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靈枝
-
2 # 鄭州楓林心理諮詢
【熊孩子是怎樣煉成的】1.父母絕對權威,孩子多無主見、叛逆;2.父母萬事代勞,孩子沒有生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父母暴力專制,孩子信服暴力行為,自卑且懦弱;4.父母寵溺驕縱,孩子無禮傲慢、自私任性。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以為是的熊家長,自己教育不好,總會有人來替你教育,吃虧的還是孩子
-
3 # 心夥伴
熊孩子指的是一些調皮過度的孩子,他們常常會做一些正常人認為不可理喻的事情,不守規矩是他們的常態。
一般來說,熊孩子們都會讓父母非常頭疼,所以以前會有人用熊孩子來形容那些壞孩子,不過隨著如今的熊孩子越來越多,這個詞彙已經變成了一箇中性詞而並非貶義。很多熊孩子擁有非常天馬行空的思維,他們能夠更多的創造一些新奇事物,而這對他們以後的人生大有好處。
一個守規守矩只知道按照父母思路來行事的人未來一定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他們未必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一直以來,只有劍走偏鋒並且擁有更多創造力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如今國內外都在講究創新,而創新必然不能被侷限在規則之內。另外,其實大部分的熊孩子都沒有非常嚴苛的家教,他們的家庭教育會更加自由,也會給予孩子更大的自我意識,這就是所謂的放養,放養出來的孩子會擁有更強大的創造力,能夠給家長帶來更多的驚喜,不過這也是有一定風險的。
因為凡事有利有弊,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成長將無法得到父母的管控,有時候他們會不是走向歪門邪道,而到時候就悔之晚矣,所以就算是放養的家長們也一定要注意放之有度。孩子的細節方面大家不需要過度關心,而最關鍵的則是掌控孩子成長的大方向。讓他們大方向朝好的那一面走,而走到終點的方式與方法應該由小孩子自己來定,大人們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而應該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
4 # 唐映紅
近年來,“熊孩子”成為網路熱詞,關於熊孩子的段子、吐槽、甚至抨擊算得上連篇累牘,一搜一大把。
不過,熊孩子不是網路時代的新生事物,而是自古以來就有,只不過現時代透過網路被概念化和現象化而已。
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所謂熊孩子,其實就是那些行為舉止不符合社會規範,在社會生活中令他人不悅或不快的兒童。簡單地說,一個兒童之所以表現出熊孩子樣,大體上就是社會化發展失敗的結果。
任何一個孩子,從嬰兒開始,無須任何教化,他與生俱來就有適應環境以及在環境中發展的本能。在這個問題上,人類嬰兒與其它動物幼崽沒有本質的區別。
對人類嬰兒來說,環境就是社會情境,適應環境以及在環境中發展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父母是每一個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環境,其中母嬰互動是嬰兒對環境最初的適應。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所面對的環境就越來越複雜和多維,除了父母,還有家族、學校、社群等等。那麼熊孩子的本質是他社會化過程中適應最初父母或家庭而養成的行為舉止、觀念態度,與父母之外的環境衝突了。
具體地來講,熊孩子養成的關鍵敏感期是孩子1歲半到3歲,絕大多數熊孩子都能追溯到孩子這個年齡所接受父母的不良教養或薰陶。
嬰幼兒大約從一歲半開始具有自我意識,他開始自主地探索環境,學習適應環境,並嘗試在環境中發展。因此,如果父母或家庭中成年人的言行舉止不良,那麼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地習得不良的言行舉止。
這是一個自主的過程,孩子具有本能驅動來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這是寫在他基因裡的社會學習的衝動。別說是向父母學習,哪怕是置身在狼群中,人類幼兒也會向撫養他的狼來習得狼的行為舉止。
換言之,熊孩子之所以養成的第一個途徑就是從父母不良言行中習得的。父母暴躁,孩子習得暴躁;父母漠視他人權利,孩子習得漠視他人權利;父母貪便宜,孩子習得貪便宜等等。可以這麼說,這樣的熊孩子背後有一對熊爸爸熊媽媽,可以被稱為Ⅰ型熊孩子。
除了與生俱來的模仿學習本能,幼兒社會化發展的更重要的途徑是教化與規訓,父母或監護人有意識的教化和規訓。但如果教養方式不當,也有可能把幼兒塑造成一個熊孩子。
例如,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如幼兒園老師)常常對幼兒發脾氣並體罰,無論初衷為何,就有一定的機率把幼兒塑造成熊孩子。
這裡麵包含了兩個過程,一是幼兒對成年人暴躁情緒的反應,3歲前的幼兒不具備理解規則的能力,但對情緒高度敏感。因此,當父母或幼兒園老師衝幼兒嚷嚷時,嚷嚷什麼其實對幼兒沒有什麼影響,但嚷嚷時的情緒對幼兒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幼兒會對父母或幼兒園老師的強烈負面情緒感到恐懼和不安,為了適應這種時不時會恐懼和不安的環境,幼兒高機率會發展出退縮和迴避的應對方式與策略。也就是說,幼兒會把自己小心翼翼藏起來,有想法有需要不輕易袒露給父母或幼兒園老師;同時又會發展出取悅父母或幼兒園老師的方式。
二是幼兒對父母或幼兒園老師的暴力體罰有樣學樣,習得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以及漠視他人權利的行為模式。
這樣,教養不當的父母或監護人就有可能育出另一型熊孩子,在成年人面前“聽話”甚至乖巧,但揹著成年人就可能幹熊事。這一型熊孩子的父母未必是不良的熊父母,只是因為教養方式不當而誤把孩子育成了熊孩子,可以被稱為Ⅱ型熊孩子。
回覆列表
一、瞭解熊孩子的定義
百度百科上熊孩子是用於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並且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而網路上網友則將熊孩子定義為會調皮搗蛋、會讓人哭笑不得,但是本身應該是滿懷善意的孩子。
二、熊孩子是怎麼養成呢?
父母的溺愛和放縱。很多家長看到別人家熊孩子的時候會覺得別人家孩子有人生沒人教。而自己家孩子做出同樣的事情,就遮遮掩掩,甚至認為孩子頑皮活潑有創造力,認為 孩子有魄力有膽氣有智慧有前途,或者愚蠢地認為很可愛。
三、如何教育“熊孩子”
(一)要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規則意識
要給孩子立個規矩,讓他從小就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個意識在寶寶頭腦中紮下根,就會形成他的行為準則、形成自律。
(二)爸媽做榜樣
有些孩子因為年齡小,雖然知道指令和規則,卻很難決定該怎麼做。當他不知道或不接受指令時。我們又以為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知道行動規則時,還要指點他們怎麼做。例如,書該怎麼擺,坐要怎麼坐等。
(三)賞罰分明
其實,熊孩子表現出的都是那個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探索、吸引大人注意等,不必對他們過於苛求,要想讓他們真正轉變成人見人愛、乖巧聽話的孩子,需要長期的教導。
賞罰分明、言出必行,平時給孩子訂立規矩,做好榜樣,言傳身教的將正能量傳遞給孩子,才能培養好孩子的日常行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