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妖姬的情感課堂

    由於中國各省份的教育水平發展不一,所以中國目前的高考制度是,各省份分別高考、招生,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高考的公平性,以免發達省份擠佔欠發達省份的高考招生名額。

    其實這並非新鮮事物,在中國古代就實施過分割槽域高考的制度,如明代有“南北卷”,南方和北方士子們雖然同時參加會試,卻分開閱卷、分開錄取。南北卷制度起源於明朝初年一樁血腥的冤案——南北榜案,當時有個倒黴的讀書人考中了狀元,本以為可以光宗耀祖,平步青雲,卻因為牽涉進了南北榜案而掉了腦袋。

    這一年是洪武三十年,公元1937年,大明王朝迎來了三年一度的會試,被稱為丁丑會試。朱元璋任命85歲高齡的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官,主持這次會試。洪武十八年,73歲的劉三吾被推薦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對劉三吾很滿意,讓他做了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人慷慨正直,胸無城府,自號“坦坦翁”。焦竑的《玉堂叢語》中說,當時的人給予劉三吾很高的評價,說他:

    文章不如宋濂,而渾厚過之,先見不如劉基,而直亮過之,勇退不如詹同,而事功過之。

    按理來說,有劉三吾這樣忠厚之人主持會試,本不會出什麼岔子,偏偏這次會試鬧出了震驚全國的“南北榜案”。

    原來,放榜之日大家發現,這次會試的進士全部是南方人,連一個北方人都沒有!因此被稱為“南榜”。偏偏主考官劉三吾是湖南茶陵人,也是南方人。這種情形在歷代科舉中從未發生過,於是北方計程車子們不願意了,他們認為其中一定有貓膩,一定是劉三吾偏袒南方人,故意只錄取南方人。所以他們聯名上書,指責劉三吾等考官舞弊。

    明太祖朱元璋本就對於官員徇私舞弊、貪汙腐敗十分痛恨,他看到北方士子們的上疏之後,大為憤怒,立刻組織人重新閱卷。呂毖的《明朝小史》記載:

    (朱元璋)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於是侍讀張信、侍講戴彝、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王章、紀善周衡、蕭楫及、昌隆、仕諤各閱十卷。

    同時朱元璋還命令此次科舉的狀元陳安阝協助調查、閱卷。這些人不敢怠慢,重新閱卷後得出結論:本次科舉的錄取結果是公正的。而且他們不敢擅自做主,而是選取了一部分試卷進呈朱元璋,上呈的試卷確實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

    就在大家都以為塵埃落定的時候,北方士子們卻又掀起了波瀾。他們說,這是由於劉三吾授意張信等人,故意挑選了一批低劣的試卷進呈給皇帝。《明史·劉三吾傳》記載:

    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

    朱元璋更加惱怒了,居士我猜想,他組織人員重新閱卷,可能想讓他們多少錄取幾個北方人,以平息北方士子的怨言,沒想到這些人完全沒有領會他的意思。不管朱元璋是不是這麼想的,總之他狠狠處罰了有關人員,判處考官白信蹈、調查人員張信和狀元陳安阝等人死刑,劉三吾因為年老,免於一死,被髮配邊疆。《明通鑑》記載:

    上益怒,信與信蹈及陳安阝等皆論死,三吾以老,與宋琮同戍邊。

    朱元璋重新組織了會試,這次錄取的六十一個人全是北方人,榜上連一個南方人都沒有,被稱為“北榜”。這就是明朝初期震驚天下的“南北榜案”。

    現在看來,這個“南北榜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冤案。劉三吾是個很正直的人,並不會在科舉閱卷中徇私舞弊,而且也並沒有必要這麼做。所以明惠帝朱允炆繼位後,便將劉三吾徵召還京,官復原職。

    那麼為什麼第一次錄取的全是南方人,沒有北方人呢?這是因為北方經過長期戰亂,文化傳承不足,各地文化斷層現象嚴重。南宋以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遠比北方富庶,而且南方遠離戰爭的破壞,文化發展繁榮。南方人在科舉方面優於北方人,並非難以理解之事。實際上整個明清兩朝,南方人都比北方人擅長科舉。

    據日本學者檀上寬統計,從明惠帝建文元年至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之間的九次科舉,一共錄取進士 1398名 ,其中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這些南方省籍進士達1621名佔總數的83.6%;而北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北方省籍進士總共有225名 ,僅佔11.6%。可見洪武三十年的丁丑會試,第一次錄取的全部是南方人,完全是一種巧合而已,並非徇私舞弊。

    不過,作為皇帝的朱元璋,考慮的可不僅僅是科舉的公平性。他認為北方人被元朝統治的時間更長,心念元朝。所以朱元璋希望在科舉中兼顧南北,以此籠絡北方人,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鳳洲雜編》記載:

    方人士服屬於元較久,慮遺民猶有故元之思,頗欲以假科舉名以籠絡之。

    可惜劉三吾等人沒有領悟朱元璋的意思,才招來了這場大禍。

    南北榜案的第二年,朱元璋便駕崩了。其後的朱允炆、朱棣因為“靖難之變”、“五徵漠北”,也沒有精力去考慮科舉中兼顧南北的問題。直到明仁宗繼位時,才開始重新考慮科舉考試中區域公平的問題。

    洪熙元年,大學士楊士奇提出按地區錄取進士的辦法,得到了明仁宗的認可,明仁宗認為,往年科舉北方人錄取太少,導致北方士子不肯努力讀書,如果能分南北取士,則可起到激勵北方人的作用。《明史記本末》記載:

    楊士奇曰:“科舉當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學問遠不逮南人。”士奇曰:“長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 ”仁宗曰:“然則將何如?”士奇曰:“試例緘其姓名,請其外出‘南’‘北’二字。如當取百人,則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往年北士無入格者,故怠惰成風。今如是,則北方學者亦感奮興起矣。”

    從此,明朝開始實行南北方分開取士的南北卷制度。

  • 2 # 塵埃讀歷史

    公元1397 年(洪武三十年),天下的舉子云集都城南京進行會試。這次會試由鼎鼎有名的83歲翰林學士劉三吾和白信蹈等擔任主考官。

    發榜時,榜上竟無一個北方人,都是長江以南舉子,頭名狀元是江西泰和人宋琮。北方的落榜舉子不服氣抗議說,我們北方人文采再低也不可能連一個進士也不中。主考官劉三吾是湖南茶陵人,落得個南方考官有做弊之嫌。

    這樁科舉糾紛案,從丞相李善長、胡惟庸那裡傳到朱元璋耳朵裡。朱元璋欽命侍講白信蹈等複查所有舉子的試卷。經過複閱試卷,北方人還是沒有一個能夠中舉的。

    他便如實向朱元璋上奏。這時又有人向朱元璋說侍講白信蹈在閱卷中得了劉三吾等人的好處,朱元璋信以為真,大怒下詔把主考官白信蹈等人的頭砍下示眾,劉三吾因為年邁免去死罪,但活罪難逃,槓枷飄著白鬚發配邊疆。狀元宋琮因福生禍,也被稀裡糊塗地充了軍。

    隨後,朱元璋又欽命試題,重新會試,結果一榜及第的61人全是北方人而沒有一個南方人,使眾多局外人不解其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質量指數是如何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