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懶Panda吃嫩竹

    可以參考《雪國列車》裡的蟑螂,蛋白質是人類需要攝取的重要營養物質,而因為生活環境的惡劣,沒法透過雞肉、魚肉、牛羊肉等肉類中來攝取,所以只能從某些生物中獲取了。

    https://m.toutiaocdn.cn/item/6655645131657445900/?iid=59771052666&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49694737&group_id=6655645131657445900

  • 2 # 好奇尚異

    這是科幻小說裡比較常見的一個設定,類似於《雪國列車》裡的蟑螂餅。

    蚯蚓是優質的蛋白質,另外還含有碳水,脂肪,礦物質等,是很有價值的生物資源。蚯蚓的生長週期短,飼料轉化率高,飼養條件簡單,也是非常效率的生產蛋白質的方式,而且還能分解生活垃圾。

    所以,蚯蚓幹是很靠譜的設定,流浪地球裡,地球環境已經嚴重惡化,普通的種植業和養殖業肯定完蛋了,缺乏草本飼料,也缺乏養殖大型動物的場地,到那時,昆蟲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肯定會成為主流食品原料。

    其實蛆作為食品原料應該更好,蚯蚓有的優點蛆全都有,而且更好,之所以不用蛆可能也有些迎合觀眾的胃口吧,畢竟蛆更噁心…

  • 3 # 影視樂之者

    不請自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樂哥在前面的問答中談過:《流浪地球》中,倖存的35億人生活在地下城市,依靠地熱等有限的資源,可以維持簡單穩固的“微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生態圈。

    微生物分解生活垃圾,為蚯蚓和有限的植物提供養料,蚯蚓和植物為人類提供蛋白質與氧氣,人類再拿生活垃圾餵養微生物,微生物再分解生活垃圾……

    題外話:植物是有的,但是少。地下城有樹,而且電影中有位年輕的島國駕駛員,臨死前說想吃米飯。可見很可能有水稻,對於普通人來說是臨死前都念念不忘的奢侈品。

    這是一個完整的低階生物鏈。生物學告訴我們:越是低階簡單的生物鏈,能量的損失就越少。

    相對於傳統的雞、鴨、鵝等蛋白質來源,蚯蚓蛋白基數大(一次可以養很多),蛋白質轉化率高(食物鏈級別越高,蛋白質轉化率越低:十斤糧食才能產一斤牛肉),對養殖條件要求不高,生長週期短,還是地底生態圈不可缺少的一環。綜上,蚯蚓幹作為電影中優秀的蛋白質來源,是非常符合邏輯的。

    說到這兒,有的小夥伴可能要挑刺了,那麼,看下這部電影——《雪國列車》:

    圖中黑乎乎的東西,就是蟑螂壓制的蛋白質塊。電影中的生態圈跟樂哥描述的一模一樣,只是把蚯蚓換成了蟑螂而已。估計是因為在行駛的列車上,不像《流浪地球》,是在地底。所以選蟑螂更理想一些。

    當然,電影中也有為列車頭等車廂提供的家禽及少數動物肉類,但是因為蛋白質轉化率問題,只能供少數人使用。這也印證了樂哥前面的觀點。

    喜歡樂哥觀點的,請點一波關注,我們一起看電影吧!

  • 4 # WAVE86953

    我覺得吧,這說明當時的食物匱乏,大都數可能是漿糊之類的東西(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蚯蚓已經是當時不可多得的“肉”,這在劉啟被抓進監獄老韓想用一盒蚯蚓幹賄賂那個警察可以看出來,可能價值就相當於現在的一條中華(可能更高)吧。(´⊙ω⊙`)

  • 5 # 光影TALKS

    大家好,我是“觀影小白”。

    電影《流浪地球》情節中,當劉啟帶著妹妹朵朵逃課趕往去地表的電梯時,路過一小攤,朵朵看到小攤上販賣的零食,驚喜叫到:“榴蓮味的蚯蚓幹”。相信大家看到這一幕時都會不禁一笑。

    那電影中為什麼會有零食蚯蚓幹這一設定呢?

    我想原因應該有一下兩點:

    1、流浪地球時代物資匱乏,適於地下生長且富含蛋白質的蚯蚓成為了人類的零食

    《流浪地球》作為一末世+災難型別的科幻片,給予資源食物匱乏的人類“蚯蚓幹”這一食物設定並不稀奇。(如南韓電影“雪國列車”裡就有蟑螂蛋白餅這一設定)

    片中地球為逃避太陽氦閃,在人類人工巨型發動機的作用下,停止自傳,並從公轉軌道上逃逸,遠離太陽。與太陽的距離越遠,地球表面氣溫越低。當到達片中描述的木星的附近時,地球表面溫度已降至零下70℃左右,在此極端的溫度下,地球上除人類以外的動植物大都已滅絕。此時已進入地下城的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在地底刨食。而蚯蚓這種生物生命力極強,又適宜在地理生存,且其身體富含多種營養,能與牛肉媲美,這正滿足了人類對食物的需求。而此時的人類為了“流浪地球”的計劃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資源與人力,在吃方面自然不會奢求什麼,於是“蚯蚓幹”這種食物也就在人群間流傳開來,漸漸都可以作為零食進行販賣了。

    2、給蚯蚓幹加上榴蓮味,能增強影片的趣味性,提升觀影體驗

    上文我們說過,蚯蚓幹這一設定在末世是合理的。也許流浪地球中的人類還吃著老鼠幹、蟑螂幹,但這些在電影中是不能出現的,因為這些設定會噁心到觀眾,影響觀影體驗。

    而“蚯蚓幹”這一設定就顯得柔和多了,一來蚯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作為中藥來服用,人們易於接受;二來蚯蚓這一物種我們並不討厭,不會影響我們的觀影視聽體驗。

    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反正我自己看完《流浪地球》後,對這個“榴蓮味的蚯蚓幹”的印象很是深刻,還有想嘗一下的衝動呢!

  • 6 # 諸葛小村姑

    生物學研究表明,越是簡單的生物,能量/體重轉化率越高,因為沒有複雜機構過分消耗掉寶貴的有機質。像蚯蚓、蠕蟲、蝸牛、蛞蝓、線蟲這樣的軟體動物,就是流浪地球人類的精良蛋白質來源,至於牛肉、豬肉、鴿子蛋,那是遙遠的回憶,堪比鎮元子的人參果一般。

    當然,為了糧食安全,動物蛋白質還是屬於奢侈品,更多的是各種藻類蛋白、真菌,複合維生素等等,至於綠色蔬菜,可能只有某些特殊階層才能夠享用了。

    (屆時,這樣的盆栽,估計只能夠在博物館裡面遠遠地看看罷了)

    在大災難面前,食物是配給制,大家都不要想太多搞特殊化,可能在1000多年的發展當中,人類逐步改變了自己的胃腸功能,變得不再適應直接消化哺乳動物肉類或者綠葉蔬菜了,那就可悲了,等到尋找到了合適的行星軌道,還得費一番功夫,重新改變自己,哎,苦啊!

  • 7 # 好吃有道

    百度上說,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金屬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植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產物都吃。

    蚯蚓生活在潮溼、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

    電影《流浪地球》裡,人類都生活在地下,昏暗、雜亂,這個地下環境也只有適合蚯蚓生存繁殖了。富含蛋白質的蚯蚓,設定為那個時代的食物,也算是符合邏輯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椒樹上的膩蟲為何越打農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