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樹臨風YOU

    攻擊性行為在學前和學齡兒童中很常見。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帶有真正的敵意。很多情況下,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氣憤,於是就採取最簡單和直接的方式——攻擊。

      有研究證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嘗試、努力遭遇失敗或者受到別人侵犯的時候,最容易爆發攻擊性行為。比如,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干擾了他,搶走了他的玩具,孩子會採用口頭的或身體的攻擊性行為對付侵犯者。

      長期得不到關注也會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孩子被家長忽略後,會透過各種方式獲得大人的關注和自我的滿足。比如,有的孩子透過製造麻煩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感到自己無能,希望獲得權力時,也可能透過攻擊他人以表現自己的強大,滿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無法從別的方面得到表揚和重視時,透過打架而“出名”,讓家長重視,使同伴懼怕,就成了孩子獲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擊性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決不可助長。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吃虧,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還鼓勵孩子用武力去解決問題:“誰敢欺負你,你就打他!”“別人打你,你為什麼不還手?”事實證明,攻擊性強的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人格發展方面都會比別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難。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擊——不良心態滿足——再次挫折”的惡性迴圈當中,會導致嚴重的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

      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嚴重後果,這比把別人打傷或被人打傷要可怕得多。這是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問題。幫助孩子學會用恰當的方式獲得成功、滿足願望和發洩情緒才能真正讓孩子“不吃虧”。

      遇到孩子有攻擊性的傾向,家長該怎麼做呢?

      a.傾聽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麼。

      運用反映式傾聽的策略,發現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真正原因。把焦點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麼”上面,而不是僅僅探究“孩子為什麼這樣”。比如,孩子總是侵犯小弟弟,那麼父母得弄清楚孩子這樣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僅僅判斷孩子是出於嫉妒還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適當的滿足,解決他的“心病”。

      4歲的提姆把小朋友瑪麗請到家裡玩。開始提姆對小客人還挺友好,但不一會兒他就開始搶瑪麗手裡的玩具,還把瑪麗推倒,不讓她碰自己的木馬。媽媽對提姆說:“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對待小朋友。瑪麗也不喜歡你傷害她。”這樣批評了提姆幾次,仍不奏效。媽媽就採取了反映式傾聽的策略,當媽媽問提姆是否覺得對瑪麗的關注太多時,提姆回答說:“我以為你更喜歡瑪麗。”媽媽向提姆解釋,提姆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孩子,瑪麗是她的父母最愛的孩子。當提姆心裡的疑慮消除後,他滔滔不絕地說起他的好朋友瑪麗的事情來。後來的半天,兩個孩子再沒有打過架。

      b.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

      使用溫和的管束和懲罰措施,如,自然或邏輯後果、批評、暫時隔離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但家長同時要告訴孩子正確的替代方法,否則孩子就無從改正。“不搶,我怎麼能得到那個玩具呢?”因此,家長除了要堅決採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讓他體會到不良的後果,還需要教會孩子恰當的滿足自己的方式。

      5歲的龍龍因為媽媽不讓看電視,發脾氣把自己的玩具變形金剛摔壞了,媽媽說:“你不高興可以砸枕頭,不可以砸玩具。”而且告訴他:“我不會再給你買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壞了,就只能玩壞的。”

      7歲的傑克和11歲的保羅打架,爸爸把他們倆分別送進兩個衛生間暫時隔離。隔離過後,爸爸讓他們重複一遍在家裡玩的規則,並警告說:“如果再打架,就取消週末一起出去釣魚的計劃。”

      實際上,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時,也對家長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時常檢點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沒有成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別把這看作負擔,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因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們進入完善自我的新的歷程,當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快樂將成倍增長。

  • 2 # 的盧飛雪

    在養育兩個孩子近10年的酸甜苦辣裡,充分見識了孩子方方面面的表現,有善良、溫柔、友好、勇敢、熱情的正面,也有憤怒、粗暴、膽怯、攻擊的負面。

    針對孩子種種正、負面的表現,我都曾認真思考過它的來由,到底是什麼,促成或導致了孩子不同的表現呢?

    透過思考,我將自己的所得稱之為“鏡子理論”。

    首先,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老師是孩子的第二面鏡子;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是孩子的第三面鏡子。其次,孩子是善於模仿的動物。

    當我在家中對老人不敬,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比如第一天我對老人發脾氣,可能第二天孩子也會對我發脾氣,當時我感到困惑和不悅,可仔細想想,孩子衝我發脾氣的樣子和語氣,與我跟老人發脾氣的樣子和語氣何其相似!

    偶爾我摔門而出,不知何時孩子也會摔門而出,她立刻跟我學會了宣洩憤怒的不良方式。當我跟孩子開玩笑,用拳頭敲打她時,她會立刻反擊,毫不留情,只會令我更加疼痛。

    直到有一天,孩子的發脾氣、摔門和反擊徹底摔醒了我、也打醒了我。原來,每個孩子的內心裡,都潛藏著父母的大半個影子!

    後來,我忍住不發脾氣了,不摔門了,凡事以和為貴,以有溫度的方式來處理任何事,經過努力,最近一兩年,孩子也慢慢變得溫柔、理性了。

    畢竟,孩子是善於模仿的動物,說白了,從小到大,孩子本就是透過模仿別人而使自己逐漸成長的。

    孩子也是一面鏡子,你對她笑,她也對你笑;你對她溫柔,她報以溫柔;你對她粗暴,她無力反抗時會以哭泣反擊,當她具備獨立能力時,她就會慢慢遠離你,在她的心上砌一堵隔離你的高牆。冷漠的親子關係首先是從父母的冷漠、粗暴、憤怒開始的。

    所以,你問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妨從我的“鏡子理論”中反觀自身。

    我大膽猜測,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其家庭成員中至少有一個人會時常以暴力行為對待他。吃飯不規矩了,打一下;作業不認真了,打一下;做事不聽你話了,打一下……

    漸漸地,在孩子的心目中,為其種下了“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的種子,那麼,當他走進校園,步入社會,遇到問題後,首先想到的不是以溫柔和理性思考,而是首先粗暴地打一下……

    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在未進入社會之前都會有改變的可能,只要從現在起,父母溫柔地對待他,對待問題理性地解決它,共同坐下來平等地商討解決的辦法,在適當的時機抱抱他,融化掉他心中的冰雪,如此堅持一段時間之後,相信孩子一定會慢慢變得溫柔而理性的。

    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鐵腕強人薩達姆為何一輩子只出訪過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