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xcel皮先生

    首先非常感謝對這個問題的邀請。在消滅太平天國軍隊和其他地方軍隊,流寇的過程中,李鴻章和吳長慶的關係還算不錯的。因為他們的目標,反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平叛這些叛亂。吳長慶可以說是李鴻章下面一位很得力的干將,但是後來卻被李鴻章削弱了兵權,為什麼會這樣了,這害的從他們之間的矛盾開始,那麼他們之間的第一次矛盾是什麼時候呢?

    早在19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和俄國因為地方問題關係十分的緊張,清政府擔心出現意外,於是要求各個邊境加強防備,在這個時候,吳長慶就被調任為浙江提督。後來又要求帶部隊前往山東。吳長慶率領一支軍隊前往登州、黃洲,與兄弟部隊積極部署海防事宜,當時吳長慶要海防,必須要和北洋大臣的李鴻章溝通商量看怎麼處理。李鴻章知道這件事情後給的答覆卻是大船上的炮位過高,不適合地面部隊使用。說白了,就是不支援吳長慶在山東布放,這無疑給了吳長慶一個盆冷水,讓吳長慶很難堪,這樣李鴻章和吳長慶的矛盾開始慢慢出現了。

    再過了2年,鄰國北韓發生兵變,敵人圍攻日本使館和北韓皇宮,於是北韓向大清朝廷尋求幫助。同時清政府駐日本大使也發電報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樹聲說明情況,張樹聲連忙派吳長慶前往北韓協助平叛。吳長慶不負所托平定北韓兵變,同時他也在思考兵敗原因,他在北韓呆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明白,北韓之所以兵敗一來是北韓外戚專權,二來是日本虎視眈眈。於是吳長慶在北韓逗留的時候就協助北韓整頓軍務。而他的做法引起了李鴻章的極度不滿,李鴻章一心想要犧牲北韓的利益來維護大清邊境的安穩,怪吳長慶多管閒事。於是,兩人的矛盾擴大化。最後在清政府詢問李鴻章“吳長慶駐北韓是否得力”一事後,李鴻章對吳長慶評價不佳,吳長慶對此極度不滿,再三要求去北京面聖,兩人的矛盾直接公開了。

    李鴻章的實力當然要比吳長慶的實力要大很多,吳長慶根本不是李鴻章的對手,當吳長慶和李鴻章之間產生隔閡或者矛盾的時候,吳長慶只是被剝奪了軍權我認為還算是比較體面的了。

  • 2 # 蔣南強讀歷史

    一、吳長慶創辦團練時間早於李鴻章屬於帶槍投靠淮軍

    咸豐初期,太平天國興起,太平軍進攻安徽,吳長慶的父親吳廷香創辦團練,對抗太平軍。咸豐四年(1854 年),戰死廬江,清廷諭旨賜卹,賞雲騎尉世職。咸豐五年,吳長慶襲職,安徽巡撫福濟委其統領舒城、廬江團練。吳長慶痛父殉難,誓與太平軍為敵,不共戴天。

    吳長慶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打出了自己的名聲,被清政府提拔為守備。陳玉成在三河鎮大敗湘軍將領李續賓後,率軍進攻廬州(今安徽合肥),吳長慶協助守城,太平軍久攻廬州不下後選擇撤軍。咸豐十一年1861年,湘軍攻陷安慶城,曾國藩聞知吳長慶的功績後,邀請吳長慶加入湘軍,吳長慶欣然從之,曾國藩為其獨設一營,是為“慶字營”。並親手書寫“忠孝堅定,不可撓折”八個大字,贊其“忠孝”,以勵慶軍將士。

    同治元年公元1962年,李鴻章建立淮軍,曾國藩將吳長慶“慶字營”推薦給了李鴻章,吳長慶成為李鴻章的淮軍主要將領之一。

    很多人認為帶槍投靠的忠誠度,而且,吳長慶早於李鴻章創辦團練,很可能不服李鴻章的約束。據此判斷出李鴻章對吳長慶並不信任。

    事實上吳長慶跟隨李鴻章打敗太平軍、捻軍,立下汗馬功勞。至於為一些戰術性的問題會產生分歧,但不會影響他們共同的目標——維護滿清政府的統治。

    上圖左起:李鴻章和愛將劉秉璋、吳長慶

    二、吳長慶在北韓平定叛亂後突然被李鴻章調離回國的傳聞

    光緒八年(1882年7月23日),因為對閔氏外戚集團的腐敗統治和由日本訓練的新軍可以拿到較優報酬不滿,北韓京軍部分官兵發動暴亂,史稱“壬午事件”。

    在大院君李昰應的暗中唆使下,暴動很快變成了一場奪權政變,此後連續幾天時間裡,起義士兵佔領王宮,殺戮新軍中的日本教官,焚燬日本駐朝公使館,擁戴大院君執掌政權。北韓國王李熙被軟禁,閔氏則遭到追殺,逃出京城。

    日本乘機干涉,日本天皇派遣駐北韓公使花房義質會同陸軍少將高島鞆之助、海軍少將仁禮景範率領的1500名士兵氣勢洶洶地開赴北韓“問罪”,於8月12日抵達北韓仁川港(濟物浦)。

    中國是北韓的宗主國,但中國和北韓的宗藩關係不同於國際法,北韓除了定期朝貢以外並不負有嚴格的義務,中國也對北韓的內政外交從不與聞。由於中國清王朝經過洋務運動後實力有所增強,而周圍的屬國不斷喪失,其中之一的琉球就是被日本所吞併,所以清廷對日本格外防範,既有心、也有力去控制經營中國碩果僅存的藩屬國——北韓,以牽制日本的勢力。

    在壬午兵變前夕,中國對朝政策已經出現轉變的傾向,而此次壬午兵變正好給清廷以強化對朝宗主權的大好時機。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樹聲(李鴻章淮軍愛將之一)(當時李鴻章母喪丁憂,尚在安徽老家,由張樹聲署理)於1882年8月1日從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的電報中得到北韓兵變及日本出兵的訊息和中國也應迅速向北韓派出軍艦的建議後,經朝廷批准,8月20日,吳長慶率領的3000餘名慶軍赴朝,丁汝昌和慶軍營務處會辦袁世凱親自踏勘選擇了登陸點,在北韓西海岸的馬山浦登陸,而後誘捕大院君,誅殺為首起義的北韓士兵,並恢復高宗李熙的權位,迎逃難在外的閔妃回宮,快速平息了“壬午事變”。

    上圖是《淮軍名將吳長慶致劉秉璋軍中函札》節選一頁

    由於吳長慶率領慶軍迅速平定了北韓境內的叛亂,又扶持李熙掌權,北韓王室對中國的向心力大大增強。清政府藉機對北韓實行了全面控制:首先,入朝平叛的淮系慶軍被安排繼續在北韓駐紮,對北韓王朝形成監管之勢,同時也震懾日本,成為有清以來罕見的中國在屬國進駐大規模軍隊的特例。平亂的慶軍六營全部留駐北韓,幫助北韓訓練新軍,在軍事上加強了介入。其次,與北韓簽訂通商條約,以此重申中國的宗主國地位。最後,透過代管,全面掌控了北韓的海關以及外交事務。

    清廷以吳長慶功最,賞三等輕車都尉,留鎮漢城。吳長慶駐朝2 年,組織北韓人民修道路,築橋樑,救災恤喪,示以恩信。回國時,北韓人民作歌相送。北韓事務由吳長慶的得力助手袁世凱繼任。

    吳長慶因“勞身焦思,亦遂浸痼疾”,於光緒十年(1884年)患病,奉命回國,當年7月13日病逝金州(今遼寧省金縣),終年55歲。 

    由此看來,吳長慶在北韓的經歷與李鴻章並沒有直接的聯絡,吳長慶的北韓之行沒有所謂李鴻章消兵權之說。

    李鴻章在得知愛將去世時,親筆題輓聯:

    袍澤漸凋零仗劍有誰憐我老 ,鼓鼙太悲壯登壇猶悔用公遲。

    吳長慶(1829—1884年)55歲,字筱軒,安徽省廬江縣南鄉沙湖山人。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78歲,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晚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軍艦的導彈發射口被擊中,導彈會殉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