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山夜雨涮鍋

    主觀方面,曹操本人並沒有太強烈的稱帝意識。曹操作為漢室大臣的後裔,他年輕時候所受的教育是忠於漢室的,三十來歲時候也曾為了漢朝和董卓玩命。雖然後來時過境遷,甚至和漢獻帝有了不共戴天的矛盾,但內心情感上還是對漢室有一絲依戀。曹操自己曾經說過,原本的目的只想做一個漢徵西將軍。到後來,大勢所趨,明知道將要改朝換代,他還是願意做周文王。畢竟,雖然漢朝大機率要亡了,但如果由他手來終結漢朝,一則自己的情感難以接受,二則稱帝后,他前面為漢室所做的一切就都成為了笑話和虛偽。曹操還是很在乎自己身後名聲的。現在不還有一幫粉絲鼓吹,曹操拯救了漢室麼,曹操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在客觀方面,曹操也並沒有獲得太良好的稱帝時機。其實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是在一步一步地增加自己地位的:

    212年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213年封魏公,加九錫,三個女兒為貴人。

    214年確認魏公曹操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215年女兒為皇后

    216年封魏王

    217年魏王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但是就在曹操一步一步提高封爵地位的同時,他的畢生大敵劉備也在不斷髮展,不但佔領部分荊州,更奪取益州之地。到217年開始,劉備更是大舉進攻漢中。曹操經過兩三年的爭奪,最終在219年失去漢中,夏侯淵被殺,到秋天更遭到關羽水淹七軍,于禁被俘,一度可以說情形岌岌可危。這種形勢下,曹操當然不可能顧得上稱帝。要是稱帝,就等於更是把自己放在火爐子上了。

    真正曹操的危機解除,是在219年冬天,呂蒙白衣渡江,擒殺關羽,奪取荊州,吳蜀兩家翻臉,曹魏中原的威脅完全解除,而且劉備孫權翻臉,局勢轉眼變成大好。遺憾的是,就在關羽死後一個月,曹操也死了,根本來不及稱帝。

    至於曹丕為何稱帝,從主觀來說,他對漢室的感情沒有曹操這麼深。他爹掃蕩群雄,可以自命為匡扶漢室之人,而曹丕沒那麼多功績,只有透過稱帝來刷存在感。再則曹丕繼位後,吳蜀已經翻臉,整體局勢好了不少,也就更有膽量稱帝了。

  • 2 # 古今之言

    劉漢帝國自高祖以下,歷經西漢、東漢,國祚綿延四百餘年,天人合一、皇權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劉漢正統地位深入人心,漢朝皇家氣運雖衰而未竭。

    至189年,靈帝駕崩,年幼的太子劉辯繼位,何太后監國,皇權處於虛弱時期。董卓進京後,廢劉辯而立獻帝劉協,第一次挑戰了皇權的威嚴,使堅不可摧的皇權不可冒犯思想出現了一絲裂縫,劉漢天子賴以統治天下的信仰基礎被動搖了。但此時,天下人心所向的正統天子仍然是劉姓天子,天下沒有任何一人的威望足以匹敵劉姓天子。董卓此時雖然專橫跋扈,權傾朝野,且將皇帝掌握在手中,可以說對於皇帝他可殺可剮,可他仍然不敢廢帝自立。因為他威望還沒有到可以讓天下人敬服的地步。如果不借用皇帝的名義,他的命令出了洛陽就是廢紙一張。

    公元190年天下十八路諸侯以董卓亂政,禍亂朝廷的名義,齊聚虎牢關下,三英戰呂布的盛舉讓董卓認識到呂布畢竟不是天下無敵,逼得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遷都長安。洛陽是東漢二百年帝國的國都所在,可以說凝聚了天下氣運,是中央權威和皇權的重要象徵,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的舉措對皇權的影響堪稱是毀滅性的打擊。自此之後,在實力強大的地方軍閥眼裡,皇權對他們幾乎已經沒有了威懾力。

    這時,天下亂局初起,各地軍閥或佔一城,或據一州,力量分散。曾為十八路諸侯盟主的袁紹也只有冀州之地,曹操還在兗州招兵買馬,孫權之父孫堅還只是個將軍,劉備還只是平原縣的小小縣令。諸侯都認為自己有機會趁勢而起,瓜分天下。諸侯都打著興復漢室,討伐不臣的旗號,表明自己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默默積攢實力,靜觀天下變動。這個時候誰率先自立為帝,誰就暴露了自己想要一統天下的野心,就成了所有割據勢力的敵人。

    袁術是袁家嫡子,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舊遍佈天下,袁術作為袁家嫡子,名望天下皆知,袁術割據初期也因為四世三公的家世引來很多人才投靠。袁術自恃身份,一向瞧不起別的軍閥,認為他們出身不夠高貴,就連袁紹也因為是庶子身份被他瞧不起。袁術認為自己出身高貴,家世顯赫,麾下文臣武將,人才擠擠,理應由自己收拾山河,一統天下。從實力上看,袁術坐擁淮南富庶之地,未經戰亂,土地肥沃,人口百萬,確實有爭霸天下的本錢。再加上後來得到了漢朝傳國玉璽,更加覺得自己是氣運凝聚,天命所歸,因此在197年悍然稱帝。

    197年袁術稱帝時,淮南群狼環伺,東北方向與徐州的呂布和小沛的劉備相鄰,東邊是江東小霸王孫策,東南是劉虞,西南是荊州劉表,西北是曹操,沒有一個好欺負的。而且劉備、劉虞、劉表是漢室宗親,大義上必須討伐袁術,不可能成為他的盟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居正統,第一個要出來討伐他,以維護天子權威;孫策是從袁術陣營叛逃出去,彼此已經沒有信任度;呂布人稱三姓家奴,先殺丁原再殺董卓,又搶了收留他的劉備地盤,是天字第一號的噬主反臣;因此袁術一稱帝,立即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任何諸侯都可以用大義名分在他身上咬一口,最後被曹操一舉而滅,沒有任何人敢援助他。

    人心即是氣運,人心失則氣運竭,人心聚則氣運昌。

    曹操正是認識到了漢室天下雖亂而人心未失,皇家氣運雖衰而未竭的局面,因此實行“奉天子而討不臣”的戰略方針,佔據大義名分,獲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是有原因的。

    主要跟他的戰略部署有關。曹操是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發跡的。 他利用漢獻帝的旗號以號召天下,利用了士大夫階層對於漢廷的傳統感情,廣泛招納天下賢士雄傑,以擴充自己的政治勢力。

    同時,還利用天子的名義收河南,撫關中,敗袁術,滅呂布,誅袁紹,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正是利用了漢獻帝這座階梯梯,才登上了最高的政治舞臺。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靠這個發跡,雄霸中原後,他當然也不敢亂來,更不敢輕易稱帝,一來怕毀了他一世英名,落得篡位之罪名。二來赤壁戰敗後,曹操勢力一落千丈,劉備、孫權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天下形勢錯綜複雜。曹操在這個情況下稱帝無亦于飛蛾撲火,自取其辱。遭遇天下更多人反抗他,成眾矢之的。

    還有,曹操是聰明人,他自己已稱不稱帝都是實際上的"皇帝",漢獻帝只是一個擺設罷了。但忠於他的人也有不少,他不想因稱帝而捅馬蜂窩。他知道自己稱帝時機不好,於是變通和釋然了,他要把帝位留給自己的兒子,惡人由他兒子來當。

    總之,曹操迎奉天子與他堅持不稱帝的做法充分說明了他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

  • 4 # 中襄號

    一旦稱帝,唯恐天下大亂,四分五裂!!

    若是英雄,不在乎個人名譽但以國事為主。絕不會以私家榮譽來換取三分之一。

    這不算三國最大疑問,若是我,我也會等待統一南方了再談此事。

    至少,漢遺老和觀虎鬥的軍閥比比皆是,這是以一挑戰一百的匹夫之勇。

    丞相好在深明大義,敢於統戰思想,力爭完美!

    曹丕稱帝后,封曹操為帝。史書記載為武帝!

    從史書來看,史學家們能夠承認曹操武帝的名號,可見都是認可的。雄才大略卻天妒自己,但是也不虧,在幾十年後,家臣終於完成丞相遺願實現南北統一!

  • 5 # 公子好壯

    其實易中天評三國的時候就對曹操的性格進行過分析,曹操的本性並不是想成為皇帝,只是想成為一個能臣,但是生逢亂世成不了能臣,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手段來治理天下,包括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骨子裡是有忠君的特性的,他是不願在歷史評價中成為一個篡位者的形象的。所以即使他一統天下他依然不會稱帝,即便輔佐一個傀儡皇帝都不會自己稱帝,但他的兒子就沒有這種性格,可能和從小的政治環境有關,曹丕不存在忠君的思想,他畏懼的只有他的父親曹操,曹操一旦不在了,沒有人能阻止他稱帝的行為

  • 6 # 獨家土雞製作技術

    曹操不稱帝,有很多原因。第一,當時諸侯太多,群雄割據,漢室雖然衰敗,但畢竟各路諸侯都是漢室認命鎮守一方的大將,再有就是宗親,所以曹操稱帝,只會跟袁術一樣,死無葬身之地。第二,曹操集團內部,忠於漢室的人還是挺多,比如董承那些被曹操殺害的,還有就是荀彧荀攸那些幫曹操做事,卻認為漢帝為正統的,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荀彧荀攸兩叔侄,在曹操的心目中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他們兩個的決定,多少會牽制曹操稱帝。第三點,這也是個人的意見,曹操戎馬一生,南征北戰,可以說是刀口上過日子,張繡,馬超,周瑜都殺得曹操命懸一線,所以曹操肯定也想享受一下生活,享受一下萬人之上,最高權利的腐敗奢靡,稱帝沒好處,還不如做個太上皇。

  • 7 # 尋道底呢

    不給千秋萬代留下迷題,還是曹操嗎?他是魏王朝的奠基者,是建安文化的開創者(三曹之一)他是統一中國,收拾山河的偉人!!!不稱帝,並非不能治國理政,開創萬世功業。他是漢臣,所以終身沒有稱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滷蝦怎麼清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