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傲翔鷹

    謝謝邀請。幾千萬光年的銀河系外天體的距離是能測出來的。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和實際觀測驗證,系外天體都在加速離我們遠去,離得越遠跑的越快。於是我們可以用光譜儀等在望遠鏡上測量天體的紅移。所謂紅移就是光遠離我們時發生的頻率變化,就像火車鳴著笛遠離我們時聲音訊率的變化。測出紅移,就知道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對照已多年來觀測統計出的對應關係,就知道天體的距離了。精度雖然會受到星際塵埃、引力透鏡的影響,但相對來說大致不差。

  • 2 # 毒聚一方

    現代天文測量的技術都是根據物理原理制定的靠譜的,方法很多,適應各種不同距離的可見天體(包括天文望遠鏡可見)。具體方法你可以百度一下,都有介紹,原理也不難理解

  • 3 # 人類之源

    我個人的觀點認為:看得見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何況浩瀚無際的宇宙呢?比如,《浩瀚的宇宙》叢書中說:宇宙是在二百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誕生的。而《大爆炸理論》中又說:宇宙是在一百五十億前的一次大爆炸中誕生的。雖然前,後兩者相隔五十億年對於宇宙來說算不了什麼,但也相當於一個太陽系的誕生時間。所以,人們對宇宙所測算的時間或距離其水份是足。再者說,無論宇宙是二百億年誕生也好,一百五十億年誕生也罷,一個小小的太陽系的形成就花了五十億年的時間,那麼,直徑約十萬光年的銀河系的形成時間又該要花多少億年才能夠形成呢?所以我說:就目前的科技手段實驗或檢測也好,國際重量級的專家所說的理論也罷,一切的一切資料和理論只能作參考不能作定理。否則探索程序就此止步。謝謝邀請!

  • 4 # 時空通訊
    這種類似問題已經答過許多次了,是很多網友質疑的一個熱門問題,就簡單從不同角度再通俗解釋一下。

    古代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還是懵懵懂懂的,以為是神仙在雲彩裡主導著人間萬物,神人鬼三界分享著這個世界。那個時候的人們連地球是圓的都不知道,當然不會知道出了地球還有那麼大的天地,更不會想到去測量它們。

    但有的先哲是很聰明的,早在公元前兩個世紀,古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色尼就透過夏至日,測量太陽照射方尖塔的陰影,用泰勒斯數學定律計算出了地球周長為39360公里。太厲害了,我們的祖先不知道那個時候在幹嘛。

    但地球到底有多大呢,是不是個球狀呢?一直到17世紀都還沒有最後定論。

    17世紀,是現代科學的催生時期,那個時代出現了許多的科學大師,伽利略、牛頓、哈雷、開普勒、笛卡爾、費馬、萊布尼茲等,這些璀璨的科學明星照亮了黑暗的世界。望遠鏡、微積分、萬有引力相繼出世,天文臺開始建立,光行差現象、地動現象、恆星視差的測定等逐漸被人們認識,天體測量學成為一門科學開始確立,並被運用到了曆書編算、大地測量、航海指南等方面。

    從簡到繁,自近而遠,人們在進行天體測量時遵循的就是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萬事開頭難,就先從地球開始。

    但這個時候地球是個啥樣子還爭論不休,牛頓從理論上推測地球是一個兩極較扁赤道部分突出的接近圓形的球,而發過學者反對,巴黎天文臺測量認為地球是個西瓜形,一爭就從17世紀末爭到了18世紀。

    直到1735年法國派遣遠征隊到秘魯和北極圈實地測量,才證明了牛頓的正確,以牛頓勝出結束了這個世紀之爭。後來卡文迪許用他那小小的扭秤,“稱”出了地球的重量(根據萬有引力原理測得出地球質量)。1798年,他公佈地球質量為5.977x10^24千克,約為60萬億億噸。這個資料與今天精確測量的資料5.965x10^24千克是多麼的接近,有哪一位大神有如此功力?

    人們知道了地球是圓的,知道了地球的半徑和周長,就開始用地球半徑對天體的張角,來計算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這種方法叫地心視差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地球自轉或天體的週日視運動,地面上某個觀測點到天體方向和從地心看到的方向之間差別,叫做週日視差或者地形視差,一般用於對太陽系天體距離測量。

    在此基礎上還發展出地平視差法,就是在地球的兩端透過地心拉一直線,透過地球對應兩個點觀測天體,從而透過視差角度得出距離。

    隨著開普勒定律的發現,人們對於行星軌道有了新的認識,能夠精確的計算出地球軌道以及太陽系各個行星的執行軌道,從而可以利用地球在軌道的不同位置,採用三角視差法對更遠的恆星開始測量。

    地心視差法和三角視差法實際上都是運用三角形計算規律來測算距離的。

    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偉大的古典數學家歐幾里得就發明了平面幾何,就知道了三角形的一些規律。三角視差法就是利用三角形的規律,對一個遠方的物體,分別在兩個點上進行觀測,就會與遠方物體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知道了這個三角形的底邊長和兩個角的度數,就知道了頂角的度數,也就知道了這個三角形的高,這個高就是遠方物體的距離。

    我們在紙上畫的一個小三角形與在宇宙天區虛化的一個巨大三角形同樣有這種規律關係,這就是認識規律利用規律的力量。

    三角視差法用在恆星觀察上叫恆星視差法,就是把地球公轉軌道半長軸(平均距離)透過太陽拉一根直線,當地球隔六個月執行到半長軸兩個軌道交點時,紀錄被觀測恆星的角度視差,這樣就得到了這顆恆星的距離引數。

    三角視差法測量有一定的距離限制。在地球上由於受到大氣視寧度的限制,有效觀測距離約在300光年(100個秒差距),出了地球大氣層用哈勃望遠鏡等太空觀測裝置測量,範圍可達3000光年(約1000個秒差距)。

    隨著天體力學的不斷髮展,人類航天技術的提升,各種觀測方式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確。

    現在對於天體的觀測方法有很多種,由遠及近呈金字塔形,比較常見的有雷達回波測距(短距離)、光譜視差法、造父變星法、周光變星法、超新星亮度法、哈勃紅移法等等。

    這些方法現在科學界都有一整套觀測和計算規程,事實上,現在的智慧天文望遠鏡在觀測到天體的時候,就能夠透過計算機自動計算出天體的距離,在這些程式裡,可以設定多種方式綜合運用,因此測得的天體距離一般都比較精準。

    當然在宇宙大尺度範圍,太遙遠的星系並不要求也無法做到十分精確,但比較近的就很精確了。

    比如透過普朗克空間望遠鏡測得的哈伯常數為67.80±0.77(km/s)/Mpc,意思就是在距離我們326萬光年(Mpc為百萬秒差距,1個秒差距約3.26光年)的地方,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為每秒67.8公里,正負誤差為0.77公里。在這樣遠的一個距離,能夠精確到公里,是個什麼概念,各位自己可以計算一下。

    所以,現代天體距離的測量是很靠譜的。這些測算方法都比較複雜,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一搜就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殺紅蜘蛛的農藥分這麼多種?為什麼這麼多全放在一起用紅蜘蛛還沒被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