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農的強強

    每個地域的飲食文化不同,對麥客的待遇也有不同。我記得在《舌尖上的中國》有一季節目中提到陝西漢中平原一帶喜歡給麥客做褲帶面。

    “想要做出一碗好的褲帶面,須得請老奶奶親自出馬,今年新收穫的麥子磨成麵粉,在加水混合用擀麵杖擀出又寬又厚實的麵條。然後將麵條放入煮開的水中,火候的把握全憑多年的手感。這樣煮出來的麵條十分順滑,不會粘在一起。在當地,不給麥客做褲帶面是受人看不起的,而麥客們大口吃麵,大口稱讚則是對老奶奶下廚的最好的報答。

  • 2 # 亳州萬達茶公館

    “麥客”就是幫忙收麥子的客人,不過是有報酬的。

    以前土地的種植收割幾乎全部靠人力,而農忙又有很強的節氣行,早了錯過了都會對收成有很大影響,家裡有多餘勞動力的就會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貼補家用,勞動力不足,土地多的家庭就要外僱忙人。在吃的方面是不能摳門的,要讓忙人吃好、喝好、休息好,不然來年就找不到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嘛?

    可以種植小麥的地方,最不缺的就是麵食,麥忙時,主家婦女都會想盡辦法安排好麥客的味,早晨一般是白麵饅頭、稀飯、炒菜,要有葷,還有烙各種餅的。午飯也是在地裡有撈麵條,饅頭,炒菜還要有葷,晚飯就比較豐盛了,各種炒菜,主食饅頭面條,還要有酒。麥客開心了活幹的好,主家就更開心了。

    麥忙結束了,還要專門做一頓更豐盛的,結工錢,商量來年的事情。最重要的還要讓麥客品嚐一下新麥。

    現在都是耕作機械化了,出現了新式“麥客”,他們是聯合收割機主,收買的時間很短,一般不需要在主家餐宿,他們吃的就簡單方便,因為要趕時間收割下一家或下個區域。一般都是啤酒、變蛋、滷菜、泡麵、飲料等速食性食品。

  • 3 # 鄉村關中
    第一,麥客並不在乎主人給他們吃什麼。

    主人把麥客叫到自家地裡收割小麥,他們以搶時間為主,因為割得多就能掙得多,麥客非常勤勞,天剛一亮就開始收割小麥,天氣越熱,他們割得越快,都是割麥的老把式,快速地揮舞著鐮刀,割倒的麥子聽話似的倒向懷裡,一摟一大抱。到飯時,有的主人就把飯送到地裡,有的直接請麥客回家去吃飯,也趁這個功夫歇歇腳。說實話,他們並不在乎主人提供什麼飯食,只要吃飽就行,對飯食的質量並不會說三道四,只是關心啥時把麥割完,把錢拿到手。

    第二,貧窮人家的飯食正合麥客口味。

    麥客正是因為家庭貧窮才外出幹這樣的辛苦的體力活,他們頂著烈日,彎腰弓背,汗水漫過臉頰,取下脖子上的毛巾擦把臉,又搭繼續俯身割麥,就這樣不歇不停地收割麥子,就是想著多割一點,多掙一點,因為他們貧窮,所以對吃飯要求一點都不高,貧窮人家的飯食與他們在家裡的吃的差不多,這樣相同的感覺就如同回家一樣,所以貧窮人家的飯食正合他們的口味。當然能吃好點,誰不願意呢?但在那個年代,即使富裕人家在龍口奪食時節,哪有時間精挑細做好的飯菜呢?就是主人家,也是草草吃幾口就匆匆下地了。麥子一黃,秀女下床就說明了一切。

    第三,現代“麥客”群體的形成。

    麥客像遷徙的候鳥,他們衣著簡陋,頭髮蓬亂,面板黝黑,一把鐮刀,一頂草帽,一條擦汗的毛巾,還蛇皮袋裡塞滿的被褥,這些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他們的腳步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哪裡麥子黃了,他們就朝哪裡去,金黃的麥子就是他們追隨的腳步。而現在隨著收割機的普及,麥客已經成為人們收割小麥時的記憶符號了,但老麥客消失了,新“麥客”卻出現了。

    第四,新麥客的生活方式。

    現在每到小麥收割機,各地的大型收割機都朝著小麥產區而去,我們在公路上看到,這些成群結隊的收割機,趕著時間,算計著歷程,從南到北一路沿線收割著產區小麥。這是現在的“新麥客”。他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很現代化了,車上帶包裝好的牛肉,熟食和飲料,兩個司機輪換上車,要麼到了飯時,一個司機就到附近的鄉鎮飯打包回來可口的涼拌菜,或者其他飯菜,這樣的生活方式早已顛覆了人們傳統意義上麥客的生活方式。

  • 4 # 竹鄉丹妹

    麥客就是幫你割小麥的客人,是有工錢報酬的,我們家四川不種小麥種稻谷,不管是種麥子、玉米、稻穀也好,有人來給你幫忙收割不管有沒有工錢報酬,飯是少不了的,我們那裡的人都是叫幫客。

    客人早上早早的過來,以麵條,饅頭包子下飯菜,要是不摳的主人還會以大米下飯菜為主,畢竟苦力活有炒油菜才有勁兒。

    客人幹活時主人家就要在11點之前,把稀飯饅頭下飯菜煮好,送到田地裡面去給他們吃,這個下飯菜千萬別弄鹹菜蘿蔔哦!不然別人會覺得主人很摳,自己也看不過去,下飯菜可以花生、涼拌菜、爆炒蠶豆等,主人會問忙人吃什麼下飯菜,這樣吃了才有力氣幹活,這時候我們老家叫過午飯。

    客人吃完乘涼半個小時再幹活到13.00就可以吃正飯了,正飯就比較豐盛了,以大米為主,主菜有冷盤雞鴨臘肉回鍋肉、菜湯,當然啤酒白酒飲料是少不了的,我們那裡不勸酒,叫一兩次不喝酒就算了,有飲料喝飲料,喝酒的喝酒,吃完然後休息1個多小時,差不多15.00出發幹活,一口氣幹完,晚上晚飯照樣中午主飯菜一樣豐盛酒水飲料,吃完後,這時後主人開始發煙、工錢然後再收工回家。

    算下來一天要吃四頓,主飯菜2頓,過早午飯2頓

  • 5 # 北大屠夫陸步軒

    關中的麥客多來源於甘肅、青海等春小麥產區的貧苦之家,一頂草帽、一把鐮刀、一條汗巾、一副褡褳、一床破被、幾件換洗衣服幾乎是其全部行頭,他們從潼關開始,頭頂烈日、揮汗如雨,風裡來雨裡去,一路向西趕麥期,按畝計價掙酬勞,歷時一個多月,最終止步於家鄉。

    產什麼、吃什麼是關中農村的待客之道,豐收季節更不能虧待下苦人。夏收龍口奪食、分秒必爭,故麥客的早餐、午餐一般送到田間地頭,晚餐回到僱主家吃,順便歇腳。

    早餐白麵蒸饃或起面鍋盔、米湯,配小菜、辣子水水,午餐清湯麵,由婦女、小孩送到田間。小菜是鹹菜、漿水菜或醋溜洋芋絲,蒸饃或鍋盔倘未吃完,麥客可將其曬乾防止發黴,收入褡褳,作為雨天無僱主時的乾糧;清湯麵須用花椒葉、大料煮水後晾涼,炒些許時蔬放入,將麵條煮熟、過水後撈入,調入鹽、醬油、醋、油潑辣子,攪勻,色香味俱全,連湯一起喝下,清涼、爽口、解暑。晚餐多為粘面、臊子面,也有稀飯、饃的,一句話,吃飽、歇好,恢復體力,明天繼續。

  • 6 # 筱然文化

    對於“麥客”這種文化現象,作為南方人確實研究不多。但依稀記得小時候每到水稻收割季節,也有來自湖南、貴州等地的人來幫忙收割稻穀,主人家也是管吃不管住,按畝算錢。記憶中他們真的很辛苦,又不怕苦不怕累。。。。。。從十幾歲考學出來,現在已離開農村二十年,每次回家看到曾經賴以生存的萬傾良田荒草叢生無人耕種,農村的青壯勞動力紛紛湧向城裡的各類工廠,村裡都是老少婦孺,心裡不免湧起一股辛酸,真不知是社會的進步還是人類的倒退。。。。

  • 7 # 朕言吾語78808771

    我記的不我們那是82年分產到戶,當時我也就是十來歲,分了七畝地全種上了小麥,家裡的勞動力就是爹和娘兩個人。麥收時前二天一場大雨加大風把麥子都颳倒了匍匐在地裡了,只能人工用鐮收割。父母忙不過來只好找了乾季節工的(就是麥客)來幫忙收割。有句俗話說叫、爭秋奪麥,(麥子匍匐在地不及時收割會發芽的),三秋不如一麥忙,三麥不如一秋長。這就說明麥子搶收的重要性。我娘張羅三個麥客加上父親的伙食,早晨、中午都是餅卷雞蛋加上鹹菜茶水都是在麥地裡吃,晚上炒菜加上小酒饅頭。一個人一天能手割一畝地的麥就算高手了,加上父親的搭手2天才割完。

  • 8 # 胸口碎大石222872669

    我們這不種麥子,但是插秧還得手工,一般農村婦女有幾人合夥包地種,就是你這一塊地種好多少錢,然後接活得就多給自己算一點,或者不算,大家都去插秧,去了就幹,一般是一天一百五到二百左右,主人一般不管飯,但是田埂上會放開水,麻花,啤酒,皮蛋之類得打尖食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體也分固態、液態、氣態、離子態等成分差別大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