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風浩蕩

    說的太對了。

    為每個物件量身定製,是所有以人為標的“服務”的“最高追求”。製衣廠,是不是以為每個人量身定製為最高追求?汽車廠,是不是以為每個人量身定製為最高追求?螺絲刀廠,是不是以為每個人量身定製為最高追求?

    對了,工廠時代之前的手工業時代,那可是更趨向於為每個客戶量身定製呢,那麼人類為啥捨棄了那最高追求,而走上了毫無個性的大工廠的批次生產的道路呢?

    為每個學生的每個學科配一個最優秀的學術帶頭人做專門老師,好不好啊?當然好了,唯一的問題是,在全民教育中,你配得起麼?人類的學科領域,粗分也得十幾種,每個學生配十幾個老師,人類得是個什麼樣的年齡結構?

    另一方面,十幾個老師教一個學生,學生任意時刻也只能學一個,所有其他老師就得閒置,這又是多大的“資源浪費”?

    而且學習,必須要多門學科交叉進行,文、數、理、工、體、藝互補互助,才不至枯躁。

    關於教師和學生的配比,可以推算。

    教學相長,本質上是人際交流過程。人際交流有生理基礎限制。教學的師生比例,也有個效率最佳化的方向。一般來說,一個人能夠較穩定維持的人際關係在150人以下,那麼一個老師同時教授的學生不應超過這個數字。未經專門組織性訓練的人形成一個有基本的協作集體的成員人數,不應超過七人。那麼七人作一個小組,七個組長再作一層,兩層即是四十九人,大致就是一個班級的人數。老師若想要與教授的每個學生保持較密切的關係,那麼教授的班級,不應超過三個。

    當然,也要看科目。學生所學主科目,大致有語文、數學、幾何、物理、化學、外語,這些科目的老師對學生的熟悉程度需要更高一些,要較嚴格的限制在150人的規模上。政治、歷史(這兩樣應該跟語文融合起來)、地理、生物,其實熟悉程度要弱一些。至於體育、美術、音樂,普遍意義上,學生對於教師大致就是個臉熟的程度,我覺得不必有什麼規模限制。

    但是,得考慮考慮效率問題,師資不是無限的。

    對了,說到定製化個性化,那些“尖子班”之類的存在,就是一種“個性化”的產物呢,不知道題主能否接受。

    人的個性,也不可能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都是人,必然有共性。大群體中的小規模共性群體,也是一種個性化,比如若干年前比較普遍的“課外興趣小組”,若干專案的“校隊”,比如足球隊、籃球隊、機器人隊等,都是個性化教育。這也是最有可操作性的“個性化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8歲的我半夜易醒多夢睡眠不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