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呢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感動過許多人,卻沒能感動我。雖然葉渭渠先生曾說過,“《伊豆的舞女》可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初戀,”可是在我認真讀過此書後,卻對葉渭渠先生的這種說法持否定態度。我並不認為文中主人公與舞女燻子之間算做戀情,更不必說“世界上最美麗的初戀”了。

    我承認主人公與燻子此次都互有好感,暗生喜歡。但是直到最後分別,兩人都沒有向對方道明心意,他們兩個,只不過是有緣無分,露水情緣罷了。其實說來,對於主人公,我是非常鄙視他的,他是一個懦夫!

    主人公是一個高中生,在外出旅遊時,遇到了舞女一行人。對舞女燻子一見傾心,於是想方設法與他們同行。但是主人公也僅僅是喜歡舞女而已,喜歡不是愛。甚至他的喜歡,也不盡然是單純的,帶著些自私、卑瑣的成分。當茶館老太婆對舞女表示輕蔑的時候,主人公沒有為舞女辯駁,甚至沒有同情,反而產生了陰暗的念頭——讓舞女去他的房間,說白了,他就是想睡她罷了。這樣的“喜歡”,還算得上是喜歡嗎?

    舞女雖然只是賣藝,但是我們知道,她隨時都有失身的可能。主人公也擔心過。在文中第二章的結尾,有過這樣的句子:“呀,在酒席上,舞女仍在打鼓呢”、“沒多久,一串凌亂的足音接連傳了過來。他們在追逐打鬧,抑或是圍成圓圈、翩翩起舞?寂靜隨即便籠罩了一切。好像要穿過黑夜尋找這靜謐的內涵,我的雙眸炯炯有神了。我心亂如麻,今晚,這舞女可會被人踐踏?”

    主人公擔心舞女會被人踐踏,可是儘管他“心緒難平”、“心痛難禁”,卻還是“把擋雨板關閉之後,進了被窩”。他到底是無能的、軟弱的,沒有什麼實際行動。如果真心喜歡舞女,他就只會做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嗎?如果真心愛一個人,在她可能就要無助地失身的時候只是坐在那裡長吁短嘆,無所行動嗎?讀到這裡的時候,我真的對主人公表示看不起。

    舞女,或者說藝人,這種職業在社會上是不被認可的,是受人輕視的。從茶館老太婆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點。甚至每個村莊的入口處都豎著一塊牌子:“乞丐、巡迴演出藝人禁止進村!”可是,又有誰自願淪為舞女呢?她們只是沒有辦法,實為生活所迫。人總要吃飯,人總得活著。

    舞女也有情,舞女也有愛,身份的特殊性並不能剝奪他們想愛的權利。誠然,舞女燻子是喜歡主人公的,不然不會為主人公把菸灰碟推到面前,不然不會為主人公擺撣裙褲,不然不會為主人公盜取竹子當柺杖,不然不會在主人公離開的時候揮手作別,不然也不會像徐志摩詩《沙揚娜拉》中的女郎那樣,在喜歡的人面前含羞斂眉。可是,在心底的最深處,舞女的身份到底讓她感到自卑。自己是舞女,對方是高中生,自己怎麼配得上他呢?自己怎能對他表示愛意呢?不!不能!於是只能悲傷,只能認命。

    主人公既然能夠獨自出來旅遊,想必家中殷實,甚至富貴,他完全有能力拯救舞女於水火。可是他怯弱,他害怕世俗的眼光,他始終礙於舞女的身份,不能脫免於世俗的藩籬。即使能夠再陪同舞女他們一天,也還是在他們再三說服主人公的時候,選擇迴避,“仍舊藉著學校來打掩護”。說到底,這時候的主人公,只不過是想要逃避罷了。坐上歸去的輪船,對少年人的坦然以告,不過是假裝表現得真心。而流下的淚水,也只是為了遮掩自己的虛情假意,藉此心安理得。於是,“最終,一切統歸於零”,主人公“感到了怡然”。

    有時候,人真的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就如文中的主人公,說著喜歡舞女,其實也只是想要佔有她;一路想方設法陪同卻最終沒有什麼實際行動。在我看來,主人公的性格中帶著懦弱、軟怯、猥瑣的一面,甚至可以說是偽君子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個人不能帶著面具去生活,還得行止由心言語由衷,心存感激常帶善意,做最真實的自己。

  • 2 # 蚊子娛樂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1926年1月至2月間由"文藝時代"發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淨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根據川端康成同名小說的改編,《伊豆的舞女》不論是清新俊逸的三浦友和,還是山口百惠的清純之美,都仿若將人置身於了這位名家筆下的世界,於此中電影對情感尤為細膩的把握,即使那少男少女間青澀淳樸的愛戀變的如此動人,也在最後使那並非童話的結局回味悠長。

    電影裡,整個故事就持續了幾天而已,匆匆離去的傷愛人,美麗而短暫,鮮豔而悽傷,芳草依舊,物是人非,阿燻永遠儲存在了記憶中,在文字和影像的記錄裡不會老去。原著文中最後那一段:“船艙的燈光熄滅了,……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只感覺甜蜜的愉快。”也許伊豆旅行前的憂鬱有所排解,但與阿燻離別後的無限惆悵伴隨著回憶與她交往的許多美麗往事的甜蜜,成了一曲青春的讚歌和輓歌。忘情於歲月的流失,痛苦於愛人的擦肩而過,當遺憾不能成為圓滿,就讓她成為記憶,成為往事的酒料。

    《伊豆舞女》的結尾濃墨重彩的描述到:“這時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虛的。明天我將帶著老奶奶到上野站去買前往水戶的車票,這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事。我感到這一切全融為一體了。我的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來,最後什麼也沒留下——我心裡快活得甜滋滋的。”引文中出現的“空虛”、“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後什麼也沒有留下”,實際上這正是人們在悲哀中由於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一種理想境界。這也許就是因愛情的不唯美,而引申到人格的趨向唯美吧。

  • 3 # 未來可期dian

    首先川端康成本身的美就在於“對殘照在戰敗而荒蕪了的故國山河的日本美的追求”,他蘊含著日本文學傳統的悲哀和驚豔,而且有朦朧內在,感覺性的美。讀川端,包括三島,其實就是對美學的探究和思考。

    而伊豆的舞女展現的也正是川端在借鑑西方文學的寫法用自己獨到的眼光觀察自己的祖國,企圖找到國家文化的前進航標。伊豆的舞女首先本身就是一種美(類似於樓上所說的意境,但是他讀得並不深入)

    陣雨行過 在山頭的茶亭

    雨晴共行 旅途的天空

    可愛的舞女郎提著小鼓

    走過的路邊白色小花

    今天的住宿是否溫泉之鄉

    其次,也是對日本傳統的一種思考

    舞女本來就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產物,而他們的命運究竟牽繫何方?

    從阿君的遭遇可以讀到日本國民對舞女地位的偏見

    但在川端的眼中,舞女是美的

    所以,這個故事就是川端對美的探求,和對國家傳統文化的思考

    閱讀時要把握的內涵就在於

    要以欣賞美的眼光欣賞這個純潔的故事同時思考日本的傳統文化本身所存在的意義價值

    當然後一點可能是對作者本人而言,

    我們可以更多地思考一下中國的文化前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資料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