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確存在,主要有以下表現
1、找不到適合的內容和培訓主題;
2、找不到適合企業情況的培訓老師;
3、講的很好,但是沒用;
我從事企業培訓15年,為企業授課即做培訓師和諮詢師6年,經營製造企業3年,作為企業培訓機構負責人、製造企業負責人、企業培訓師,幾種角色都經歷過,有一些體會可以和大家談一談(注:現在主要經營實業,偶爾上課,培訓機構交給了團隊去打理),僅代表個人觀點。
一、培訓師過渡包裝和培訓機構過渡營銷的問題。作為業內人,有時候都看不下去,培訓師的個人簡歷和實際經歷區別超大!老師動不動什麼創始人,CEO,集團董事局主席,30歲不到就曾任上市公司副Quattroporte,看上去乳臭未乾就敢稱自己是23家公司的創始人,給人感覺這些老師能耐超級大,實際一上課都是故弄玄虛的東西,這是老師的過渡包裝問題(當然不是說所有的都這樣)。其次是課程過渡營銷,動不動宣稱一堂課程可以讓企業業績增長300%之類的過渡營銷及虛假宣傳!其實這些做法是存在欺騙性質的。
例:我知道一位培訓師:工作經歷非常的單一,就是某酒業銷售企業的銷售經理,但開始授課以後就不得了了,居然成為了銀行領域培訓的資深專家,我說到這裡,培訓業內的人應該都有類似疑惑吧?目前為銀行授課的大部分專家都沒在銀行呆過一天,無論你怎麼辯解,我覺得這都是存在問題的。其次一些熱點課題人家分分鐘在網上收集一點案例和材料,就敢上去講了。總結一句話:不是老師有文化,是學員有涵養!這類問題自然造成企業實施培訓難上加難,沒有專業辨別能力,就很容易滿懷希望最後感覺上當!
順帶吐槽一句:這也是培訓機構現在不怎麼受到企業尊重的原因。
二、課程需求和課程設計契合度的問題。企業的培訓負責人們:千萬不要以為你們認真的把需求給了老師,老師就會按照你的需求去講課。具備按照企業需求調整課程的老師最多隻有20%,其他的老師無非就是你說需求的時候我認真聽,然後回去照著老三樣授課。企業的特點和所做的產品與老師經歷研究是否吻合?隔行如隔山真的是句大實話!
建議:千萬不要聽機構忽悠說管理是想通的,化工、機械製造、服裝、精加工、注塑加工、組裝生產等不同型別不同行業的企業,管理執行的邏輯和重點是有區別的。所以找老師應該盡力找一些有相近行業工作經驗的為上。其次:多到同行和同型別企業找一些職業經理人來講講,即便宜又實用,不一定要找培訓機構的老師。講職業素質、溝通、心態等課程是可以隨便找老師的,講的精彩就行。這些課程本來就是強化一下觀念的課程。但即使是觀念心態的課程,也要竭盡全力的去考慮落地的問題。我覺得雞湯也分可用的和沒用的。
案例:某次去給企業授課,主題是《責任至上》,PS:實際我是不願意講這個主題的,但合同簽了,我還是去了。首先這是一個純洗腦純觀念的課程,但怎麼結合落地呢?我到企業後,聽到一種議論:他們認為老闆安排給他們上這個課,是老闆認為他們沒有責任心。但學員認為他們是有責任心的。我一想:麻煩了,接下去無論你怎麼灌輸責任心的重要性,都沒用了,他們聽不進去了的。於是我現場做了一張幻燈片,調整所有授課內容,以下我開篇第一張幻燈片:
我現場問學員:題綱1和2你們認可嗎?學員基本回答不認可!345你們能接受嗎?基本回答能!我說:我也不認可,我肯定你們是有責任心的,但我在生產現場也看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況和現象,這些現象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誤以為你們沒有責任心。我們今天的課程只探討一個主題:生產現場做到什麼樣子,才叫有責任心。可不可以?大家臉色起碼緩和下來了。然後我講了一天的務實的東西,列舉了日清、裝置保養、物料擺放、現場清掃清潔整頓、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彙報、主動改善等30多個方向的內容,大家聽的很認真。課後我要求行政經理根據授課列舉了一個清單,現場取了個名字叫:車間責任至上行動對照清單。是這一個課程,給了我巨大的啟示,從此以後我上任何課程,都是要求制定行動清單的,另外主要條件允許我肯定要去檢查對照的!其實如果我不對現場進行研究,不對學員進行研究,不能現場調整課程,這個課程肯定是失敗的。延伸出下一話題
三、培訓沒有用?還是沒有去用?培訓沒有用,是一個培訓問題?還是一個管理問題?
有時我們安排的老師是務實的,內容確實是對企業有用的,為什麼還是出現最後沒有效果的問題呢?我總結主要原因是:沒有去用,沒有去管理這個事,培訓老師、機構、受訓企業沒有制定去管理這個事的方案!過去我們講完課,說一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拜拜了。然後還會批判式的說:我課程是好的,他們自己不去用我也沒辦法!我很長時間內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上面這個次培訓經歷後,我徹底覺悟了:要對培訓後的落地進行管理,要狠抓這個落實的問題,要把培訓有用這個事行程策略和計劃。具體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
1、不是什麼課程隨便什麼老師都塞去講,這肯定不行!必須匹配有相關實力和經驗的老師!
2、課程之前要實地研究企業的問題,例如把企業不好的地方拍照,企業的問題要列舉到幻燈片上!如果是生產管理課程,要把企業不好的照片全部放出來給大家看!我聽到學員說的最多就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3、例如三天的課程,起碼100張以上的照片,是必須對照整改完成的!課程結業的時候要再次去拍照,看看是否整改,這時候要有容忍的眼光,有80個點改掉,我們很開心,70個點改掉,我們還是很開心,因為這才剛剛開始。
4、授課完後,必須要做一件事情,讓大家結合授課內容列舉出他所在部門或車間要做出整改的地方,這裡一定要列表,然後列表給老闆或者高層簽字!所以培訓老師的授課內容必須是和企業有結合的,否則你講一天故事和理論人家想結合也結合不了啊。
5、然後對照列表給予一個月或兩個月的整改時間,
6、平時由企業委派負責人對照檢查,最後由老師出面檢查對照,整改是否到位,評分多少;不對過程進行實質的管理,就別指望有好的效果。
7、結業,發獎品,點評大家的整改落地情況。鼓勵為主,難得啟動改革,千萬別打擊大家積極性。
8、這麼做:也許不會絕對全面整改完成,但即使是50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另外:有所作為比有期望更加重要,再高的期望不如有點行動!這個方法也許不是最科學的,但是一定會有價值。
最後說一句:文無第一。所有專家都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會認為自己的方法和自己所掌握的東西是最有效的。時代變化太快了,培訓師要適應和幫助今天的企業,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是最最重要的,我已經看到有些企業的實際做法,超出了很多專家的知識體系的情況了!智慧化、自動化、MES、ERP、物聯網、網際網路工廠背景下,企業的管理邏輯實際是在發生演變的。
這個問題的確存在,主要有以下表現
1、找不到適合的內容和培訓主題;
2、找不到適合企業情況的培訓老師;
3、講的很好,但是沒用;
我從事企業培訓15年,為企業授課即做培訓師和諮詢師6年,經營製造企業3年,作為企業培訓機構負責人、製造企業負責人、企業培訓師,幾種角色都經歷過,有一些體會可以和大家談一談(注:現在主要經營實業,偶爾上課,培訓機構交給了團隊去打理),僅代表個人觀點。
一、培訓師過渡包裝和培訓機構過渡營銷的問題。作為業內人,有時候都看不下去,培訓師的個人簡歷和實際經歷區別超大!老師動不動什麼創始人,CEO,集團董事局主席,30歲不到就曾任上市公司副Quattroporte,看上去乳臭未乾就敢稱自己是23家公司的創始人,給人感覺這些老師能耐超級大,實際一上課都是故弄玄虛的東西,這是老師的過渡包裝問題(當然不是說所有的都這樣)。其次是課程過渡營銷,動不動宣稱一堂課程可以讓企業業績增長300%之類的過渡營銷及虛假宣傳!其實這些做法是存在欺騙性質的。
例:我知道一位培訓師:工作經歷非常的單一,就是某酒業銷售企業的銷售經理,但開始授課以後就不得了了,居然成為了銀行領域培訓的資深專家,我說到這裡,培訓業內的人應該都有類似疑惑吧?目前為銀行授課的大部分專家都沒在銀行呆過一天,無論你怎麼辯解,我覺得這都是存在問題的。其次一些熱點課題人家分分鐘在網上收集一點案例和材料,就敢上去講了。總結一句話:不是老師有文化,是學員有涵養!這類問題自然造成企業實施培訓難上加難,沒有專業辨別能力,就很容易滿懷希望最後感覺上當!
順帶吐槽一句:這也是培訓機構現在不怎麼受到企業尊重的原因。
二、課程需求和課程設計契合度的問題。企業的培訓負責人們:千萬不要以為你們認真的把需求給了老師,老師就會按照你的需求去講課。具備按照企業需求調整課程的老師最多隻有20%,其他的老師無非就是你說需求的時候我認真聽,然後回去照著老三樣授課。企業的特點和所做的產品與老師經歷研究是否吻合?隔行如隔山真的是句大實話!
建議:千萬不要聽機構忽悠說管理是想通的,化工、機械製造、服裝、精加工、注塑加工、組裝生產等不同型別不同行業的企業,管理執行的邏輯和重點是有區別的。所以找老師應該盡力找一些有相近行業工作經驗的為上。其次:多到同行和同型別企業找一些職業經理人來講講,即便宜又實用,不一定要找培訓機構的老師。講職業素質、溝通、心態等課程是可以隨便找老師的,講的精彩就行。這些課程本來就是強化一下觀念的課程。但即使是觀念心態的課程,也要竭盡全力的去考慮落地的問題。我覺得雞湯也分可用的和沒用的。
案例:某次去給企業授課,主題是《責任至上》,PS:實際我是不願意講這個主題的,但合同簽了,我還是去了。首先這是一個純洗腦純觀念的課程,但怎麼結合落地呢?我到企業後,聽到一種議論:他們認為老闆安排給他們上這個課,是老闆認為他們沒有責任心。但學員認為他們是有責任心的。我一想:麻煩了,接下去無論你怎麼灌輸責任心的重要性,都沒用了,他們聽不進去了的。於是我現場做了一張幻燈片,調整所有授課內容,以下我開篇第一張幻燈片:
我現場問學員:題綱1和2你們認可嗎?學員基本回答不認可!345你們能接受嗎?基本回答能!我說:我也不認可,我肯定你們是有責任心的,但我在生產現場也看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況和現象,這些現象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誤以為你們沒有責任心。我們今天的課程只探討一個主題:生產現場做到什麼樣子,才叫有責任心。可不可以?大家臉色起碼緩和下來了。然後我講了一天的務實的東西,列舉了日清、裝置保養、物料擺放、現場清掃清潔整頓、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彙報、主動改善等30多個方向的內容,大家聽的很認真。課後我要求行政經理根據授課列舉了一個清單,現場取了個名字叫:車間責任至上行動對照清單。是這一個課程,給了我巨大的啟示,從此以後我上任何課程,都是要求制定行動清單的,另外主要條件允許我肯定要去檢查對照的!其實如果我不對現場進行研究,不對學員進行研究,不能現場調整課程,這個課程肯定是失敗的。延伸出下一話題
三、培訓沒有用?還是沒有去用?培訓沒有用,是一個培訓問題?還是一個管理問題?
有時我們安排的老師是務實的,內容確實是對企業有用的,為什麼還是出現最後沒有效果的問題呢?我總結主要原因是:沒有去用,沒有去管理這個事,培訓老師、機構、受訓企業沒有制定去管理這個事的方案!過去我們講完課,說一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拜拜了。然後還會批判式的說:我課程是好的,他們自己不去用我也沒辦法!我很長時間內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上面這個次培訓經歷後,我徹底覺悟了:要對培訓後的落地進行管理,要狠抓這個落實的問題,要把培訓有用這個事行程策略和計劃。具體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
1、不是什麼課程隨便什麼老師都塞去講,這肯定不行!必須匹配有相關實力和經驗的老師!
2、課程之前要實地研究企業的問題,例如把企業不好的地方拍照,企業的問題要列舉到幻燈片上!如果是生產管理課程,要把企業不好的照片全部放出來給大家看!我聽到學員說的最多就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3、例如三天的課程,起碼100張以上的照片,是必須對照整改完成的!課程結業的時候要再次去拍照,看看是否整改,這時候要有容忍的眼光,有80個點改掉,我們很開心,70個點改掉,我們還是很開心,因為這才剛剛開始。
4、授課完後,必須要做一件事情,讓大家結合授課內容列舉出他所在部門或車間要做出整改的地方,這裡一定要列表,然後列表給老闆或者高層簽字!所以培訓老師的授課內容必須是和企業有結合的,否則你講一天故事和理論人家想結合也結合不了啊。
5、然後對照列表給予一個月或兩個月的整改時間,
6、平時由企業委派負責人對照檢查,最後由老師出面檢查對照,整改是否到位,評分多少;不對過程進行實質的管理,就別指望有好的效果。
7、結業,發獎品,點評大家的整改落地情況。鼓勵為主,難得啟動改革,千萬別打擊大家積極性。
8、這麼做:也許不會絕對全面整改完成,但即使是50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另外:有所作為比有期望更加重要,再高的期望不如有點行動!這個方法也許不是最科學的,但是一定會有價值。
最後說一句:文無第一。所有專家都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會認為自己的方法和自己所掌握的東西是最有效的。時代變化太快了,培訓師要適應和幫助今天的企業,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是最最重要的,我已經看到有些企業的實際做法,超出了很多專家的知識體系的情況了!智慧化、自動化、MES、ERP、物聯網、網際網路工廠背景下,企業的管理邏輯實際是在發生演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