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羊排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行森順治皇帝會出家嗎?

    肯定的回答,會出家。

    順治皇帝的死有兩種說法,一則是病死,二則是五臺山出家為僧,無論那種,順治是被活活的精神折磨致死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階段,繼位後的傀儡生涯。

    順治能夠繼承皇太極的皇位,若說是幸運不如說各方勢力妥協的犧牲品。清太祖皇太極死的突然,他生前沒有立太子也沒立遺詔,有希望繼承皇位分為兩派。

    第一個是多爾袞,皇太極最小的弟弟,幼年深受努爾哈赤喜愛,皇太極當皇帝后一再重用,封為和碩睿親王,掌控吏部,多爾袞文韜武略才能卓越,立有赫赫戰功,多爾袞、阿濟格和多鐸三個親兄弟掌控著正白旗和鑲白旗,軍事實力雄厚,都以多爾袞馬首是瞻,不僅如此,黃、藍、紅三旗中也有人暗中支援多爾袞繼位。

    第二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努爾哈赤時期就立有戰功,而後的女真部落統一,西戰討伐蒙古林丹汗都有豪格的身影,封為和碩肅親王,掌管戶部,治國經驗頗豐,還掌控著正黃旗和鑲黃旗,軍事戰力與多爾袞有一搏鬥之機,再有皇太極開國號大清時禮數皆參照明朝慣例,原有蒙滿舊習俗兄死弟繼位已經不適合當時所需,所以豪格在眾人心中為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

    於是,皇太極死後雖然明面是風平浪靜,暗地裡是風起雲湧,雙方都背地裡調兵遣將,有一觸即發之勢。

    皇太極死後第五天,諸位王爺、旗主、大臣齊聚崇政殿商議繼承人,多爾袞和豪格互為拒絕人選,中間派代善等人出言:只要是先帝之子即可。多爾袞繼位無望,只好贊同繼位者為先帝之子,卻沒有選豪格,他們懼怕豪格上臺後清洗己方,於是選了只有六歲的九皇子福臨,豪格一方的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奪取利益最大化,贊同了多爾袞提出的鄭親王和睿親王輔政共通八旗事務的提議,於是福臨也就是繼位的順治帝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多爾袞奪帝位失敗,卻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機會,六歲的順治帝在他眼裡就是傀儡,絲毫沒放在眼裡,順治繼位第二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明王朝滅亡,多爾袞認為時機成熟,欲揮軍南下,入主中原,怎奈山海關被吳三桂阻攔,李自成用吳三桂父親吳襄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本想投降,事後得知李自成毒打其父,奪其愛妾陳圓圓,惱羞成怒,怒髮衝冠為紅顏,舉兵反李自成,揚言道:

    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

    吳三桂雖然敢公然反李自成,也知道時下農民軍力量強大,他掌控的軍力不足以對抗,他一邊找時機詐降李自成,一邊引清兵入關抵抗李自成,李自成得知吳三桂詐降惱羞成怒,聚軍力直奔山海關,多爾袞緩兵前行坐觀兩軍相鬥,吳三桂山海關大戰後傷亡慘重,多爾袞以逸待勞瞅準時間給李自成的農民軍重創,吳三桂借兵引狼入室無力再戰清兵,清兵勢如破竹直入北京。

    此時身在帝位的順治帝戰戰兢兢的觀看卻無力做任何事,多爾袞聰睿機智,野心勃勃,在內排除異己,尋機罷免輔政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羅列罪名幽禁肅親王豪格,全面掌管軍政大權,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成為大清實權的統治者。

    多爾袞從不把順治放在眼裡,專權朝野不說,他手下的爪牙也囂張跋扈,處處以多爾袞為尊,明處暗處出言譏諷小福臨,史上有記載:多爾袞的元妃死了,強行讓順治親自前往多爾袞府上慰問安康,再有如有見多爾袞時要行父子禮等等,順治弱小的心靈一直飽受煎熬,終日裡膽戰心驚的,那顆心如同孤獨小船在浩瀚大海上,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身亡,孝莊太后使盡渾身解數內外周旋力保皇太極血脈延續,時刻的提醒教導也變成了利劍壓向順治,壓得順治喘不過氣來。

    第二階段,親政的後寸步難行。

    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本以為可以一展抱負,誰知現實又給了順治心靈上重重一擊,十四歲的他發現政務上無從下手,手持奏章竟然看不懂其意,無奈只能仰仗孝莊太后相助,其後的九年間,順治勤勉上進努力學習經史子集,但聞有名的書籍全都收集詳讀,日夜不眠,特別是佛家經義更是為順治推崇,佛家教義裡的今生所經歷的果都是前世的因,他的種種經歷都在佛家教義裡印證,他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原本的漂泊的心有心靈寄託。

    董額氏的出現把這扇窗真正開啟,愛的死去活來的董額氏是他的弟媳,這段戀情不能得到世人認同,順治使出渾身的力量為董額氏爭取名份,他逼死弟弟,更改國典禮儀,把皇帝的權利用到了極致,一路封為皇貴妃,於皇后僅差一步之遙,,順治的人生亮起了光明。

    正面是勝利,背面是殺機,這一次他身邊除了董額妃,所有人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面,朝中勾心鬥角,以孝莊太后為首的後宮處處針對董額妃,先是董額妃生兒子不久,還在產後恢復中,孝莊太后以身體抱恙為名,指明董鄂妃侍候左右,三月後他們的兒子不明不白死去,順治帝如遭雷擊,誰想打擊還在後面,董額妃產後侍候孝莊太后,落得疾病纏身,勉強度日,強捱過三年也撒手離去。

    暫短的幸福來去突然,順治哀痛生無所戀,便只能從佛法中尋找解脫,他自恨是前世的孽換得今日之果,終不能原諒自己,董額妃患病期間跟隨順治靜讀佛典,崇敬佛、法、僧三寶,棲心禪學,也因此佛緣順治帝把董額妃的喪事辦成了浩大的佛門法事。

    順治和董額妃都讀佛家典籍,不免會和佛門中人接觸,其中得順治心意就是行森和尚(全名茚溪行森),總能用佛家偈語答覆順治,董額妃死後,順治已經心死,早欲已隨佛而去,是以順治在哀痛中掙扎了四個月也駕鶴西去。

    順治的一生從未有過安逸,董額妃陪伴的日子雖是心暖意安,卻也要處處提防,心無寄託必然會尋一處淨土安放心靈,所以順治不管是心繫愛妃隨佛去還是心死歸隱入佛山,對他講都是個解脫。

    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

    行森和尚是否是不是明朝餘孽?

    我認為不是。

    這個問題要從對立面的角度來思考行森的出身,行森是明末刑部侍郎黎紹爵之子,博學多才國學深厚,後隨羅浮華首臺道獨禪師出家。

    以此看來,以出身來講,他是生於明朝長於明朝,成名於清朝,以佛學得以名聲在外,若說是餘孽,他一沒有反清復明言論,二沒有聚眾軍力抵抗大清,反而以佛學來獲得順治的親近,以當時的環境來說,順治帝在位期間雖然民間反清復明義舉不斷,但都是一小撮勢力,無法改變大局,也無動搖清廷根基,若說明朝餘孽就不確切了,準確說應該是前明人。

    至於說行森會不會有忠君愛國想法,定要護大明江山,我想只要是個人都會愛惜生命,特別是精於佛法的人,前世今生因果報應都可以說得圓滿,以卵擊石的念頭應該不會有,這點上會比常人看得更明白。

    以上如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苦參有哪些形態特徵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