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
2 # 蟈蟈的文史原創
要說作為帝王死後薄葬的,也許只有元朝的皇帝們,他們遵從遊牧民族潛葬的傳統,用一整跟木頭摳出僅能容納一個人的空間,簡單將幾件貴重物品放入其中,隨後在草原上找一個風水好的地方,進行埋葬,不修建宮殿設施,當青草長起之後,就再也看不到墓地了。所以,到現在為止,元朝皇帝陵至今也沒有最終確定在哪!
而要說唐太宗李世民薄葬,這只是他自己說說而已。而且還是長孫皇后去世之前的遺願,李世民雖然口頭答應,但是作為大唐的皇帝,自己的陵墓怎麼可能薄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來證明。
【一】昭陵的規模上看。昭陵持續建設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二】昭陵的選址上看。之所以選擇昭陵之地,當然有李世民自己的考量,當然是此地是風水寶地,可以保證子孫後代的世世代代繁榮。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為了防止偷盜。後接受虞世南的建議,依山而建,能夠防止後世偷盜。
【三】昭陵的獨特工藝。昭陵的玄宮鑿建在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間,陵園佔地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延數十里。昭陵的陵寢地下便是玄宮。因玄宮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緣山鑿石架有棧道,棧道繞山腰400多米,盤曲而上,直達元宮門。這麼高難度的修建工藝如何能不費錢多花銀兩。
【四】昭陵的佈局上看。昭陵由閻立徳、閻立本設計,仿照唐長安城的格局進行設計。長安由宮城、皇城、外廓城組成 。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之地,皇城為百官衙署,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昭陵就是參照此種格局而建,從規模、人力、財政支出等都不是一般所能想象的。
所以,綜合以上幾個方面說,李世民號稱自己的薄葬純屬是假話,他不僅沒有薄葬,而且還是厚葬,以彰顯著自己的文治武功和帝國盛世。
-
3 # 黑兔子牙
李世民身邊有兩個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李世民的墓怎麼可能被盜,等把李世民的墓開啟就知道里面完好無缺,為中國留下了一大筆財產,金銀珠寶比較少,主要是字畫之類,據我所知玄奘取得經書也在那裡。溫韜說他盜了昭陵只是他為了掩人耳目罷了,李世民不可能把金銀珠寶放在墓裡,要知道,李世民喜歡的不是金銀,而是書畫,何況金銀之類的物品還要給他的兒子留下,他只是把自己日常用品帶了進去,因為他知道後代人一定想知道他平時用的器皿是什麼,穿的是什麼。
三有人認為昭陵被盜可能性不太大,溫韜進入李世民地下玄宮幾乎不可能。其原因有三點:
一、昭陵在禮泉縣,當時的禮泉縣是李茂貞的地盤。樓上有人也說了,李茂貞是當時一霸,而且擁護唐室。李世民又是大唐王朝赫赫有名,萬人敬仰的皇帝。所以擁護李唐王朝的李茂貞不可能允許他的義子溫韜在他的地盤撒野,去盜李世民墓。
二、據史書記載,長孫皇后臨終叮囑李世民薄葬。如果你認真查閱唐朝貞觀時期的資料就會發現,凡是長孫皇后的話,李世民幾乎沒有不遵從的。無論是長孫無忌當宰相,還是重新啟用房玄齡,以及公主出嫁,魏徵事件的迂迴勸諫等等,只要長孫皇后說得出,李世民就言聽計從。
幸虧長孫皇后賢德,沒有走像張麗華、馮小憐等人的紅顏禍水路線,否則李世民估計連江山都得丟了。所以如此聽媳婦話的李世民,不可能不遵從皇后的遺願,實行薄葬。這樣一來,溫韜的所謂“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就站不住腳。三、溫韜的盜墓清單中沒有《蘭亭序》。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我個人認為不可能。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武則天或李治對《蘭亭序》有多麼痴迷,只說李世民滿天下尋找。做為父親如此珍愛的東西,孝順的李治很有可能讓這件稀世珍寶隨父入葬。
至於武則天那時候就一小才人,無權發言。所以《蘭亭序》應該李民世的陪葬品中。如此,就算溫韜盜了昭陵,或許盜的是昭陵中的某一座或者幾座陪葬墓,並沒有到達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地下玄宮,所以他的盜墓清單裡也就沒有了《蘭亭序》。
透過上面的闡述,溫韜或許是在誇大事實,也許他盜過昭陵,但沒成功。自覺沒有面子,就編造謊言。也許,根本不敢李茂貞地盤撒野,只是吹噓。另外,五代史是宋人編寫,對溫韜盜昭陵行徑既非親眼看見,亦不可能參與其中,只是根據前人記載,本身就缺乏百分百的可信度。
但至於事實究竟如何,還是那句話,等到有天昭陵被髮掘。不過我不希望有這一天,願天估昭陵,曾未被盜,終未有盜
-
4 # 策史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但卻是李唐王朝的實際創始者,開創了中國古代最為開放、最有氣勢的繁榮盛世——貞觀之治。唐太宗“千古一帝”當之無愧,陵墓自然也不是一般帝王能比的。唐太宗的昭陵被稱為“天下名陵”,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昭陵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葬在1200多高的九嵕(zōng)山上。
九嵕(zōng)山距離陝西省禮泉縣東22公里,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昭陵是唐太宗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整個陵園周長60公里,面積更是達到了2萬公頃,陪葬墓也有180多座,都堪稱歷史之最。陪葬墓主要有長樂公主、程咬金、魏徵等人,除了一些皇室貴族的墓外,更多的是為國家做了突出貢獻的臣子墓。
昭陵一改之前包括李淵獻陵在內的封土為陵的建制。那麼唐太宗為什麼要做這這樣的改變呢?流傳最廣的說是因為文德皇后臨終前的遺言:“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唐太宗也在文德皇后死後,在撰文刻石的碑上刻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話裡話外的意思提倡節儉,裡面沒有什麼陪葬品,盜墓者不要白費功夫。但是帝王的陵墓能節儉到哪裡去,就這個歷史之最的規模,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有些不可信的。因山為陵其實工作量並沒有減少,畢竟山是自然生長的,把它改為陵墓的地宮,反而增加了陵墓修建時的工作量。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增加陵墓的牢固程度,預防盜墓賊,只是話說的比較冠名堂皇外罷了!
回覆列表
是薄葬還是厚葬?
比如:
埋葬前後動用的人工、所費的財物,多少算薄,多少算厚?
陪葬的物品,數量和價值,多少算薄,多少算厚?
等等
有了標準,才可以談薄厚,不然,你說你薄,他說他厚,永遠也沒有結論。
如果把唐昭陵和一般平明百姓的墓園來比,那的確是厚上天了;
如果把唐昭陵和秦始皇陵來比,是不是算薄,可能也算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