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收集了非常多的素材,卻還是寫不好材料?轉變這個思維很重要!
先問各位筆桿子一個問題:能夠讓你泡澡的是不斷從水管裡流出來的水還是浴缸裡留存的水?
當然是浴缸裡存量的水。如果流出的水不能夠在浴缸裡留存,流入浴缸的水從浴缸的流出孔出去的話,怎麼也不夠你泡澡的。
這個邏輯很簡單,很容易理解。但是,這和筆桿子寫材料有什麼關係呢?
有,而且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觀察了許多的筆桿子,近乎狂熱的去搜集和儲存寫材料的素材,但是依然使用的是流量思維,未曾轉化為存量思維。
可能有筆桿子認為,我費盡心思的蒐集材料,而且都存起來了呀!
但是,你存在電腦裡,存在大硬盤裡,那不是存量,那還是想泡澡時水管裡的水,你只是搭建了一個粗大的水管,並非留存了大量的水供你泡澡。未能轉化吸收為自己所理解、能靈活使用的寫材料素材,都不能算作是存量素材。
那對筆桿子來說怎麼樣做才算是把水留存在了浴缸裡呢?
如何讓自己的存量素材水位線長起來呢?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套很實用的方法論,幫助你來理清如何有效吸收和消化蒐集到的素材。
第一步:繪製一遍材料的設計圖
寫材料猶如建設一座高樓大廈,是需要一張完整清晰的設計圖的,在開始施工之前,就應該明確地知道,整體的框架應該是怎麼樣的,其中的結構和理念有哪些?
反之,我們拿到一份材料,你看到的是材料就像已經建設好的大樓,只能看到其外表和呈現在眼前的事實,但是其背後的設計思路和隱藏在裡面的細節你是看不到的。這也就是你看了很多材料,卻還是無法達到很高寫材料水平的根源。
因此,我們學習他人的材料,很重要的一個學習方法便是學習人家材料的構思、框架和細節的處理手法,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將優秀材料的“設計圖”重新繪製一遍,你會發現很多自己原本看不到的作者寫材料方法和技巧。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建議你利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庖丁解牛般拆解一份素材,再重新構建出來這份材料的設計圖,從模糊的認知變換到清晰的全面熟悉。
第二步:搭建材料寫作方法框架
庖丁解牛般拆解的材料多了,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地方是使用了同一種方法,每種型別的材料都有其慣有的寫作手法。當你有了這樣的感觸時,你就已經有了融會貫通的感覺,但是這時候你還需要注意,人是很容易陷入自己給自己挖的思維陷阱的。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你一旦認識到自己已經瞭解了很多的構思方法,很多的慣用技巧,自己寫材料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就以為自己可以一直寫好材料了。
這是大錯特錯的,這就像我們裝修房子一樣,期初不知道如何裝修,便到處看別人家裡是如何裝修的,看得多了也就有了很多的裝修想法,廚房應該做哪些細節的處理,衛生間應該注意什麼。
很多人便是因為這個想法,把自己的家裝修成了很多個自己看過的裝修方案拼湊版。等完全裝修出來的時候,才發現一個一個的細節處理的很好了,但為什麼整體上還是不那麼滿意。
就是因為這個思維,以為自己學習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化為己用了,其實未必。因為我們看到的別人家的裝修方案、處理細節和我們拆解出來的寫作材料是一個樣,都是在一個有限的圈子裡思考,而沒有跳脫出來研究規律,研究系統方法。
因此,我們要將自己所涉的材料型別劃分清楚,將每一類材料的寫作框架和細節處理方案庫搭建出來,這就像裝修公司一樣,對於家裝會有專門的一類裝修方案,而對於辦公室會有專門的一類裝修方案。
歸納和分類總結,是提煉和昇華自己材料寫作的更高一級臺階,跨上這個臺階,你才會如魚得水般,在材料的海洋裡遨遊, 隨手牽來便能寫就優秀的材料。
有了這兩步宏觀層面的寫材料學習方法,我們再來看看其中的一些操作細節:
1、先分解框架再看細節
在自己繪製材料設計圖的時候,對每一份材料的構思先進行大模組的劃分,分解成小的模組,最後再將小的模組分解成段和句。有了大塊大塊的拆解,就像大樓先建立了框架和結構,再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空間,每個空間的處理細節就是我們面對的詞句如何使用了。
如果一上來就直接進入到細節的拆解,很可能會將自己陷入到被動狀態,要學和要記住的東西太多,花了大工夫記住了很多的細節,卻陷入到前面所說的“裝修陷阱”中去了。
2、思考遠比看了多少材料更重要
尤其在新手期的時候,你是很難理解前人高度概括的經典語句的。當下,認識越來越浮躁的,資訊的流轉速度越來越快,就越來越希望輸出的內容簡短精悍,但是我們的語言發展沒有資訊科技這般的發展速度,所以當我們想盡辦法用精簡的語句稱述內心的思考時,必然會丟失很多的理解,更何況詞語還具有多重意思,這就增加了很多的理解困難。
所以,我們要去研究他人的表達,要去理解他人如此稱述的原因究竟是做了什麼樣的思考?把每一個方法和技巧,用自己的話概括性的描述一遍,記錄到自己的學習筆記當中去。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在這裡,我還想加一句話,那就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悟到了多少,也就是你對其思考了多少,思考了多少也就是意味著你內化了多少。
3、定期梳理筆記做方法的輸出
其實功利性在我的思考之外,反而恰恰是自我的需要推動了這是事情的發展,因為我想要去整理自己過往的筆記,整理自己的方法,所以藉此平臺作為輸出,每日1~2篇,便是對我的一種約束,答應下來,就需要想盡辦法實現。
因此,我無論今天情緒怎麼樣,都需要去梳理一點內容,然後形成一篇文章。這也就成了推動我梳理和輸出的方法,人都是有惰性的,找個約束自己的方法,反而收穫更大。
自己筆記中總結出來的方法和經驗寫成文章之後,就是輸出給他人,會有行業的大牛、圈子裡的主流人士一起交流學習,這種交流和學習,就是不斷豐富自己知識面和方法體系的好機會,也是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方式。
分享,是一種以教代學,很好的讓自己學習內容內化的方法。
這就像老師一樣,如果你講的內容別人很難理解,講的邏輯含糊不清,那就說明你自己對其本質理解的還不夠透徹,需要回爐重新學習的。
最後的話
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筆桿子,積累整理的材料當然不止上面的這些,如果你是為某一專項工作的領導寫材料,那麼你還得掌握一些具體、專業的知識和素材。
寫材料之道,貴在積累,段時間內想要找到有用的素材是很難的,跳脫無米之炊的困境,那就搭建足夠儲備量的素材糧倉,才能支撐起來一個筆桿子寫材料時的得心應手。
為什麼收集了非常多的素材,卻還是寫不好材料?轉變這個思維很重要!
先問各位筆桿子一個問題:能夠讓你泡澡的是不斷從水管裡流出來的水還是浴缸裡留存的水?
當然是浴缸裡存量的水。如果流出的水不能夠在浴缸裡留存,流入浴缸的水從浴缸的流出孔出去的話,怎麼也不夠你泡澡的。
這個邏輯很簡單,很容易理解。但是,這和筆桿子寫材料有什麼關係呢?
有,而且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觀察了許多的筆桿子,近乎狂熱的去搜集和儲存寫材料的素材,但是依然使用的是流量思維,未曾轉化為存量思維。
可能有筆桿子認為,我費盡心思的蒐集材料,而且都存起來了呀!
但是,你存在電腦裡,存在大硬盤裡,那不是存量,那還是想泡澡時水管裡的水,你只是搭建了一個粗大的水管,並非留存了大量的水供你泡澡。未能轉化吸收為自己所理解、能靈活使用的寫材料素材,都不能算作是存量素材。
那對筆桿子來說怎麼樣做才算是把水留存在了浴缸裡呢?
如何讓自己的存量素材水位線長起來呢?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套很實用的方法論,幫助你來理清如何有效吸收和消化蒐集到的素材。
第一步:繪製一遍材料的設計圖
寫材料猶如建設一座高樓大廈,是需要一張完整清晰的設計圖的,在開始施工之前,就應該明確地知道,整體的框架應該是怎麼樣的,其中的結構和理念有哪些?
反之,我們拿到一份材料,你看到的是材料就像已經建設好的大樓,只能看到其外表和呈現在眼前的事實,但是其背後的設計思路和隱藏在裡面的細節你是看不到的。這也就是你看了很多材料,卻還是無法達到很高寫材料水平的根源。
因此,我們學習他人的材料,很重要的一個學習方法便是學習人家材料的構思、框架和細節的處理手法,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將優秀材料的“設計圖”重新繪製一遍,你會發現很多自己原本看不到的作者寫材料方法和技巧。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建議你利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庖丁解牛般拆解一份素材,再重新構建出來這份材料的設計圖,從模糊的認知變換到清晰的全面熟悉。
第二步:搭建材料寫作方法框架
庖丁解牛般拆解的材料多了,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地方是使用了同一種方法,每種型別的材料都有其慣有的寫作手法。當你有了這樣的感觸時,你就已經有了融會貫通的感覺,但是這時候你還需要注意,人是很容易陷入自己給自己挖的思維陷阱的。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你一旦認識到自己已經瞭解了很多的構思方法,很多的慣用技巧,自己寫材料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就以為自己可以一直寫好材料了。
這是大錯特錯的,這就像我們裝修房子一樣,期初不知道如何裝修,便到處看別人家裡是如何裝修的,看得多了也就有了很多的裝修想法,廚房應該做哪些細節的處理,衛生間應該注意什麼。
很多人便是因為這個想法,把自己的家裝修成了很多個自己看過的裝修方案拼湊版。等完全裝修出來的時候,才發現一個一個的細節處理的很好了,但為什麼整體上還是不那麼滿意。
就是因為這個思維,以為自己學習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化為己用了,其實未必。因為我們看到的別人家的裝修方案、處理細節和我們拆解出來的寫作材料是一個樣,都是在一個有限的圈子裡思考,而沒有跳脫出來研究規律,研究系統方法。
因此,我們要將自己所涉的材料型別劃分清楚,將每一類材料的寫作框架和細節處理方案庫搭建出來,這就像裝修公司一樣,對於家裝會有專門的一類裝修方案,而對於辦公室會有專門的一類裝修方案。
歸納和分類總結,是提煉和昇華自己材料寫作的更高一級臺階,跨上這個臺階,你才會如魚得水般,在材料的海洋裡遨遊, 隨手牽來便能寫就優秀的材料。
有了這兩步宏觀層面的寫材料學習方法,我們再來看看其中的一些操作細節:
1、先分解框架再看細節
在自己繪製材料設計圖的時候,對每一份材料的構思先進行大模組的劃分,分解成小的模組,最後再將小的模組分解成段和句。有了大塊大塊的拆解,就像大樓先建立了框架和結構,再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空間,每個空間的處理細節就是我們面對的詞句如何使用了。
如果一上來就直接進入到細節的拆解,很可能會將自己陷入到被動狀態,要學和要記住的東西太多,花了大工夫記住了很多的細節,卻陷入到前面所說的“裝修陷阱”中去了。
2、思考遠比看了多少材料更重要
尤其在新手期的時候,你是很難理解前人高度概括的經典語句的。當下,認識越來越浮躁的,資訊的流轉速度越來越快,就越來越希望輸出的內容簡短精悍,但是我們的語言發展沒有資訊科技這般的發展速度,所以當我們想盡辦法用精簡的語句稱述內心的思考時,必然會丟失很多的理解,更何況詞語還具有多重意思,這就增加了很多的理解困難。
所以,我們要去研究他人的表達,要去理解他人如此稱述的原因究竟是做了什麼樣的思考?把每一個方法和技巧,用自己的話概括性的描述一遍,記錄到自己的學習筆記當中去。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在這裡,我還想加一句話,那就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悟到了多少,也就是你對其思考了多少,思考了多少也就是意味著你內化了多少。
3、定期梳理筆記做方法的輸出
其實功利性在我的思考之外,反而恰恰是自我的需要推動了這是事情的發展,因為我想要去整理自己過往的筆記,整理自己的方法,所以藉此平臺作為輸出,每日1~2篇,便是對我的一種約束,答應下來,就需要想盡辦法實現。
因此,我無論今天情緒怎麼樣,都需要去梳理一點內容,然後形成一篇文章。這也就成了推動我梳理和輸出的方法,人都是有惰性的,找個約束自己的方法,反而收穫更大。
自己筆記中總結出來的方法和經驗寫成文章之後,就是輸出給他人,會有行業的大牛、圈子裡的主流人士一起交流學習,這種交流和學習,就是不斷豐富自己知識面和方法體系的好機會,也是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方式。
分享,是一種以教代學,很好的讓自己學習內容內化的方法。
這就像老師一樣,如果你講的內容別人很難理解,講的邏輯含糊不清,那就說明你自己對其本質理解的還不夠透徹,需要回爐重新學習的。
最後的話
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筆桿子,積累整理的材料當然不止上面的這些,如果你是為某一專項工作的領導寫材料,那麼你還得掌握一些具體、專業的知識和素材。
寫材料之道,貴在積累,段時間內想要找到有用的素材是很難的,跳脫無米之炊的困境,那就搭建足夠儲備量的素材糧倉,才能支撐起來一個筆桿子寫材料時的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