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化神靈
-
2 # 良人一品
帽子的產生最初是因為防暑禦寒的需要,如《後漢書.輿服志》記載:上古衣毛冒皮,後代聖人見鳥獸冠角,乃作冠冕冒。這也就是現在的“帽”。人們把樹葉頂在頭上以避免日曬雨淋,或將皮毛包在頭上以防風驅寒,就是最早的帽子。現在各種取自自然界的帽子仍在邊遠地區流傳著。如鄂倫春獵人戴狍頭帽,是用整個的狍子頭皮做成的,這帶著頭蓋骨和角,打獵時能起到偽裝作用。後來聖人看到鳥獸都有冠和角,而人沒有,於是就發明了冠飾。
我們經常可以可以從古裝影視劇中看到,古代男子與婦女一樣,也梳髮髻,頭上總是戴著各式冠或幘,顯得瀟灑飄逸。這種裝束由於清代剃髮制度而消失了,只留給我們對遠古的想象。
冠,是一種只戴於頭頂,固定髮髻的罩子,有玉製的、木製的和金屬製的。冠的形制為一個冠圈上覆以冠梁,罩
在頭頂的髮髻上,用笄(簪)措插過頭髮與冠冕,把它們固定在一起。為了防止冠冕掉下去,在冠圈兩旁有絲繩,叫纓,可以在下巴下面打結。起初,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美觀,樣式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定。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透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如,皇帝戴冕冠,諸王戴遠遊冠,近臣戴高山冠,文儒戴進賢冠,武將戴武冠,執法者戴冠,等等。
古時候,戴冠是上層男子的特權;下層男子是不能戴的,只能戴巾或幘。幘是一塊小頭巾,作用是蓋住髮髻,可以一直蓋到前額。幘可以和冠一起戴,也可以單獨戴。
巾最初為平民所戴的一種頭帕,根據材料和佩戴方式的不同又稱綃頭、絡頭、帕頭、陌頭等各種名稱;後來變為一種經過製作的帽子,並且打破了土庶的界線,即使款式相同,但從質料上也可分出高下。如:“漢未王公…以謙巾為雅…雖為將帥,皆著縑巾”。謙巾是由細絹製成,王公貴族多采用。“巾以葛為之…居土野人,皆服巾焉”。葛巾則是由蔓草基纖維制布而成,為平民百姓所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戴巾風氣十分流行,成為肘尚的標誌。如諸葛亮的“羽扇綸巾”是三國時名土的裝束,顯出一種從容儒雅的風度。
唐代的幞頭也是巾的一種,原為庶民所戴,後來入上層社會並創造了多種形式,如文官戴展腳幞頭,武官戴交腳幞頭。因為幞頭經常是用青黑色的紗做成,所以也叫“烏紗帽”。隋唐的幞頭一般都用黑色紗羅製成。而宋代的幞頭劉了不限於黑色,在隆重場合也可戴顏色鮮豔的幞頭,有的還在幞頭上插以金銀、羅絹等製成的花朵;現在我們在戲劇服裝中還可以見到這種裝束。
明代巾帽式樣繁多,士大夫所戴的有漢巾、晉巾、諸葛巾、純陽巾、東坡巾、陽明巾、九華巾、逍遙巾等多種,甚至還有用馬尾織成的巾。不過,明代民間使用最為廣泛的是網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統帽。
網巾是一種系束髮髻的網罩。為了不使髮髻散垂,明代男子特製網巾包裹髮髻。網巾通常是以黑色的絲繩、馬尾或棕絲編織而成,也有用絹布做成的。平常家居可以露在外面,外出時卻必順戴上帽子,否則會被認為失禮。網巾的造型如同漁網,網口用布帛作邊,俗謂“邊子”。邊子旁綴有金屬製成的小圈,圈內穿有繩帶,繩帶收緊,即即可籠住頭髮。在網巾的上口,也開有圓孔,並綴以繩帶,使用時將髮髻穿過圓孔,用繩帶繫緊,名為“一統山河”。明未天啟年間,形制變為“懶收網”,就是隻束下口而省去上口繩帶。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紗羅製成,可以摺疊,呈倒梯形造型,展開時四角皆方,也稱“方巾”,或稱“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初興時,高矮大小適中,其後總在變化,到明未則變得十分高大,故民間常用“頭頂一個書櫥”來形容。
六合統一帽,也稱“六合巾”、“小帽”、“圓帽”,是以羅緞,馬尾或人發做的,裁為六瓣,縫合一體,下綴一道帽簷,以“六合一統”為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歸一。因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徵意義,故也是由政府規定令全國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於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時也常戴。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而來,又名“小帽”、“便帽”、“秋帽”。瓜稜形圓頂,下有帽簷,紅絨結頂,有的內襯帽胎。帽胎有軟硬兩種,硬胎用馬尾、藤竹絲編成。帽簷用錦,頂後垂有紅縵。清中期還在帽上用捻金線施繡,加綴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變化,帽頂尖的叫做“盔襯”,毛皮做帽簷的叫做“困秋”,中淺而缺的叫做“兔窩”,胎軟而能摺疊的名“軍機六折”。到清末,帽頂結子收小如豆大,結色用藍,帽簷作多層重疊,有的重疊至七八層之多。
歷史上,女子有一種帽子也值得一提,就是冪籬。中國婦女“蔽面”的風俗由來已久,冪籬是為婦女出行時遮蔽臉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禮紀.內則》紀:“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漢代女子有頭戴“面衣”(或稱“面帽”)的習俗。隋唐時期,從西域傳入冪籬,是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襪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黑紗全幅綴於帽簷上使之下垂,黑紗稱為“帽裙”;冪籬的帽裙長可障身。後來,帽裙縮短至頸部,稱為“帷帽”。帷帽四緣改為垂掛一圈網子,可以不妨礙視線。考究一些的還在網簾上加飾珠翠,就顯得十分華麗了。現在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垂網的西式女帽,戴上使人平添一種高貴氣質,其實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己經打扮得這麼時髦了。
-
3 # 糖糖的五千年
四方巾,即四方平定巾,亦稱“方巾”、“四角方巾”,是明初頒行的一種方形軟帽。
它是官員、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紗羅製成,可以摺疊,呈倒梯形造型,展開時四角皆方。 據傳,明初士人楊維禎頭戴此巾參見太祖朱元璋,太祖未曾見過這種服飾,便詢問此巾之名,楊維禎為取悅他,回答說:“此四方平定巾也。”
太祖聽罷,龍顏大悅,詔布天下,複製此巾,令士庶服用。當時,頭戴四方平定巾,服裝可隨便穿著,不像其他服飾規定那麼嚴格。
四方平定巾初興時,高矮大小適中,其後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到明末則變得十分高大,故民間常用“頭頂一個書櫥”來形容。
清代葉夢珠《閱世編》卷八“冠服門”:“(明人)其便服,自職官大僚而下至生員,俱戴四角方巾。
其後巾式時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晉唐,或從時制,總非士林,莫敢服矣。”
-
4 # 科技小昆
四方巾,即四方平定巾,亦稱“方巾”、“四
角方巾”,是明初頒行的一種方形軟帽。它是官員、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紗羅製成,可以摺疊,呈倒梯形造型,展開時四角皆方。四方平定巾初興時,高矮大小適中,其後總在變化,到明未則變得十分高大,故民間常用“頭頂一個書櫥”來形容。
回覆列表
四方平定巾是職官、儒士的一種便帽,也稱方巾,以黑紗為之,可以摺疊,展開時四角皆方,故名,相傳乃儒生楊維楨覲見明太祖時所戴。
明代男子的帽子,主要有烏紗帽、幞頭、網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統帽、瓦楞帽、翼善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