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物語情歸

    謝謝邀請。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一個人物,《孔乙乙》發表於1919年4月,是魯迅的第2篇白話文小說,孔乙己是清末一個知識分孑,他有著極其悲慘的遭遇,讀了半生的書,參加了多次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麻木不仁,生活上窮困潦倒,四體不勤,在別人的嘲笑中度日,

    書中這樣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孑,雖然穿的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他即使面對如此慘境,還走到酒店喝酒,面對冷酷的現實,他借用酒精麻醉自己,自欺欺人,封建科舉制度摧毀了他的思想,他麻木不仁,有時為了營生,他不得不幹偷雞摸狗的事情,他不懂得自己窮困潦倒的原因。魯迅借用孔乙己的形象和思想性格的刻畫,批判和嘲諷無情的封建制度給一些文人帶來的傷害。也對這些文人的悲慘遭遇表示了同情。

    總之,孔己己是封建制度影響下的受害者,是封建制度的產物,他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他一方面孤芳自賞,一方面又侷促不安,面對"連半個秀才也撈不著"的情況下,立刻頹廢不知所措,他不明白造成悲慘境遇的根源所在,這是他性格中可悲的東西。雖然他是悲劇中的人物,但不值得人們批判,值得人們批判的是這萬惡的封建制度,給人們思想,特別是一些文人帶來的毒害。

  • 2 # 荊楚狂人915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悲劇人物,與儒林外史中的范進有類似的經歷,應該說他是那個封建制度下的時代產物。其個人受封建餘毒思想滲透頗深,很多讀者都會對其經歷延誤遭遇表示同情。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我們可以同情他的遭遇,但是更應該批判他的行為。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不能因為個人際遇不幸便放浪形骸,自爆自私棄。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如果大家都是這樣,這個社會如何進步,恐怕我們現在還生活在那黑暗時代!

  • 3 # 作家鬼譚

    孔乙己是不是一個應該被嘲諷,被批判的悲劇性人物,先要弄清這個人物產生的歷史背景,時代背景、生存環境,生活經歷。我們先要分析清楚孔乙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才可以斷定他是不是應該被嘲諷,被批判。

    我們知道,《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名篇,發表於1919年的《新青年》雜誌。後來被收入小說集《吶喊》,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有影響的一個短篇小說。小說寫作的時代,正當中國興起一場新文化啟蒙運動,反對封建的倫理道德和舊文學,提倡新思想、新文學,提倡貼近現實生活的白話文。小說描寫了孔乙己作為一箇舊文人,在當時的科舉制度和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窮困潦倒。在人們視線下而逐漸被人淡忘,被社會拋棄的故事。小說描述了當時的社會制度對文化人的不公和摧殘,同時也揭示了人性的善惡和人情冷暖。

    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是魯迅作品中的一個典型形象,也是中國舊知識分子的一個代表形象。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犧牲,是一個被舊教育體制所殘害所麻木而最終又被社會拋棄吞沒的下層知識分子。魯迅先生正是透過對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來對吃人的封建教育和害人無數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無情的揭露。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孔乙己身上有著舊文人迂腐而又可笑,清高而又百無一用,貧窮而又懶惰,還喜酒貪杯,虛榮而又好面子等等毛病,他永遠穿著長衫,哪怕又破又髒,以顯示他與普通短衣幫的不同,他是唯一站著喝酒卻又穿著長衫的人,雖然只能與那些短衣幫們同在櫃檯外喝酒,卻又在潛意識裡,覺得比他們高一等,不屑與他們為伍。孔乙己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舊文人,他既不為上層社會所接受,又不願意融入底層社會,與普通大眾一樣生活,他同時被兩個階層所不容,最後被社會拋棄,形成了個人悲劇。

    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值得我們同情的,同時也是必須批判的。

    但同時,在孔乙己身上,我們還看到了他的另外一面,比如善良,可愛,可敬。每個人物都是複雜的,具有多面性的。孔乙己身上除了舊文人的毛病,也有閃光點。雖然他窮,每次只能買很少的幾顆茴香豆用來下酒,但當孩子們圍著他索要茴香豆時,他還是會很爽快地給每個小孩子發一顆,顯示出了他的心底善良。當孩子們吃完了再給他要時,他便著慌了,急忙用手蓋藏起來,嘴裡一邊說著“多乎哉,不多也”,像個孩子一樣可愛。看到酒館的小夥計,便欲教他寫字,為他將來當掌櫃時候著想,雖然小夥計並不領情,他卻依然如故,想要教導著他,教授他。儘管他窮困潦倒,活得不像人樣,卻輕易不肯欠帳,“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這一段充分說明了孔乙己不管再窮困,依然保持著讀書人高貴的品行。說明他身上有著善良而又可敬的一面。

    綜上所述,我認為孔乙己是個受封建文化教育所毒害的舊文人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有毛病,也有閃光的亮點。所以,我們對他可以同情,可以批判,卻不能嘲諷。嘲諷一個人,是對他最大的傷害。

  • 4 # 自樂堂主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寫的一篇著名的小說。作者以極其簡練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個跌落在社會最底層,窮困潦倒的讀書人的典型形象。

    魯迅先生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情,描寫了孔乙己的善良、迂腐、窮困潦倒和失去尊嚴的被人嘲笑。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他實際上是,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是一個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後又被社會拋棄了的,下層落魄知識分子。

    作者批判嘲諷的,不是孔乙己這個落魄的讀書人。而是透過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孔乙己是一個沒有考中秀才的讀書人。由於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毒害。他在生活無著,即使靠偷竊度日,也還不肯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堅持要“穿長衫”。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為咸亨酒店裡被人嘲笑的物件。最後,在肉體遭受毒打和心靈被虐殺下,帶著無盡的屈辱,孤獨地死去。他至死也沒有覺悟,沒有明白,是誰造成了他的悲慘結局。

    魯迅先生,正是透過這樣的描寫,深刻的揭示了封建腐朽的舊社會,必須被推翻,新的革命必然會發生,而且是不可阻擋的!

  • 5 # c391572194638

    魯迅的一生都是在鞭撻那個黑暗吃人的社會,魯迅嘲諷阿Q是鞭撻社會人的愚昧和奴才本性,嘲諷孔己是鞭撻科舉制(獨木橋)造成的大批“秀才”(別無所長而)窮困潦倒。祥林嫂無情地揭露了富人們極度推祟的“封建禮教”對“二婚”嫂歧視與迫害。魯迅對任何人沒有嘲諷的意思,而是深深地鞭撻這個社會而對愚民們怒其不爭。離開了這個觀點,魯迅的文章你一個字都讀不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拳皇》神樂千鶴和神樂萬龜有什麼背景?他們在劇情中的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