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風一笑

    古人云:“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也就是說不起暝眩,即病不愈。中醫治病與西醫治病其中最大的不同點之一就在於中醫治療可以產生瞑眩反應,而瞑眩反應正是人體陽氣調動起來修復機體的必要過程。西醫治療是一種損傷,是傷害正氣的治療,這樣的治療不容易產生瞑眩反應。

    瞑眩反應是一個很大的範疇,是指人的體質或身體能不好轉好,(如虛寒性體質變為健康)或人體在排出毒素時(如西藥、食物中的農藥、人工新增物、飼料中的荷爾蒙、抗生素、人體產生的廢殘物)身體的反應,也稱為排毒反應,或者好轉反應。瞑眩反應不光是顏面或身體,甚至口中亦會出現蕁麻疹,其他也有浮腫、大便次數增多、腹痛、腹瀉、發燒、耳鳴、血壓變化、骨骼酸脹疼痛等症狀。藥後症劇者,往往是藥力生效,外邪內透之故。因此出現這種反應者都不要擔心,它不是副作用,經短時間後就會自然減輕和消失。瞑眩反應是醫生與患者都應該努力追求的東西。

    一般服中藥,或者針灸都可能出現瞑眩反應,有時服用保健品也可能出現這種反應。這代表著機體的陽氣正在努力工作,為著健康而奮鬥。這個反應有其特殊性。一般來說,瞑眩反應只發生在有病的臟腑,甚至有時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已有臟腑功能發生病變或功能障礙,會在不知不覺中恢復。並且,這種瞑眩反應大多是暫時的。當反應告一段落時,身體自然好轉,整個人因而輕鬆起來。這時睡眠品質會顯著提升,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強、感冒減少,面色紅潤,自覺精神旺盛,且生理時鐘也變得有規律了。

    另外,瞑眩反應可能多次出現,直到陽氣完全修復了病體才會停止。產生瞑眩反應的時間也不一定。一般輕病患者服藥一兩天後就會出現瞑眩反應,這是中藥發揮效果的前兆,但也因人而異。故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依其各人體內邪氣之多寡以及邪伏的位置而有所不同。甚至於有人直接產生治療效果,並無瞑眩反應,但大部分患者服中藥十數天至三個月內會發生瞑眩反應。 因此,能產生瞑眩反應,說明機體有能力修復自己的問題。但並非每個人的治療過程中都會出現瞑眩反應。一般來說,越是邪氣重而正氣虛的體質,越容易出現這種反應。 比如說,陰寒性體質,這種體質比較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也稱為過敏體質。長期吃陰寒性食物,如香蕉、牛奶、冰淇淋、生冷食物等是產生這種體質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有幸的是,正氣沒有完全傷害,在中醫藥的幫助下,還可以產生排邪反應。如果正氣完全耗傷了,其過敏性體質也好象自動康復了。但事實上是邪氣已經入髒入腑了,正氣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這樣的體質也就很難再產生排邪反應了。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體內化學物質越積越多,比如象藥品殘留、農藥殘留、酒精、人工新增物、飼料中的荷爾蒙、抗生素、環境汙染等等,都會導致機體陽氣下降。而經過服用中藥扶助陽氣後,機體就會產生排毒反應。這些反應都是毒素排出體外時的必然現象。因此,要想把體內所累積的各種毒素排出,一方面要用扶陽的方法,調動機體的自然抗病力。二則要準備出現各種反應。

    現在越來越多的三高症患者,包括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這類病人服中藥後也會出現排邪反應。最基本的表現是血糖升高,血壓升高,血脂升高,因此,如果相信你的醫生,就千萬不要總是量血壓,量血糖,量血脂,專心地接受治療。否則一旦產生了懷疑,開始服用西藥,則前面好不容易補起來的陽氣又會被消滅掉,前功盡棄。所以,既然相信中醫,那就不要三心二意,否則,乾脆不要來看中醫,專心地聽西藥好了。每每見到這樣的人,聽風就是雨,聽西醫一番話,馬上就跟著走了。結果反而嫌中醫給他產生了排邪反應,讓他不舒服了。這樣的病人,屬於中醫十不治之人,奉勸天下的中醫,千萬不要給他們治療。就是被西醫治死了,他們也會認為是自己病當如此! 在我前面的日誌裡就提到了中醫與西醫治病的區別,而瞑眩反應就是中西醫治病的最大區別的表現。

    如果以前曾經發生過內傷,或者骨關節的損傷,服藥後可能會自動產生瞑眩反應。表現為受傷部位的疼痛、癢麻酸重脹等感覺。要繼續服藥到反應消失為止,則機體的陽氣會徹底清除原來所積累的瘀血並更新組織,內傷會不治自愈。

    有人問,能不能降低瞑眩反應的不舒服或縮短反應時間呢?我認為一定程度內是可以的。但條件是正氣正在修復病體,你只能幫助正氣來儘快地把病邪趕出去,千萬不能幫助病邪把正氣消滅掉。否則,瞑眩反應是減少了,但病邪也進去了。如果想治好病,就不要光想著減少反應,應該知道:越是反應,越是高興,痛苦並快樂著。治癒疾病是有代價的,不能不付。越想減少反應,越是要努力培養正氣,越是要注意忌口與飲食節制。比如說,不吃油炸、醃製、刺激性食物,少吃肉等等。

    常見疾病瞑眩反應列舉:

    高血壓者:頭會有重重的感覺,頭昏現象持續1-2星期。

    血液不好者(血紅素不夠):雖因體質而異,但會有輕微流鼻血。

    胃不好者:胸口發悶,發熱的感覺,比較吃不下東西。

    胃潰瘍者:潰瘍部位有疼痛或悶悶的感覺。

    胃下垂者:胃部覺得不適,想嘔吐。

    腸不好者:有下痢症狀,依病情而異。

    肝不好者:想嘔吐、會吐氣、會嘔吐、面板搔癢或出疹的現象。

    肝變硬者:排便時帶有血絲或血塊。

    腎胯病者:會有蛋白質減少,腰部水脹,腳也有輕微浮腫等現象。

    糖尿病者:有時會一時排的尿糖份增加,手腳也有水脹現象。

    痔瘡者:有時會一時出血或血絲現象。

    青春痘:初期會很多,但很快會消失。

    慢性支氣管者:會有口乾、噁心、頭昏和痰不易咳出現象。

    肺部不好者:咳嗽中痰增多,微帶乳黃色。

    反應過敏者:初期皮膚髮癢加劇;較劇最多2-3天即較緩;可採用歇性食用(亦即少增多或停止食用,幾天後再食用)。

    神經官能症者:睡前不但不能誘匯入睡,反而出現興奮現象(故夜晚不宜食用)。

    白血球減少症者:自覺口乾、多夢、胃部不適等感覺。

    風溼病者:患部會輕微痠痛,痛風或脹痛。

    月內風者:會有全身性的無力感覺或痠痛,但2-3天后即消失。

    結論:好轉反應並不是副作用,當好轉反應消失後,身體將會變得輕鬆,健朗,精神煥發,抵抗力增加了,免疫力強化了,大部分可能發生的疾病也就不藥而癒。

  • 2 # 醫者張鵬山

    秦漢以前,人們一直把中藥稱呼為毒藥,服用中藥也不是治病的首選,那時候多是針灸之類,並且認為服藥以後如果不產生眩瞑反應,病就不會好。以前皇帝服藥太子先嚐,父親服藥兒子先嚐,就是對藥物毒副作用的恐懼。 隨著醫學的不斷髮展,藥物配伍以及炮製都有了長足進步,藥物的毒副作用也透過炮製和配伍有效減輕。所以現在服用中藥,產生眩瞑反應的情況較少了。如果出現一般是在久病體虛的患者身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男人老聊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