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的小小少年
-
2 # 逐夢白
個人資訊洩露應該與自己關係最大,其次是使用過你資訊的相關方。
個人資訊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一些或許隱蔽的資訊,只要自己不提供,相關方是不可能獲得的吧。現在很多人都在吵著資訊被某些平臺販賣了,那還不是自己沒保護好,當我們在辦理一些相關的業務時,一定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的資訊,對於不可靠的平臺一律不去涉及過於隱私性的資訊,還有,不要貪小便宜,很多平臺都還用小便宜來獲取使用者資料,而人又有一種貪便宜的心理,所以很多人的資訊就因此被被人獲得了。自我資訊保護意識不強,拿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講,現在的很多區塊鏈都要獲得使用者的很絕密性資訊,而很多人也被區塊鏈的火熱衝昏了頭腦,就給了平臺,他們給你的只不過是一些無法兌現的東西,也可能是永遠無法兌現的東西,而你卻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資訊給相關方了,他們要那麼絕密的資訊幹什麼?那資訊都可以與銀行系統相比較了,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注重保護自我資訊。
相關業務方的洩露,有些平臺是本身就售賣使用者資訊,有些則是實力不強,被別人盜取了自己獲得的使用者資訊。這些相關方沒有做好保護使用者資訊的安全,而他們的損失卻很小,處罰力度也很輕,這樣,他們根本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大規模的投入去保護使用者的資訊保安了。
使用者個人資訊洩露與自己的資訊保安意識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同時相關業務方缺乏強有力的監管與處罰措施也是我們資訊被洩露的原因。
-
3 # 極度駭客
一、給孩子買了份保險之後。時常有推險公司或者個人來電,介紹各種保險的各種好啊,好像你要是給孩子買了的話,孩子這輩子就衣食無憂、災禍全免!
二、給孩子報了個興趣班之後。時常有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輔導班來電,說的那個好啊,只要上了他們的班,保證孩子以後才子一枚、藝術界新星!
三、給愛車上了保險之後。時常有人來電,說他們的車險便宜、方便,理賠快捷,服務周到。還有的說驗車不方便的話可以交給他們,分分鐘搞定,收費還合理等等。最讓我想不通的是,我還遇上了一次電話敲詐,把我的車號、家庭住址說的那叫一個詳細啊,我車在哪裡修過都門清!
四、買了份紀念品之後。為了給孩子留點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就去買了幾分紀念品,誰可想助推電話、簡訊時常傳送,不勝其煩!
五、辦理了個人消費貸之後。全國各地的貸款服務都對我開放了,我的信譽這個好、那個優,電話、QQ、簡訊輪番上陣,這個無需稽核,那個不需抵押,我說你們的貸款不用還了嗎?
電子產品的普及及其智慧化,網路資訊的共享和可篩選性,資訊時代的特點,個人資訊資料已不再是隱私,看起來到處都有可能是個人資訊的洩露點,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我無能為力!
-
4 # 張小帥說理財
致力於知識改變金融觀,資深私募基金客戶經理為您解答,回答滿意請點贊,關注
這是一個非常有廣度的問題,現在社會發展快,而我們身邊的電子資訊科技應用廣泛,例如智慧手機、電視、WIFI、平板電腦、智慧手邊甚至計算機等裝置,無時無刻的伴隨我們身邊。那麼,這些跟隨著我們的裝置會不會是個風險呢?我們仔細看看。
首先傳統的資訊洩露方式一般為直接掌握資訊的機構的個人行為,為了某種利益,將資訊收集並出賣,例如銀行員工、保險員工、通訊公司員工、證券公司員工、甚至基層的公務員或者外聘人員、快遞公司員工、汽車銷售機構員工等等,這些機構的員工最直接掌握客戶的聯絡方式,詳細的個人資訊等,配合在機構辦理過相應的業務,而又有計算機系統的配合和漏洞(例如可以直接批次列印或者匯出包含電話號、證件號的報表等),就會造成客戶資訊的批次洩露。所以這些就機構很多進行調整不能批次列印或者匯出了,而加強了員工的管理和客戶資訊管理及糾察工作,儘量避免出現問題,但是依然會有某些人,利用手抄等方式記錄資訊等。
時代在變化,新的洩露方式也隨著出現,那就是利用智慧裝置的窺探,其實就是很多APP都有收集客戶資訊的內建程式碼,會將你手機的通訊錄,簡訊記錄,甚至安裝了多少APP都記錄下來,上傳後臺,美其名曰是幫助完善客戶行為習慣,其實就是利用技術對客戶習慣進行探嗅,例如探知到你安裝了股票APP,那麼你可能就是炒股的人,安裝了貸款APP你可能比較缺錢,甚至如果記錄了你的GPS位置,知道你經常在醫院附近,甚至可以大致知道你可能有親屬生病,而如果上上述資訊彙總,配合大資料分析,人的行為模型甚至比你自己都瞭解你自己。
最後,看看題主遇到的麻煩,辦了信用卡就接到借貸電話,那麼分析有這樣的可能,你的信用卡是從哪裡辦的銀行網點還是手機APP?而借貸電話是銀行工作人員打給你還是純粹的營銷電話?一般現在銀行申請信用卡,電話什麼的不留存於網點,填單也好,網申也好,資訊不彙總,一筆一審,除非有人特意記錄(看前文),但是信用卡申請APP則不同,那些專門申請信用卡的APP,他們會記錄客戶申請意願,如果可以就會將資訊利用起來進一步使用,所以我自己也經常收到各種貸款邀請電話和簡訊,其實也是使用了某些app之後。再看營銷電話,一般銀行都會給優質客戶營銷消費貸,但是如果是那種非銀行工作人員打出的,多辦就是資訊被整理後轉售的。同收到簡訊營銷是一樣的。
回覆列表
我們的個人資訊到底是怎麼洩露的?其實很簡單,主要源自這幾個地方:
首先類似你這種辦卡之後接連遇到幾個借貸電話的情況,一般都是因為你申卡的渠道不正規。我猜測,你應該是從一些莫名的網站上申請的信用卡(你認為它是個很大的平臺、很安全、其實不然)你的個人資料容易讓第三方(網站)截獲、儲存在資料庫中。從而販賣給一些小額借貸公司。現在網申渠道很多,京東、支付寶、QQ、微信這些大平臺都有申請渠道,更安全、更放心。
其次個人資訊洩漏主要還有一些日常不在意的小細節。特別是電話號碼洩露。現在很多APP當你想使用它的時候,都會彈出對話方塊“允許”。可以說十個人九個不會認真看,到底是允許什麼的?像有些垃圾APP或者說小公司的APP,它的這個允許一旦你點選了,就會讀取你手機裡的一些資料(包括簡訊、定位、電話號碼等)
最後就是一些病毒木馬程式。不過現在這個不多,不像網際網路初期,各種木馬、鍵盤記錄、等病毒程式氾濫。現在一般不會遇到這些東西了。就像現在還有多少人裝防毒軟體、防火牆之類的程式。當然也不排除瀏覽一些**網站的時候也會遇到。
小計:其實個人資訊有些部分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身份證號以及影印件還有銀行卡號碼之類的。像是電話號碼這樣的資訊相對來說問題不大。最多就是有些垃圾電話。所以平時遇到關係預留或者允許讀取之類的還是要小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