隨便找個中等資質的將軍就能不戰而逼退諸葛亮,曹魏也就笑看諸葛亮徒費錢糧,耗損本就缺乏的國力。
三、世家態度
蜀漢本身是畸形政權。
就如劉焉劉璋一樣,只能用外來戶的荊州世家與東州集團,對於內部最大的本地世家根本不敢用也不能用。而外來戶人口基數少,必然造成蜀漢人才匱乏。
同時,三國是世家社會,自曹操末期開始,北方世家基本支援曹操,曹丕又用九品官人法換取世家支援自己代漢。高平陵政變後,北方已經是曹魏與司馬家族在爭奪世家支援,誰還記得東漢王朝呢?
曹丕代漢:
四、結論
蜀漢政權人口稀少,人才不足,錢糧缺乏,運輸困難,軍隊裝備訓練嚴重不足,戰鬥力極為低下。哪怕諸葛亮多活幾十年,也毫無可能完成統一任務。
-
5 # 十萬大山的歷史
編戶人口,是非機器大生產時期國家政權最重要的資料指標,沒有充足自由民就沒人來繳納稅金、種植糧食、生產工具、從軍衛國。軍隊也只會缺乏裝備、訓練。而統治階級的貴族世家是不繳納稅金,也不服役。
諸葛亮其實是有著一點私心的,其實他自己也是知道的,自己如果說是去投靠了東吳或者是曹魏的話,肯定是不會有自己很多的出頭的機會的,因為他們的人才都是非常多的,雖然說從歷史上來看的話,如果諸葛亮是投靠了他們的話,一方面劉備就不會成大氣候,另一方面他也可以提出一些計策,所以說三國的程序會被加快的。
但是如果諸葛亮是在劉備這裡的話,沒有人可以競爭,自己順理成章的就當上了丞相的位置了,所以說這就是他的私心了,只是會浪費很多的時間,最後自己也一直都是不去給其他人管事,一直都是自己在管事,所以說最後被累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他已經是一個丞相了,但是對於權力一直都是不放權,自己害怕被人奪取了權力,其實也是一個很傻的行為啊,這也是一個領導最大的大忌,這樣不僅僅是沒有效率,而且自己也是非常累的。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永恆的宇宙
諸葛亮再活二十年也不能完成統一。一是蜀國的國力很弱,經濟不發達,人口資源不是而豐富,軍事實為也不是很強大。二是諸葛亮本身也已接近江郎才盡,六出祁連山失敗後,也沒有考慮到能否從其他方向尋找作戰突破,還是墨守陳規,因而不能取勝。粟裕大將說諸葛亮不是軍事家,只能算是政略家。
回覆列表
很難,可以說基本沒有可能。蜀漢丟失荊州之後,僅餘益州一州之地,人口兵員經濟基礎都無法與據有九州的曹魏抗衡,同時失去了荊州這個離中原最近的戰略支點,北伐只餘出祁山入隴西,伺機據關中以窺中原一途,關山萬里,而孔明又平生謹慎,不出奇兵,整個戰略成功的機率很低。再加上蜀漢創業一輩紛紛逝去,新一代要麼文才武略不足,要麼只求偏安,武侯獨木難支。孔明其實也知道這個情況,所謂知天易,逆天難,不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求耗盡一生心血,不負託孤之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