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月文
-
2 # 永宣論史
在古代,寄信是比較麻煩的,到了清朝,這方面不斷改革,到晚清時,民間寄信的難度減小了。
先說說民信局和官方郵驛制度。在明朝以前有郵驛,其實郵就是信件,驛就是負責馬匹的站點。這個時期的郵驛基本是為官服務的。普通人基本靠人熟人帶。在明永樂年出現了民信局。顧名思義就是民間開設的郵局。當初由於沿海地區商業發達,最集中的是浙江寧波。有浙江福建開始向內地擴充套件。後來還出現了專們為華人辦的民信局,這是由於浙江福建出洋的人越來越多。
清代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併。在清朝以前,雖說某些文書上常常“郵驛”合稱,但實際上郵驛是兩種職能不相同的組織機構。從漢唐以來,一直是“郵”負責傳遞公文,是一種通訊組織,也稱為“遞”,或稱為傳,而“驛”實際上是隻負責提供各種交通工具、通訊工具併兼有招待所性質的組織。二者互為補充,但畢竟是兩套組織系統。清朝時期,這種組織融為一體了。驛站從間接地為通訊使者服務,變成直接辦理通訊事務的機構。這樣,通訊系統比先前機構簡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延伸說說清朝晚期郵政。1878年,清朝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今營口)5個城市開設郵局。1896年光緒批准成立大清郵局,這是中國首個官開辦面向大眾的郵局。
另外再說說除官方方式外的其他寄信方式。第一,飛鴿傳書,這方式很古老,還要專門訓練鴿子,估計到了曾國藩那個時代已經淘汰了此法。
第二、派人送信,可以是僕人或者家丁,幫主人送信。
第三、官員或者熟人朋友。官員出差的機會多,託付他帶信也是個好機會。熟人朋友也有可能,特別是四處經商的人,最方便帶個信了。當然,商人無利不起早,肯定會要些銀兩。
最後在說說曾國藩的家信是怎麼寄回湖南湘鄉老家的首先,肯定可以透過民信局或者官方郵驛,曾國藩是封疆大吏,遞送公文時候可以偶爾隨便寄一封私人家信,這種情況當時是存在的。
其次,透過兄弟、親人,老鄉熟人。曾國藩的特殊之處就是他曾常年帶著湘軍在外征戰,而湘軍成員絕大部分是他的老鄉。曾家兄弟都在湘軍中擔任要職,他們有時回去招兵可以帶信,還有那些軍中老鄉將領回家,也可以託付帶信。
-
3 # 諸子春秋
前期是民信局。在明朝以前有郵驛,其實郵就是信件,驛就是負責馬匹的站點。這個時期的郵驛基本是為官服務的。普通人基本靠人熟人帶。在明永樂年出現了民信局.顧名思義就是民間開設的郵局。當初由於沿海地區商業發達,最集中的是浙江寧波。有浙江福建開始向內地擴充套件。後來還出現了專們為華人辦的民信局,這是由於浙江福建出洋的人越來越多。1878年,清朝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今營口)5個城市開設郵局。1896年光緒批准成立大清郵局,這是中國首個官開辦面向大眾的郵局。
總結來說明永樂前基本靠熟人啊,鏢局啊這類的帶信。永樂年後用民間開設的郵局。光緒後才有國家郵政。
清代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併。在清朝以前,雖說某些文書上常常“郵驛”合稱,但實際上郵驛是兩種職能不相同的組織機構。從漢唐以來,一直是“郵”負責傳遞公文,是一種通訊組織,也稱為“遞”,或稱為傳,而“驛”實際上是隻負責提供各種交通工具、通訊工具併兼有招待所性質的組織。二者互為補充,但畢竟是兩套組織系統。清朝時期,這種組織融為一體了。驛站從間接地為通訊使者服務,變成直接辦理通訊事務的機構。這樣,通訊系統比先前機構簡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清朝驛站比明朝更為普遍,在一些邊遠的縣級地區,新設了“縣遞”的機構。這種機構負責縣間通訊,彌補了幹線驛站的不足。另外在東北、華北北部、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清政府還開闢了許多新的驛道,新設了若干郵驛機構。這些機構,隨地區而名稱不同,大部分稱“驛”,軍用稱“站”,新疆、甘肅地區稱為“塘”,北方蒙古地區稱為“臺”,甘肅一部分地區又稱為“所”等。清朝統治者根據邊疆各地的不同情況,繼承以往各代邊驛的優點,在全國建成了繁密的通訊郵驛網。清朝人鍾奇說:“我朝邊圍驛站之政,到高宗而集其大成。”高宗就是乾隆。意思是乾隆時中國古代郵驛事業達到了高峰。那時,商業和人員交往也大大增多,不少驛站接待範圍逐步擴大,來往客商也都紛紛進住這種官方的旅館。在江蘇蘇州姑蘇驛站的大門石柱上,有這樣一幅有趣的楹聯:“客到烹茶旅客權當東道,懸燈待月郵亭遠映胥江。”它形象生動地反映出驛站熱情接待旅客的情景。
回覆列表
清代的時候,寄信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透過政府的官方驛站。在法律上,政府禁止驛站為私人寄送信件。但在現實當中,這種現象並不少見。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某些高官如果要求驛站為他送信,下面的官員也沒辦法拒絕。二是這本身就成為了一條灰色的產業鏈。驛站的驛卒和縣衙裡面的師爺,往往都形成了心照不宣的利益關係。可以透過他們代為寄送信件,只要支付一筆費用即可。而他們則將這種收入作為外快。
第二,透過親友代為轉達。這種情況侷限性比較大,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私人信件的主要寄送方式。在蘇三起解這場戲當中,其中就有一個情節,蘇三站在大街上,向來往的客商請求為她帶一封口信到南京。
第三,透過民信局這樣專門的民間通訊機構寄信。民信局是產生於明清時期的,私人經營的通訊機構。主要的經營業務,包括信件,包裹和小額匯款。民信局的信函業務分類很多,包括平信,快信和專送信函。民信局的平信運作,比較類似於現在的掛號信。快信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特快專遞。一般來說,為了進行區別,會在信封上燒去一角或者插上一根雞毛,表示要儘快送達。雞毛信的來源就在於此。專送信函現在幾乎沒有企業開展這樣的業務。當時稱為么幫信。也就是民信局派遣專人專門送達。費用最為高昂,但是速度也最快。民政局是郵政開辦以前中國私人信函最主要的收發機構,在郵政開辦之後,逐步衰落,到了上世紀30年代,被民國政府徹底取消。但是保留了專門為海外華僑寄信匯款的僑批局。僑批局實際上是民信局的一個分支。在晚清以前,民信局的收費是比較高昂的。一封信一般都要100~200文。么幫信的費用則更為昂貴,據說當時從南昌寄到蘇州的信,花了40兩銀子。晚清以後隨著西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民信局的收費也迅速降低。上海到周邊地區的信,一般都只收費數十文。
至於曾國藩,他生活在晚清時期。這三種方式都是有可能的。如果要了解他的家書寄送方式,是直接考證當時寄信的信封。但由於原件恐怕絕大部分已經不再留存於世,所以這一點根本無法做到。少部分情況下,家書內部也會說明寄送方式。具體的情況恐怕很難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