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西小南多
-
2 # 雲暮兮澤
一切還得從1853年的日本說起,這一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4艘軍艦抵達日本浦賀港,強迫日本開國通商。翌年,迫於美國的武力,日本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
之後,英、俄、荷蘭等西方列強也紛紛效仿美國,與日本簽訂類似條約,打破了日本長達200多年的閉關鎖國狀態,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致使日本國內爆發激烈的“尊王攘夷”運動。之前日本政府的高層基本被幕府控制的,天皇和有實力大名根本進不了決策層,如今他們隨著運動,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幕府政權遭到嚴重挑戰。
1863年,薩摩藩與英國爆發“薩英戰爭”,翌年英、美、法、荷蘭四國戰艦炮轟下關爆發的“下關戰爭”,隨著薩摩藩在戰爭中失利,日本幕末政府開始走到頭了。
不過,這兩場戰爭使日本的有志之士,重新認識了西方列強的實力識。尤其是長州藩在“下關戰爭”中的失敗,攘夷志士們開始意識到攘夷策略難以實施,就開始發動“尊王倒幕”運動。於是,1866年薩摩藩和長州藩結成軍事同盟,長州藩成功打敗了幕府發動針對其的第二次征伐。翌年,薩摩藩和長州藩決定武力討伐幕府,同年10月趁幕府“大政奉還”上奏並得到朝廷准許,於12月9日武力發動政變,挾朝廷釋出“王政復古大號令”,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
1868年1月“戊辰戰爭”爆發,幕府軍徹底被新政府軍打敗,“倒幕維新革命”的勝利已不可逆轉。
掌控新政權的維新派,幾乎都是由西南強藩的中下級武士組成的,倒幕成功後的建國過程立,維新派逐漸分化為民族主義派、工業化派、民主化派等,且建立國家的構想也不同,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矛盾和挫折。
不過,維新派的領導人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才能,將日本帶進近代國家行列。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政府,實現國內政治統一。兩年後,廢除政府內的“徵韓論”, 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等徵韓派下臺,積極整頓內治。1877年,在“西南戰爭”中鎮壓了以西鄉隆盛為首領計程車族叛亂。1881年,發動“明治十四年政變”,頒佈“開設國會敕諭”,承諾於1890年召開國會,成功化解了由廉價處理北海道國有資產引發輿論激憤、參議大隈重信的激進主張帶來政府內部嚴重對立危機。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翌年召開首屆屆帝國議會,正式建立了天皇制立憲主義國家體制,標誌著明治維新結束。
實際上,明治新政府主要有兩大目標:獨立與文明。於是,明治政府一邊需要充分協調日本的傳統資源,一邊需要從西方獲得近代技術革命等先進資源。倒幕維新後,明治政府頒佈的《五條誓文》裡,明確表達出這樣的目的:“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綸;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
3 # 羅西小南多
船小好調頭,日本這艘小船和中國一樣遇到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不過是和美國1854年籤的《神奈川條約》,但她對此反應迅速,果斷的調整國策,拋棄中國,積極的投入西方的懷抱,充分發揮自己善於學習的本領,即所謂“脫亞入歐”、“和魂洋才”,於1899年斬斷所有不平等條約,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主權的國家。日本在短短半個世紀不到竟然如此成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日本和中國雖然一衣帶水,政治結構卻和中國的中央集權不同,更像西歐中世紀或中國周朝的分封制,即幕藩體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及精神領袖。而將軍設幕府,是全日本實際的最高統治者,下設相當於諸侯的大名,統治階級最低等為武士。平民階層則為農、工、商。請注意平民階層中的商人階層,該階層有錢沒地位,特別在江戶、大阪和京都等大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對商品需求旺盛,鼓勵商人等將資本擴大再生產,更加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當時大名很多都是向大商人借貸,而武士的俸祿是大名發放的,所以諸多武士過的很是清貧,所謂沒錢有地位。根據經濟驅動導致武士和商人的合流,二者真是一拍即合,二者形成一股強大力量,在反對將軍的大名領導下蠢蠢欲動。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將軍艦停泊在江戶港,要求日本次年要麼簽約要麼交戰,將軍審時度勢很配合的簽訂文中開頭《神奈川條約》,後來1858年又簽訂《通商條約》其中治外法權更加刺激了日本國民敏感的心;西方列強如英、法、俄等紛紛要求籤約。這個事件導致德川幕府裡外不是人,列強們施壓日本履行條約,而日本人民本來就有排外的傳統,堅決抵制外來入侵。最終在反對幕府大名即薩長集團的帶領下,商人階級和武士聯合倒幕。德川幕府於1867年倒臺,將軍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史稱“大政奉還”,將軍封地被剝奪。權力掌握在新天皇即明治天皇名義下的薩長集團手中,隨即拉開明治維新的序幕,改革的主要措施為廢藩置縣、土地私有等,這和商鞅變法很類似,即加強中央集權,而土地私有加劇了土地兼併,類似於英國的“圈地運動”,中央集權則國內統一市場形成,土地私有化有助於資本的投資和自由勞動力的形成,在西方強行開啟國門後,國內本身的資本主義得到快速發展,而不是像印度那樣只是個原料產地和西方機器大生產廉價商品的市場,所以日本更加主動的發展資本主義,這是和東方其他國家相對被動接受的根本區別。日本是軍人至上的國家,雖然日本明治維新後有政府、議會等,但軍隊僅服從天皇,由直屬天皇的軍部管轄。在明治維新時,日本向陸軍最強的剛爆湊法國統一不久的德國學習,海軍向海上霸主英國學習,這種以歐洲最新模式建立的現代化軍隊後來被證明是相當成功的!如果僅是建立軍隊而沒有相應的經濟支援也是空中樓閣,無濟於事。在工業革命方面也學習的相當到位,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即輕工業革命已完成,正步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日本政府抓住時機不僅積極支援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即輕工業如紡織業,同時大力扶植第二次工業革命即重工業如採礦、鋼鐵及造船業等,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成果交叉使用,在短短几十年達到西方自1765年以來100多年的工業革命的高度。由於薩長集團在明治天皇掌權的過程中貢獻極大,作為回報,政府以極低的價格將礦山、以政府名義建成的企業出售給其功臣,這對短期內日本企業就完成了西方透過殖民、掠奪等需要的原始資本積累,為日本工業革命的成功打了雞血得以加速。明治維新後,當日本快速的經濟發展並現代化軍隊日趨強大之時,對強加在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渴望廢除,不需要所謂治外法權,也不允許主權遭到侵犯,特別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學生打敗了千年老師中國,及1904年的日俄戰爭,世界上最好的學生日本打敗了同樣自18世紀彼得大帝起就學習西方的俄國,引起世界震驚,日本儼然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在打敗中國不久,日本於1899年陸續全部收回西方國家強加法定裁判權,成為當時亞洲第一且唯一的獨立主權國家!
-
4 # 雲暮兮澤
一切還得從1853年的日本說起,這一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4艘軍艦抵達日本浦賀港,強迫日本開國通商。翌年,迫於美國的武力,日本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
之後,英、俄、荷蘭等西方列強也紛紛效仿美國,與日本簽訂類似條約,打破了日本長達200多年的閉關鎖國狀態,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致使日本國內爆發激烈的“尊王攘夷”運動。之前日本政府的高層基本被幕府控制的,天皇和有實力大名根本進不了決策層,如今他們隨著運動,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幕府政權遭到嚴重挑戰。
1863年,薩摩藩與英國爆發“薩英戰爭”,翌年英、美、法、荷蘭四國戰艦炮轟下關爆發的“下關戰爭”,隨著薩摩藩在戰爭中失利,日本幕末政府開始走到頭了。
不過,這兩場戰爭使日本的有志之士,重新認識了西方列強的實力識。尤其是長州藩在“下關戰爭”中的失敗,攘夷志士們開始意識到攘夷策略難以實施,就開始發動“尊王倒幕”運動。於是,1866年薩摩藩和長州藩結成軍事同盟,長州藩成功打敗了幕府發動針對其的第二次征伐。翌年,薩摩藩和長州藩決定武力討伐幕府,同年10月趁幕府“大政奉還”上奏並得到朝廷准許,於12月9日武力發動政變,挾朝廷釋出“王政復古大號令”,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
1868年1月“戊辰戰爭”爆發,幕府軍徹底被新政府軍打敗,“倒幕維新革命”的勝利已不可逆轉。
掌控新政權的維新派,幾乎都是由西南強藩的中下級武士組成的,倒幕成功後的建國過程立,維新派逐漸分化為民族主義派、工業化派、民主化派等,且建立國家的構想也不同,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矛盾和挫折。
不過,維新派的領導人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才能,將日本帶進近代國家行列。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政府,實現國內政治統一。兩年後,廢除政府內的“徵韓論”, 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等徵韓派下臺,積極整頓內治。1877年,在“西南戰爭”中鎮壓了以西鄉隆盛為首領計程車族叛亂。1881年,發動“明治十四年政變”,頒佈“開設國會敕諭”,承諾於1890年召開國會,成功化解了由廉價處理北海道國有資產引發輿論激憤、參議大隈重信的激進主張帶來政府內部嚴重對立危機。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翌年召開首屆屆帝國議會,正式建立了天皇制立憲主義國家體制,標誌著明治維新結束。
實際上,明治新政府主要有兩大目標:獨立與文明。於是,明治政府一邊需要充分協調日本的傳統資源,一邊需要從西方獲得近代技術革命等先進資源。倒幕維新後,明治政府頒佈的《五條誓文》裡,明確表達出這樣的目的:“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綸;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回覆列表
船小好調頭,日本這艘小船和中國一樣遇到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不過是和美國1854年籤的《神奈川條約》,但她對此反應迅速,果斷的調整國策,拋棄中國,積極的投入西方的懷抱,充分發揮自己善於學習的本領,即所謂“脫亞入歐”、“和魂洋才”,於1899年斬斷所有不平等條約,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主權的國家。日本在短短半個世紀不到竟然如此成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日本和中國雖然一衣帶水,政治結構卻和中國的中央集權不同,更像西歐中世紀或中國周朝的分封制,即幕藩體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及精神領袖。而將軍設幕府,是全日本實際的最高統治者,下設相當於諸侯的大名,統治階級最低等為武士。平民階層則為農、工、商。請注意平民階層中的商人階層,該階層有錢沒地位,特別在江戶、大阪和京都等大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對商品需求旺盛,鼓勵商人等將資本擴大再生產,更加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當時大名很多都是向大商人借貸,而武士的俸祿是大名發放的,所以諸多武士過的很是清貧,所謂沒錢有地位。根據經濟驅動導致武士和商人的合流,二者真是一拍即合,二者形成一股強大力量,在反對將軍的大名領導下蠢蠢欲動。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將軍艦停泊在江戶港,要求日本次年要麼簽約要麼交戰,將軍審時度勢很配合的簽訂文中開頭《神奈川條約》,後來1858年又簽訂《通商條約》其中治外法權更加刺激了日本國民敏感的心;西方列強如英、法、俄等紛紛要求籤約。這個事件導致德川幕府裡外不是人,列強們施壓日本履行條約,而日本人民本來就有排外的傳統,堅決抵制外來入侵。最終在反對幕府大名即薩長集團的帶領下,商人階級和武士聯合倒幕。德川幕府於1867年倒臺,將軍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史稱“大政奉還”,將軍封地被剝奪。權力掌握在新天皇即明治天皇名義下的薩長集團手中,隨即拉開明治維新的序幕,改革的主要措施為廢藩置縣、土地私有等,這和商鞅變法很類似,即加強中央集權,而土地私有加劇了土地兼併,類似於英國的“圈地運動”,中央集權則國內統一市場形成,土地私有化有助於資本的投資和自由勞動力的形成,在西方強行開啟國門後,國內本身的資本主義得到快速發展,而不是像印度那樣只是個原料產地和西方機器大生產廉價商品的市場,所以日本更加主動的發展資本主義,這是和東方其他國家相對被動接受的根本區別。日本是軍人至上的國家,雖然日本明治維新後有政府、議會等,但軍隊僅服從天皇,由直屬天皇的軍部管轄。在明治維新時,日本向陸軍最強的剛爆湊法國統一不久的德國學習,海軍向海上霸主英國學習,這種以歐洲最新模式建立的現代化軍隊後來被證明是相當成功的!如果僅是建立軍隊而沒有相應的經濟支援也是空中樓閣,無濟於事。在工業革命方面也學習的相當到位,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即輕工業革命已完成,正步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日本政府抓住時機不僅積極支援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即輕工業如紡織業,同時大力扶植第二次工業革命即重工業如採礦、鋼鐵及造船業等,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成果交叉使用,在短短几十年達到西方自1765年以來100多年的工業革命的高度。由於薩長集團在明治天皇掌權的過程中貢獻極大,作為回報,政府以極低的價格將礦山、以政府名義建成的企業出售給其功臣,這對短期內日本企業就完成了西方透過殖民、掠奪等需要的原始資本積累,為日本工業革命的成功打了雞血得以加速。明治維新後,當日本快速的經濟發展並現代化軍隊日趨強大之時,對強加在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渴望廢除,不需要所謂治外法權,也不允許主權遭到侵犯,特別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學生打敗了千年老師中國,及1904年的日俄戰爭,世界上最好的學生日本打敗了同樣自18世紀彼得大帝起就學習西方的俄國,引起世界震驚,日本儼然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在打敗中國不久,日本於1899年陸續全部收回西方國家強加法定裁判權,成為當時亞洲第一且唯一的獨立主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