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泥鰍姑涼

    首先,嬰兒應該是指一週歲以內的寶寶吧。這個我覺得就很難了,就算是真成了社會性交往的佼佼者那也肯定是被動性的,要麼是父母有目的性的推動,要們就是周邊環境驅使。

    六個月內的嬰兒就不說了,就是八九個月後的嬰兒吧,那個時候他們能學會了怕,學會了摸索,對於好奇的東西學會了用敲打來探索,對於其他的還沒建立起太多的意識。

    如果你指的是三週歲以上的兒童,那要讓他成為社會性交往的佼佼者,首先要做到陪伴,你給於自己孩子多少安全感,孩子在外面就有多自信。

    其次是多鼓勵,孩子是個好動的個體,平時什麼都好奇,只要不是危險的事情就放手讓他去做,會玩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孩子王。

    我看到很多奶奶帶孩子經常會對孩子說那個髒,這個臭,不要碰之類的,結果這孩子只能站一旁看著一群玩瘋的孩子的興奮,所有熱鬧與他無關,得到的也只有一句你家孩子真乖。

  • 2 # 香姐育兒

    如何讓嬰兒從為社會交往的佼佼者?

    嬰幼兒時期,我們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只有孩子在內心有足夠的強大,才能有自信面對陌生的世界和人。

    而這個時期孩子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嗯,與陌生人交流,交往大多的處於模仿。那如果家長也是個交際高手的,以身作則再稍加引導,效果應該不錯。

    培養孩子社會交往還有一個有效做法就是。帶孩子出去參加各種小孩子的活動。或者是寶媽們交流的活動。在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的交往過程中。媽媽對稍作引導,效果也很不錯。不過,其實這方面我覺得就涉及面比較大?因為我們不光要知道自己孩子的內心一個行為活動。還要知道這個其他小寶寶,在什麼階段?他的會有什麼樣的心裡行為,知己知彼才能平衡和指導好寶寶們社交能力。

    怎麼說呢?帶著孩子,多出去交流,多參加各種寶寶聚會活動。嗯。這樣的話,或許能夠把孩子培養成社會交往的佼佼者。至少他不怕陌生人敢於走出去,見多識廣嘛!

  • 3 # 大賽爸爸說

    我們說孩子在1歲以內被稱為嬰兒,這個階段主要是接受父母嫁人的照顧,而不具備自主活動的能力,更不具備與人交往的能力。孩子還沒有發展出社會交往能力,也沒有主動性的社會交往需求。當然,這並不代表嬰兒沒有社會性交往的意識和早期表現。

    我們說,正常的孩子在滿月後就會出現一些早期的社交行為,下面這些都是良好的表現;

    3個月的時候可以向人微笑,開始喜歡注視他人的臉和眼睛;

    6個月的時候喜歡被人擁抱,可以咿呀學語,對呼喚有迴應;

    9個月的時候喜歡與人遊戲,躲貓貓,與人表達高興或害怕;

    10個月的時候可以理解簡單的詞彙,學會肯定和否定的動作;

    12個月的時候可以模仿行為或者聲音,叫爸爸媽媽,指東西;

    上面的這些都是嬰兒期的主要社交效能力發展,如果孩子能夠發展出這些能力就是正常的,然而這些能力並非不需要大人的引導,僅僅依靠孩子自己就能順利成長。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和培養孩子,從嬰兒期就開始增強孩子的社會性綜合能力呢?

    首先,給新生兒期的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非常重要。3個月內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母乳和母親的懷抱,這個時候的孩子多抱並不會慣壞,反而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更穩定,內心更有安全感。這是孩子吃好、睡好,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中國公安大學兒童行為教育專家李玫謹教授曾指出,一個人在嬰兒時期缺少擁抱,會使得安全感缺失,導致未來出現暴虐的性格,與人交往也會存在嚴重的情感缺陷。

    其次,給嬰兒期的孩子足夠的關注和迴應,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最基本的保障。有些年輕的母親並不瞭解嬰兒的心理發育特點,聽到孩子哭就會煩,把孩子放到一邊,甚至於和苦惱不止的孩子講起道理來了,這些都是不成熟和幼稚的表現。對孩子來說,此時此刻需要的就是有人來安撫和迴應,即便是3歲的孩子,在情緒發作的時候也是聽不進去大人的言語的。

    而一旦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與迴應,孩子就會判斷為父母並不愛我,我的求救沒有用,以後就會與父母疏遠。因此,我們說孩子的情緒是需要理解和照顧的,絕非像某些專家所說,對孩子不能太熱情,這是錯誤的觀點,必須加以糾正。

    再次,給予嬰兒期的孩子有質量的陪伴,是孩子獲得社會效能力的最佳方法。與孩子保持穩定的溝通和高頻的互動,是鼓勵孩子學習其他功能的有效刺激。高質量的陪伴讓有更多的機會向父母學習。

    最後,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環境刺激,可以讓孩子更全面擁有社會效能力。適當的外出,接受新鮮事物是孩子刺激大腦發育的很重要的方式;而新鮮的玩具是孩子獲得新增技能的最好途徑。

    總之,1歲以內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是來自父母的關愛和陪伴,需要父母期望的孩子超乎常人的能力並不是在這個階段可以培養出來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讓孩子能夠順利的、自然的成長,這樣孩子就能夠發展出自己所必須的能力。

  • 4 # 孫濤心理營養師

    首先,我認為我們不必要在心理一定要求我們的孩子成為佼佼者,成為佼佼者是好事,但確實也會由於這種心理的影響,而導致父母會焦慮,會著急,甚至會拔苗助長;

    其次,確實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嬰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畢竟,每個人都是要生活在社會中,我們是群居動物,必須被這個社會所接納,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最後,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嬰兒社會化呢?

    1.嬰兒階段只的是0-1歲的寶寶,在這個階段,嬰兒沒有特別強烈的社會交往的意識,但是有社會交往的一些前端行為,作為家長就是及時發現,並回應這些行為。

    2.一些發展的關鍵點:在3-5個月左右,會出現社會性微笑,這是嬰兒最初步的社會性應答,家長應該能及時迴應孩子的社會性微笑;在6-8個月嬰兒會出現“認生”現象,這說明嬰兒已經與特定的人(尤其是母親)形成了依戀關係;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跟陌生人一起玩,而是在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前提下,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尤其對於那些矛盾型依戀關係(請自我補充依戀關係的知識)的孩子,家長必須有耐心;1歲左右孩子形成對大小便的控制,也是社會化的一種表現,同時也為社會交往中的規則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有意識的教會孩子控制大小便,個人建議是減少尿不溼的使用;8個月以後孩子逐漸學會說話,語言的掌握,讓孩子的社會性交往更加方便,作為家長一定給予及時的迴應、鼓勵,但是對於發育較慢的孩子,不要著急……

    3.作為家長,關鍵就是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自己不焦慮,儘量平和,尤其是在這個階段的媽媽們,一定要有一個好的自我狀態,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點看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可以利用核聚變製造出人工小太陽,類似太陽恆星,難道是外星高等生命參與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