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香35920436

    在古代,一個皇帝的作用還是超出我們想像的。如果這時候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或者有一個一般強的皇帝,那下面割據勢力也是不敢的,可能都形成不了割據勢力。可是當時皇帝就是傀儡,與其別人做皇帝為何我不行呢?都是世家大族,自己家族都可以湊起來一個朝廷需要的文武官員了。

  • 2 # 中孚鑑

    東漢末年,發生黃巾起義,雖然最後被東漢朝廷消滅,但最終東漢還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皇帝不僅沒有振興皇權,反而更如傀儡!甚至直接出現了董卓廢立皇帝,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

    那東漢王朝為什麼不能實現大漢中興的局面呢?

    宦官外戚來回專權!

    東漢後期,出現了宦官和外戚來回專權的局面,由於皇帝生前重用外戚,所以外戚得以把持朝政。皇帝駕崩後,新皇繼位,不能壓的住外戚,以至於外戚飛揚跋扈,欺壓天子!

    當時朝廷大臣大多是依附於外戚,新皇帝為了取得皇權,只能靠身邊的宦官。後來宦官幫他奪回權利。

    皇帝於是就重用宦官,宦官掌權後,開始亂權,後來的皇帝為了奪取權利,又只能靠外戚幫他奪回權利,最後又是外戚專權。

    所以東漢末年處於這種情況,東漢政權已經是名存實亡!

    蕃鎮割據,諸侯做大,朝廷勢弱!

    東漢由於宦官和外戚的專權,皇帝覺得這兩種人都不可靠,覺得主要原因還是自己要有權利。

    所以就把自己信任的官員外放做州牧、刺史,慢慢的結果導致這些州牧做大,也不聽皇帝的。

    這才有了後來群雄逐鹿的局面!

    以皇帝、朝廷之名平亂,但最終實權還是不在皇帝手裡!

    東漢末年,不管是武將還是宦官以及外戚當權,皇帝始終沒有權利,國家大權始終掌握在別人手裡!

    後來即使是東漢王朝平定了黃巾起義,但那也是掌握朝廷大權的權臣以朝廷之名而進行平亂,但是行使權利的卻不是皇帝。

    皇帝不能行使權利,又怎麼能中興大漢呢!這就是東漢王朝已經消滅黃巾起義,又有很多文臣武將,卻不能實現中興大漢的原因!

    後來何進調董卓帶兵進京除去十常侍,但是結果是何進被殺,董卓進京當權,私自廢立皇帝!開始了他的亂權專政!才有了後來的天下諸侯討伐董卓,漸漸的來到了三國時代!

  • 3 # 文史擺渡人

    其一東漢王朝在黃巾軍的打擊下其政治經濟基礎已經搖搖欲墜,幾近分崩。當時內有宦官弄權,主少國疑,外有軍閥亂政,蠢蠢欲動,沒有一個能夠運籌帷幄之人掌控時局,變亂只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竄出來,這樣一來穩定的時局尚且難求,中興的局面只能是奢侈。

    再則,同光中興是不是真的“中興”尚且有待商榷,同光之前滿清帝國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打擊已經是滿目瘡痍、搖搖欲墜了,其原有政治經濟系統已經遭受了巨大的衝擊,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可控性也已經進一步降低,加之列強的干預、保守勢力的阻撓使其走向中興的努力多有掣肘,其所謂的中興也只能算是垂死掙扎、迴光返照罷了,而且這點轉瞬即逝的回光也在戊戌政變後隨著六君子的人頭落地和光緒帝的被軟禁菸消雲散。漢末和清末的悲劇多有雷同,內憂外患重重,主少國疑讓這難兄難弟最終壽終正寢。

    綜上所述,東漢末年走向中興已是不太可能,清朝同光之時也已是其強弩之末,二者都沒有實現中興的可能了。

  • 4 # 楊早講史

    因為黃巾起義只是東漢王朝的諸多問題之一。真正滅亡東漢的,不是曹氏父子,而是董卓。

    這個西北軍閥帶兵進入洛陽,廢掉了漢靈帝的合法繼承人漢少帝,另外立了一個皇帝叫漢獻帝。但後來他又覺得洛陽待不住,然後就逼迫皇帝和百官、洛陽百姓,上百萬的人口一同遷往長安,從那個時候起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就已經滅亡了。

    (這個封面很熟悉吧?)

    董卓又是靠什麼滅亡東漢的?靠與羌族組成的聯合軍隊。

    隨著匈奴的衰落,漢朝對羌族的統治變得越來越嚴厲,首先強迫羌族接受了郡縣制度,打破了羌族原有的社會方式和生活方式,對於羌族的反抗也是一律採取了軍事鎮壓的手段;再加上漢末的時候出現了很多豪強勢力,這些豪強勢力大量兼併土地,逼著耕種這些土地的羌族民眾歸附他們,成為他們的農奴。這種鎮壓和掠奪激起了東漢末年的三次羌族大起義,從那以後羌族就聯合了南匈奴、鮮卑,成為了從外部打擊東漢王朝的重要力量。

    而董卓是隴西豪族,從少年起就與羌族領袖有密切的交往,他當上幷州刺史後,更是養寇自重,與羌族聯手。一旦讓他等到了東漢朝廷內亂,召外臣入京勤王的機會,立刻就製造了實質上滅亡東漢的董卓之亂。

    (西涼、幷州與帝國中心的地理關係)

  • 5 # 孤竹老哥

    東漢王朝雖然撲滅了黃巾起義,但卻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因此中興無望。而清同光二帝前,雖然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打擊,但均未傷其元氣,並且沒有形成地方軍閥割據,而後還進行了“經濟改革”洋務運動,所以才有了所謂的同光中興。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東漢末年,皇權衰弱,支撐東漢王朝政局的是三股勢力:外戚、宦官、士族。

    而黃巾起義是農民起義,與佔統治地位的外戚、宦官、士族來說,黃巾起義是外患,是三股勢力共同的敵人,被三股力勢力聯合絞合,所以何進也好,宦官也罷,袁紹之類計程車族都對打擊黃巾起義不遺餘力,黃巾起義很快被撲滅。

    堡壘通常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自何進被殺,宦官被滅,依附於皇權的外戚與宦官兩大勢力灰飛煙滅,三大勢力僅剩士族,權力格局被打亂,而東漢王朝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地方的權力,皇帝淪為傀儡。

    以袁紹為首計程車族集團希望透過戰爭建立一個以士族利益為首的新朝代,並不希望來扶持東漢王朝,這也是袁紹能一呼百應聚集最大的割據勢力的原因。

    東漢王朝中央政府無能,導致地方軍閥崛起,割據四方,彼此混戰,沒人為了東漢王朝而戰,都是為了自已的利益而戰。

    而軍閥並不都是以士族集團為主要勢力,如曹操,以寒族地主階級為主要勢力,奉天子以令不臣,打著東漢朝廷的名義,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地盤,對抗以袁紹為首計程車族。

    就連身為皇族的劉虞、劉表、劉焉等人也只是擁兵自保,更別說中興東漢。

    無論士族、寒族、軍閥都不支援東漢朝廷,東漢皇族更是沒落,那麼東漢王朝如何中興?

  • 7 # 木有糖的糰子

    首先,我從來就不認同什麼同光中興。其次,雖然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中央都大幅度下放權力,完成了地方割據的局面。但是清朝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殖民勢力不但給內部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促成了朝廷內部必須達成一定的妥協來保持局面的穩定,並有條件的造成了中央與地方的動態平衡。而東漢末年,由於皇室,宦官,文官集團的全面解體,又沒有外來壓力,各種勢力的核心任務就是奪取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聳人聽聞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