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舌頭科記
-
2 # 全天候科技
第一,記者與被訪資本大佬的關係可謂是互相博弈,被訪者怕不專業的記者亂寫,記者們怕不真誠的被訪者忽悠。漸漸地,有想法、有個性、有真知灼見的CEO們在大眾眼中儼然被塑造成一位善於外交辭令的公關演說家。而有心求真的記者們,想掏出一點真話,並不簡單。財經小晚的對話體採訪令圈內人連連稱讚,她對程維、王興、黃崢的採訪都可謂精彩,一種極為平等又直逼內心的交流挖出不少資本背後的局中局。
第二,財經小晚的對話體採訪以及她的過往作業展示出了遠超同儕的水準,老闆們願意向她交底,是因為她有專業能力在兜底。她採訪程維、王興、黃崢等大佬連珠炮式地發問,主動丟擲敏感話題,把受訪者逼到山窮水盡處,這種雙方的攻防較量,能讓讀者感受到大資訊量背後的壓榨。
-
3 # 春風踢碎鬼門關
我收到這個問題是中午時間,我對財經說實話不太感冒,不過收到了就好好看看,看了一下小晚的採訪經歷,這個女孩真的不錯,有顏值,還有才,不錯的女中智者。
這個女孩的思維早已跳出了一般女孩的界限,是智商和情商雙高的女孩。看她自己說的剛入行時的艱辛,正是由於小晚的智商才開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桶金。
-
4 # 獨角獸工場
小晚寫過很多精彩文章,尤其是關於程維、王興和張一鳴,以及拼多多黃崢的採訪相當精彩,邏輯緊密、步步跟進,讀了一遍又一遍,不得不讓人佩服。
對話體採訪的好處有很多,但想要出彩也很難。很明顯,小晚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將其發揮出了更好的效果。
在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行業的思考、對事件的解析、對人物的深度挖掘,所有這些都透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讓人身臨其境,還會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透過小晚的採訪,我們會發現,那些風口浪尖上的網際網路大咖們也是一個個“妙人”,或幽默或冷靜,或鋒芒畢露或沉穩內斂。
也許這也正是小晚文章的魅力所在:讓大家看到和其他稿件中不一樣的企業家,比如:
王興:無所畏懼《財經》:有人開玩笑說,半壁網際網路江山都是美團的敵人。王興:數量並不是問題。我們是一家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我們從來不是為了跟別人(成為敵人)。在對手這件事上,就像開車一樣,你得偶爾看一下後視鏡,但你不能盯著後視鏡開車。
程維:爾要戰,便戰《財經》:美團做網約車,你是什麼時候知道的?程維:我和王興認識很早,私人關係不錯。美團上線打車產品的那一天我和他還在一起吃飯,我當時並不知道他在做這個事情,他也隻字未提。吃完飯我看新聞才知道了這件事。
《財經》:知道的時候驚訝嗎?程維:中國有350個網約車平臺你知道嗎?多一個競爭者而已。
黃崢:另一個存在《財經》: 對於騰訊來說,可能這並不是一件大事。黃崢:因為我死了騰訊不會死,騰訊有千千萬萬個兒子。
最後,說一個八卦,小晚是36氪創始人劉成城的女朋友。
-
5 # 桃花仙人桃花島
這個問題應當從傳播和接納的角度來理解。
1.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對話體更利於傳播。一是生動直觀。對話體把人物活動的現實場景很直觀的展現了出來,人物的一舉手一頭足都清晰可人。二是傳播的更快。如同蒲公英的種子,已經風起,立馬隨風飄揚,落地生根。三是互動高效。對話體能夠很好地激發採訪人與被採訪人的激情。
2.從受眾的角度講,大家更願意接受。一是記者設定的話題都是觀眾關注的話題,記者是代替觀眾發問的,這本身就是共鳴。二是回答者基於企業形象與發展,進行作答,應答的過程中也在進行著廣告宣傳。三是雙方都在迎合觀眾,提高影響力和收視力,觀眾也更喜歡笑納。
3.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講,對話體作品對人物性格、語言風格、行為習慣、做事風格的塑造,更明朗,更容易引起關注和學習、模仿。避免庸俗論說,直接呈現精煉、精闢的核心要義,直接擊中人心靈深處的痛點。
凡事預則立。但關鍵還是立足於傳播與接納的基礎之上,以產生更多流量為根本。
回覆列表
所以不要單純以為小晚以“對話體”成名,她其他的作品也一樣值得推崇、尊敬。
但小晚確實將“對話體”發揮出了魅力和魔力。
讀所有小晚對話體的文章,都能夠感受到那種思維激辯的刺激,雙方你來我往,環環相扣,令你宛在現場。
新聞有很多種文體寫法,就好像描述同樣一個事件,有人寫詩,有人用詞,有人則透過散文、小說。
但新聞的核心要務是什麼?1)傳遞真實;2)傳遞新內容。
顯然,對話體是這兩大要務最直接的呈現方式。
對話體既是最小限度折損表達者原意的最佳手段,也免於篇幅、版面等原因被斷章取義。
當然,小晚出色的對話體採訪,背後還有最關鍵的原因:大量的提前準備和現場的專注。
從小晚最後呈現的對話體採訪中,不難發現採訪前所做的大量功課,可能包羅永珍,涉及被採訪者的方方面面,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有邏輯承接,整個採訪大綱中,有主線、矛盾、次要矛盾,還有細節,所以最後能夠呈現出一幅有張力的對話。
最後,採訪完成還不算結束,還有非常重要的整理、編輯工作,哪些內容去掉,哪些內容留下,哪些內容往前,哪些內容放最後,這都是日積月累才能掌握的內功。
而且後期編輯中最核心的課題是:既要保持被採訪者的原意,又要讓對話簡潔精煉,避免濫於口水。我相信小晚對話的現場,被採訪者一定沒有讀者所見的那麼富有思考力,是小晚後期幫助他們呈現出了這一面,展現出的都是一個個思考如炬的企業家。他們中的有些人可能結巴,可能口音很重,可能疑心重重,但最後人們透過小晚關注到的都是他們最核心的思考。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
我愛小晚的對話體採訪,她讓我們更多關注網際網路企業家更加真實而全面的思考,而不是某個大會上為PR而PR的發言,也不是口水仗本身。
怎麼說呢?一個十足謙遜的回答。並不是所有積累都會有她這樣的成就,但也能讓人鼓舞:這就是聰明人下笨功夫的典型。
分享兩則小晚自己分享的兩則採訪軼事:
1)有一次突發事件需要採訪,小晚打電話撥通之後對方表示現在在跑步。小晚的回覆是:你在哪裡跑步?我現在可以馬上過來找你。
(聽起來有點像浪漫電影的橋段,但總能展現出小晚的聰明和堅決。)
與小晚同在一個領域很痛苦,每一篇她的採訪和文章,都會讓人慚愧、嫉妒;但與小晚同在一個領域也很激動,她用作品在鞭策著你、激勵著你,即便不在同一家媒體,你也能時常更勤奮一些。
最後的最後,說到對話體,還可以推薦兩本常讀常新的對話體著作:
《風雲人物採訪錄》,義大利名記法拉奇;
《巴黎作家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