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空遠望史
-
2 # 惜緣小歷史
婚姻容不得政治玷汙
初,寶臣、正己皆為承嗣所易。寶臣弟寶正娶承嗣女,在魏州與承嗣子維擊鞠,寶正馬馳駭,觸殺維。承嗣怒,縶寶正以告。寶臣謝為教不謹,緘杖令承嗣以示責,承嗣遂鞭殺之,由是交惡。——《舊唐書》
公元700多年的一天,中原大地的蕭條景象,掩蓋不住魏州(今河北邯鄲)的喜慶熱鬧。城裡最闊綽大氣的宅院是張燈結綵鑼鼓喧天,有一對新人正在舉行婚禮。男方是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弟弟李寶正,女方的父親就是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而賓客的來頭也不小,他就是淄州節度使李正己。
都說政治婚姻是靠不住的,在這裡同樣適用。婚後的一箇中午,李寶正與田承嗣的兒子田維在蹴鞠(現代足球的古代版),結果不知咋滴李寶正的馬受驚發狂撞死了田維。這一下將各懷鬼胎的臉皮徹底揭開,結果李寶正被怒不可遏的田承嗣用鞭子抽死。
那麼為何說這場婚姻是政治作秀呢,這就要得說一說李寶臣了。他原本是范陽附近的奚族人,認范陽守將張巢高為乾爹,所以得名張忠志。緊接著又因會騎馬射箭,而被安祿山任命為射生官,後隨其入朝為李隆基賞識,留在宮中教侍衛武術。要說此人還是有點知恩圖報的秉性,在安祿山舉兵叛亂之後他就潛回了范陽。
此舉給作亂的安祿山莫大安慰,畢竟謀逆的他還是有點做賊心虛,如今有人投靠於他豈不是民心倒向了他,故而安祿山收李寶臣為義子賜姓氏安,並分給他8000鐵騎綁架了太原守將楊光翽。然而老百姓要的是安穩的生活,所以起先兵鋒正盛的安祿山很快就敗象突現,史思明也處於江河日下的邊緣。幾經衡量後李寶臣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將自己掌握的人口與土地歸還唐朝,他與田承嗣、李正己等叛將均獲免死鐵卷一張,最終他受封開府儀同三司、禮部尚書、桓州刺史等職。
與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義等連結姻婭,互為表裡,意在以土地傳付子孫,不稟朝旨,自補官吏,不輸王賦。——《舊唐書》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藩鎮割據是唐朝滅亡的根源。所以李寶臣與田承嗣、李正己結為兒女親家,目的就是將朝廷授予他們的土地、人口私有化,這也是我說上面的婚姻是政治作秀的原因,其兒子李惟嶽除了繼承父親的朝秦暮楚外,更是陷入了眾叛親離的田地!
心胸必須得寬如大海透過觀察很多事例,我發現即使最終覆滅的團體,裡面也不乏有識之士。例如袁紹賬下的田豐,末代吳王夫差的忠臣伍子胥等等。在李惟嶽的大帳內也有這樣的人物,他們分別是判官邵真與其舅舅谷從政。
最開始李惟嶽請求朝廷同意承襲父職遭拒的時候,田承嗣、李正己都各打算盤的支援他訴諸武力,身旁的手下胡震、王他奴也慫恿他扯旗謀反,只有人微言輕的邵真苦口婆心勸他放棄。
反叛行動以後,其舅舅擔心家族有危如累卵的後果後,也去書信一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他做個安分守己的人,但心地狹隘的李惟嶽害怕舅舅篡權,所以一意孤行最終導致自己身首異處!
由此可以得出,李惟嶽是個目光短淺、心胸狹窄、不重親情的失敗政客。要知道凡是成功的人,都善於聽從不同意見,家庭始終放是在心尖上的!
——EDN——
回覆列表
李惟嶽是承德節度使,他的父親李寶臣,原名叫做張忠志,是安祿山的義子。唐王朝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為求得暫時苟安,措置失當,“瓜分河北地, 付授叛將”,使安史降將搖身一變成了由中央任命的地方節度使。李寶臣就是其中一位,他歸順大唐,拜成德軍節度使,賜名為李寶臣。成德軍擁有河北七州之地,號稱富庶。擁兵十萬,不聽朝命,圖謀割據,以其子李惟嶽為成德鎮行軍司馬。
1、李寶臣死後,李惟嶽上表請求朝廷任命自己為承德節度使,朝廷不但沒有批准他的請求,還要求他立刻去京城護喪,令易州刺史張孝忠代替他。李惟嶽還讓魏博節度使田悅幫忙也上表章保薦,請求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朝廷仍舊不許,李惟嶽於是與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同謀反叛。
2、李惟嶽的舅舅谷從政,很有才學智略,知道了李惟嶽的謀劃後,擔心他會滿門覆滅。就勸阻他:"如今天下無事,遠方都來朝貢,皇帝又英明神武,必然可使天下太平。你一旦起兵,朝廷必然討伐。雖然你恩及三軍,但萬一作戰失利,誰能替你效死呢?且先朝相公(指李寶臣)與幽州的大帥不和,如果國家征討,必命幽州節度使朱滔為帥。且當初相公誅滅軍中將校,其子弟活下來的,口雖然不說,心中怎麼能不憤怒呢? 從前魏博的田承嗣協助安祿山、史思明謀亂天下,千徵百戰。沒幾年侵擾洺、相等州,為官軍所敗,貶黜到了永州,仰天垂泣。幸虧先相公佐佑保援,才獲得赦免,如果不是官軍停止征討,田承嗣豈能活下來!田悅作亂,又怎比田承嗣的名望?想要得到富貴,卻會破家覆族。且當下的將校,少有忠義之心,因利乘便,必相傾陷。為你籌劃可以長久的計策,莫若你自己速速入朝。國家念先相公的功勞,見大夫順從朝命,什麼請求不會答應你呢?如今與群逆作亂是自危之計,不是保全家族的道理啊。"李惟嶽素不聽舅舅勸阻與魏博田悅、淄青李正己同謀反叛了。
3、朝廷即命盧龍節度使朱滔出兵討伐,並派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河陽節度使李芃率兵來會合,另以永平軍節度使李勉為汴、滑、陳、懷、鄭、汝、陝、河陽三城、宋、亳、潁節度都統。大軍壓境,李惟嶽的大將易州刺史張孝忠以易州歸降朝廷,唐德宗於是任命他為成德軍節度使,配合朱滔聯兵討伐李惟嶽。朱滔、張孝忠在束鹿大破成德叛軍,李惟嶽燒營而逃。隨著朝廷的征討,成德軍大將、趙州刺史康日知以城歸降朝廷,李惟嶽命牙將衛常寧率步兵五千、兵馬使王武俊率騎兵八百前往趙州征討康日知。
4、王武俊和衛常寧倒戈攻打節度使府,建中三年(782年)閏正月,王武俊與衛常寧自趙州回軍直逼恆州,王武俊的兒子王士真為內應,開啟城門,王武俊傳令道:"李惟嶽叛逆朝廷,本人奉詔誅殺,眾將士速速歸順朝廷,膽敢違命者族誅!"王武俊計程車兵衝入節度使帥府,李惟嶽束手被擒。王武俊遂於轅門之外縊死李惟嶽,又誅殺了李惟嶽的岳父鄭華及長慶、王他奴等二十餘人,並把李惟嶽的人頭到京師。
綜上所述:唐自安史之亂以後, 地方上形成了藩鎮跋扈割據的局面, 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削弱。《新唐書·方鎮表》共列藩鎮42個,實際上遠不止此,藩鎮中勢力最大,為患最烈的, 是成德、魏博、盧龍三鎮,時稱“河朔三鎮”, 各擁強兵, 表面上尊奉朝廷, 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 賦稅不供中央, 節度使的職位也父死子繼, 或由部下擁立, 唐中央只能事後追認, 不能更改。在這樣的形勢下,藩鎮反叛時有發生。李惟嶽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安史平而方鎮之禍方始。”、“天下分裂而無紀”,他們在爭奪自己利益和朝廷公開反叛給社會帶來的是更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