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擁抱未來呀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原因有三:

    第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馬克思明確指出: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髮展的。”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已經為不斷髮展的社會實踐所證實。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勞動物件和勞動者。其中的生產資料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勞動者也同樣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改變了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物件和管理水平。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產勞動能力。在生產力系統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和主導性的要素。

    第二,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過去,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現代社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更是如此。

    第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 19 世紀末發生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科學、技術、生產三者關係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生產、科學、技術三者的關係主要表現為,生產的發展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例如,蒸汽機技術革命主要是從工匠傳統發展而來,在生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摸索出技術發明,然後才總結出熱力學理論。以電力技術革命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來,這種生產帶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發生改變,現在是科學推動技術進步,再推動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走在社會生產的前面,開闢著生產發展的新領域,引導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如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透過科學實驗探索出電磁學理論,透過促進電力技術的革命,並最終引發電力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鄧小平在總結科學技術這一發展趨勢時深刻指出:“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闢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裡被創造出來。”“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了: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實在,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 2 # 戴維的平行世界

    第一,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首要的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決定了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不只是使經濟在量上即規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長,也使經濟發生質的飛躍,在經濟結構、勞動結構、產業結構、經營方式等方面發生了變革。

    第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技術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進人生產,使生產力成為一個複雜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體現為生產力,而且它作用於其他諸因素,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擴大了勞動物件的來源和種類,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科學化、現代化。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機結合,即管理是使潛在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科學技術與經濟廣泛結合,使得管理成為生產力的重要範疇。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說過,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並且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力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近30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只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義上的進步和改革,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並且正在繼續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闢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裡被創造出來。理論研究一旦獲得突破,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當代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於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特別是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正在迅速提高生產自動化的程度。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裡,可以生產出比過去多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科學技術同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關係是怎樣的呢?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我們常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裡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3 # 柒柒肆拾玖

    科學技術是潛在的生產力?不,在一百多年前馬列主義的奠基人之一的馬克斯就已經明確的指出並下了定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不僅如此,“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還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原理之一。隨著蘇聯這個世界上建立最早,馬列理論及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最豐富國家的轟然倒塌和分裂,世界上其它視蘇聯為旗幟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變自己的政治制度,向西方看齊。

    具體到中國,在這樣嚴峻的世界大背景下,鄧小平於1988年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構建不僅僅承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並且還將它置於首位。讓它具有了明顯的排它性,緊迫性。當時的中國大地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全心全意搞經濟建設,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和背書。如果沒有科學技術直接或者間接轉化的生產力,當時的中國拿什麼來搞開放改革,經濟建設?

    再到了江澤民執政時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這個論斷就是在這一時期的“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的。這個論斷的產生,更加強化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及重要地位。中國許多新技術的產生就是在這一時期萌芽的,三十年後的今天,各個行業各個方面的科學技術日趨成熟,早已經到了瓜熟蒂落的科技收穫期。不僅僅如此,在這些科學技術上還不斷的發展和延伸出新的發展方向和技術。

    中國用了短短三十年,從農業大國到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華麗轉身直接受益於科學技術的全力滲透與發力,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用了百年才走完的路。

    所以說,“科學技術是潛在的生產力”這句話是錯誤的。無論東西方,無論何種政治制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也必須是這個國家的國力命脈,必須放在首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拋釉磚真的不耐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