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的灌溉,應根據當地環境(大棚\露天).氣候及土壤決定,一般情況下,從種植到秋收期間4至5個月,澆水根據天氣而定,江南雨水多,一般只在最旱兩個月進行灌水兩次至5個次即可,約500噸水.在北方地區雨水緊缺的情況下,澆水可能翻倍澆灌.澆水由於姜不耐旱,根系又淺,應合理澆水,確保植株正常生長。出苗前一般不澆水。幼苗期雖需水不多,但根系吸收力弱,應小水勤澆,澆後淺耕保墒。夏季勤澆水,可降低地溫,以早、晚澆水為好,田間積水過多應及時排澇。立秋後,生薑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量增多,應保證水分的充足供應,保持土壤相對溼度75%-80%。收穫前3天澆最後一水,以便收穫時姜塊上可帶潮溼泥土,有利於貯藏。株高0.5-1米;根莖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30釐米,寬2-2.5釐米,無毛,無柄;葉舌膜質,長2-4毫米。總花梗長達25釐米;穗狀花序球果狀,長4-5釐米;苞片卵形,長約2.5釐米,淡綠色或邊緣淡黃色,頂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釐米;花冠黃綠色,管長2-2.5釐米,裂片披針形,長不及2釐米;唇瓣中央裂片長圓狀倒卵形,短於花冠裂片,有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側裂片卵形,長約6毫米;雄蕊暗紫色,花葯長約9毫米;藥隔附屬體鑽狀,長約7毫米。生長習性溫度姜原產東南亞的熱帶地區,喜歡溫暖、溼潤的氣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較弱,植株只能無霜期生長,生長最適宜溫度是25-28℃,溫度低於20℃則發芽緩慢,遇霜植株會凋謝,受霜凍根莖就完全失去發芽能力。光照姜耐陰而不耐強日照,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故栽培時應搭蔭棚或利用間作物適當遮蔭,避免強烈Sunny的照射。水份姜的根系不發達,耐旱抗澇效能差,故對於水分的要求格外講究。在生長期間土壤過幹或過溼對姜塊的生長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發病腐爛。土壤姜喜歡肥沃疏鬆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溼的低窪地栽種生長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長也不好。姜對鉀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栽培一般春季播種,霜前收穫。由於姜喜溫暖,不耐寒、不耐霜,所以必須在溫暖無霜的季節栽培。確定姜的播種期應考慮以下幾個條件:⒈根據發芽所需的溫度,應在10釐米地溫穩定在16℃以上時播種;⒉根據姜的生長習性,要獲得較高的產量,需有135-150天的適於姜生長的時間;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生薑一般於驚蟄後至4月中旬播種,播種過早,地溫低,發芽慢,播種過晚,則生育期縮短,降低產量。整地施肥姜發芽期由種姜供應營養,幼苗期生長緩慢,需肥較少,“三股杈”以後需大量養分,約佔全生育期總吸收量的88%。全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以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較少,氮(N)、磷(P2O5)、鉀(K2O)的吸收比例為1:0.5:2。在中等肥力條件下,生產1000千克生薑產品,需吸收氮(N)5.76千克、磷(P2O5)2.54千克、鉀(K2O)11.47千克。施肥時應根據生薑需肥規律、土壤總養分和肥料效應,按照有機肥與無機肥、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平衡施肥。生薑根系細弱、分佈淺,生育期長,必須施足基肥。最好在冬前深翻風化土壤,翌年春耙細耙平。結合翻地,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硫酸鉀30千克,或每畝施有機肥複合肥800千克、普鈣20千克做基施。基肥施入後進整地,可做成平畦,也可開溝待播。採用溝播,溝距為50-55釐米,溝寬25釐米,溝深10-12釐米播種應選擇晴暖天氣播種。優選種姜應在前一年,從生長健壯、無病、高產的地塊上選留種姜。收穫後選擇肥壯、芽頭飽滿、個頭大小均勻、顏色鮮亮、無病蟲、無腐爛、無損傷、未受凍的姜塊做姜種貯藏。姜在播種前應先進行催芽。幼芽是幼苗生長的基礎,培育壯芽是獲得高產的基礎。壯芽的形態特徵是芽身粗壯,頂部鈍圓;弱芽的形態特徵是芽身細瘦,芽頂細尖。培育壯芽⑴曬姜困姜播種前1個月左右,選晴天,將姜種平鋪在室外地上晾曬1-2天,夜晚收進室內防霜凍。透過曬種,可提高姜塊溫度,打破休眠,促進發芽,並減少姜塊中的水分,防止腐爛。曬種1-2天后,再把姜塊置於室內堆放3-4天,姜堆上蓋上草蓮,進行困姜,促進種姜內養分分解。經過2-3次反覆曬姜困姜後,便可催芽。姜易受姜瘟病、炭疽病等重茬病害為害,所以在曬姜困姜的過程中,應嚴格淘汰乾癟、瘦弱、發軟、肉質變褐色的姜種。⑵催芽催芽的方法有許多,如火炕催芽、溫室催芽等。土炕催芽:就是利用農村的土炕進行催芽,先在炕上鋪一層麥秸,厚10釐米左右,麥秸上再鋪2-3層紙,將姜種一層一層地平放在紙上,堆放厚度60-80釐米。種姜排好後,讓其散散熱,然後再鋪一層10釐米厚的草,最上層加蓋棉被保溫。催芽溫度可透過土炕加熱或揭蓋覆蓋物來調節。溫室催芽:先在簍筐內四周鋪放3-5層紙,將姜種頭朝上一塊一塊擺放於蔞筐內,堆放3-4層,再蓋上3-4層紙,把蔞筐放入溫室內,保持適溫催芽。不論採用哪種催芽方法,溫度均應掌握在22-25℃之間。溫度超過28℃,雖發芽迅速,但芽瘦弱、徒長;溫度低於20℃,芽雖粗壯,但發芽時間長,影響播種。一般待姜芽生長至0.5釐米-1釐米時,即可按姜芽大小分級、分批播種。掰姜種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姜塊掰成75-100克的小種塊,每個種塊上保留1個肥胖的幼芽。結合掰姜種,應再進行一次精選種芽,剔出芽基部發黑、或姜斷面變褐的姜塊。澆底水姜出苗很慢,土壤缺水會影響出苗,因此一定要澆足底水,出苗前一般不再澆水。排放種姜底水滲下後即可排放姜種。有平播法和豎播法兩種。平播時,將種塊水平放在溝內,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豎播時,種芽一律向上播種。覆土隨播種,隨用細土蓋在姜芽及姜種上,播完後覆土4釐米-5釐米厚。覆土太厚,地溫低,發芽慢;覆土太薄,則表土易乾燥,影響出苗。播種量每畝用種量為400千克-500千克。種姜越大,出苗越早,苗越壯、產量越高。因此,種塊應儘量大些。播種密度一般每畝保苗5500株左右。田間管理中耕除草姜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多次中耕,以免傷根。一般在出苗後結合澆水,中耕1-2次,並及時清除雜草。進入旺盛生長期,植株逐漸封壟,雜草發生量減少,可採用人工拔除的方法除草。無公害生薑生產,最好不用除草劑防除雜草,可採用黑色地膜覆蓋、或覆蓋白色地膜再蓋一層薄土等方法防除雜草。追肥與培土姜極耐肥,除施足基肥外,應多次追肥。幼苗期為促進幼苗生長健壯,應追一次“壯苗肥”,每畝隨水衝施腐熟人糞尿1000千克,或尿素10千克。立秋前後,姜苗處於“三股杈”階段,是生長的轉折期,也是吸肥量變化的轉折期,應追施“轉折肥”,可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000千克,並配合施入三元複合肥15-20千克。9月上旬前後,姜的根莖進入旺盛生長期,為促進姜塊膨大,防止早衰,追一次“補充肥”,每畝施三元複合肥30千克。姜的根莖在土壤裡生長,要求黑暗、潮溼,需要進行培土。一般於立秋後結合拔草和施肥,培土2-3次,逐漸將播種溝變成壟,防止根莖露出地表。
生薑的灌溉,應根據當地環境(大棚\露天).氣候及土壤決定,一般情況下,從種植到秋收期間4至5個月,澆水根據天氣而定,江南雨水多,一般只在最旱兩個月進行灌水兩次至5個次即可,約500噸水.在北方地區雨水緊缺的情況下,澆水可能翻倍澆灌.澆水由於姜不耐旱,根系又淺,應合理澆水,確保植株正常生長。出苗前一般不澆水。幼苗期雖需水不多,但根系吸收力弱,應小水勤澆,澆後淺耕保墒。夏季勤澆水,可降低地溫,以早、晚澆水為好,田間積水過多應及時排澇。立秋後,生薑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量增多,應保證水分的充足供應,保持土壤相對溼度75%-80%。收穫前3天澆最後一水,以便收穫時姜塊上可帶潮溼泥土,有利於貯藏。株高0.5-1米;根莖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30釐米,寬2-2.5釐米,無毛,無柄;葉舌膜質,長2-4毫米。總花梗長達25釐米;穗狀花序球果狀,長4-5釐米;苞片卵形,長約2.5釐米,淡綠色或邊緣淡黃色,頂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釐米;花冠黃綠色,管長2-2.5釐米,裂片披針形,長不及2釐米;唇瓣中央裂片長圓狀倒卵形,短於花冠裂片,有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側裂片卵形,長約6毫米;雄蕊暗紫色,花葯長約9毫米;藥隔附屬體鑽狀,長約7毫米。生長習性溫度姜原產東南亞的熱帶地區,喜歡溫暖、溼潤的氣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較弱,植株只能無霜期生長,生長最適宜溫度是25-28℃,溫度低於20℃則發芽緩慢,遇霜植株會凋謝,受霜凍根莖就完全失去發芽能力。光照姜耐陰而不耐強日照,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故栽培時應搭蔭棚或利用間作物適當遮蔭,避免強烈Sunny的照射。水份姜的根系不發達,耐旱抗澇效能差,故對於水分的要求格外講究。在生長期間土壤過幹或過溼對姜塊的生長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發病腐爛。土壤姜喜歡肥沃疏鬆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溼的低窪地栽種生長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長也不好。姜對鉀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栽培一般春季播種,霜前收穫。由於姜喜溫暖,不耐寒、不耐霜,所以必須在溫暖無霜的季節栽培。確定姜的播種期應考慮以下幾個條件:⒈根據發芽所需的溫度,應在10釐米地溫穩定在16℃以上時播種;⒉根據姜的生長習性,要獲得較高的產量,需有135-150天的適於姜生長的時間;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生薑一般於驚蟄後至4月中旬播種,播種過早,地溫低,發芽慢,播種過晚,則生育期縮短,降低產量。整地施肥姜發芽期由種姜供應營養,幼苗期生長緩慢,需肥較少,“三股杈”以後需大量養分,約佔全生育期總吸收量的88%。全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以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較少,氮(N)、磷(P2O5)、鉀(K2O)的吸收比例為1:0.5:2。在中等肥力條件下,生產1000千克生薑產品,需吸收氮(N)5.76千克、磷(P2O5)2.54千克、鉀(K2O)11.47千克。施肥時應根據生薑需肥規律、土壤總養分和肥料效應,按照有機肥與無機肥、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平衡施肥。生薑根系細弱、分佈淺,生育期長,必須施足基肥。最好在冬前深翻風化土壤,翌年春耙細耙平。結合翻地,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硫酸鉀30千克,或每畝施有機肥複合肥800千克、普鈣20千克做基施。基肥施入後進整地,可做成平畦,也可開溝待播。採用溝播,溝距為50-55釐米,溝寬25釐米,溝深10-12釐米播種應選擇晴暖天氣播種。優選種姜應在前一年,從生長健壯、無病、高產的地塊上選留種姜。收穫後選擇肥壯、芽頭飽滿、個頭大小均勻、顏色鮮亮、無病蟲、無腐爛、無損傷、未受凍的姜塊做姜種貯藏。姜在播種前應先進行催芽。幼芽是幼苗生長的基礎,培育壯芽是獲得高產的基礎。壯芽的形態特徵是芽身粗壯,頂部鈍圓;弱芽的形態特徵是芽身細瘦,芽頂細尖。培育壯芽⑴曬姜困姜播種前1個月左右,選晴天,將姜種平鋪在室外地上晾曬1-2天,夜晚收進室內防霜凍。透過曬種,可提高姜塊溫度,打破休眠,促進發芽,並減少姜塊中的水分,防止腐爛。曬種1-2天后,再把姜塊置於室內堆放3-4天,姜堆上蓋上草蓮,進行困姜,促進種姜內養分分解。經過2-3次反覆曬姜困姜後,便可催芽。姜易受姜瘟病、炭疽病等重茬病害為害,所以在曬姜困姜的過程中,應嚴格淘汰乾癟、瘦弱、發軟、肉質變褐色的姜種。⑵催芽催芽的方法有許多,如火炕催芽、溫室催芽等。土炕催芽:就是利用農村的土炕進行催芽,先在炕上鋪一層麥秸,厚10釐米左右,麥秸上再鋪2-3層紙,將姜種一層一層地平放在紙上,堆放厚度60-80釐米。種姜排好後,讓其散散熱,然後再鋪一層10釐米厚的草,最上層加蓋棉被保溫。催芽溫度可透過土炕加熱或揭蓋覆蓋物來調節。溫室催芽:先在簍筐內四周鋪放3-5層紙,將姜種頭朝上一塊一塊擺放於蔞筐內,堆放3-4層,再蓋上3-4層紙,把蔞筐放入溫室內,保持適溫催芽。不論採用哪種催芽方法,溫度均應掌握在22-25℃之間。溫度超過28℃,雖發芽迅速,但芽瘦弱、徒長;溫度低於20℃,芽雖粗壯,但發芽時間長,影響播種。一般待姜芽生長至0.5釐米-1釐米時,即可按姜芽大小分級、分批播種。掰姜種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姜塊掰成75-100克的小種塊,每個種塊上保留1個肥胖的幼芽。結合掰姜種,應再進行一次精選種芽,剔出芽基部發黑、或姜斷面變褐的姜塊。澆底水姜出苗很慢,土壤缺水會影響出苗,因此一定要澆足底水,出苗前一般不再澆水。排放種姜底水滲下後即可排放姜種。有平播法和豎播法兩種。平播時,將種塊水平放在溝內,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豎播時,種芽一律向上播種。覆土隨播種,隨用細土蓋在姜芽及姜種上,播完後覆土4釐米-5釐米厚。覆土太厚,地溫低,發芽慢;覆土太薄,則表土易乾燥,影響出苗。播種量每畝用種量為400千克-500千克。種姜越大,出苗越早,苗越壯、產量越高。因此,種塊應儘量大些。播種密度一般每畝保苗5500株左右。田間管理中耕除草姜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因此不宜多次中耕,以免傷根。一般在出苗後結合澆水,中耕1-2次,並及時清除雜草。進入旺盛生長期,植株逐漸封壟,雜草發生量減少,可採用人工拔除的方法除草。無公害生薑生產,最好不用除草劑防除雜草,可採用黑色地膜覆蓋、或覆蓋白色地膜再蓋一層薄土等方法防除雜草。追肥與培土姜極耐肥,除施足基肥外,應多次追肥。幼苗期為促進幼苗生長健壯,應追一次“壯苗肥”,每畝隨水衝施腐熟人糞尿1000千克,或尿素10千克。立秋前後,姜苗處於“三股杈”階段,是生長的轉折期,也是吸肥量變化的轉折期,應追施“轉折肥”,可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000千克,並配合施入三元複合肥15-20千克。9月上旬前後,姜的根莖進入旺盛生長期,為促進姜塊膨大,防止早衰,追一次“補充肥”,每畝施三元複合肥30千克。姜的根莖在土壤裡生長,要求黑暗、潮溼,需要進行培土。一般於立秋後結合拔草和施肥,培土2-3次,逐漸將播種溝變成壟,防止根莖露出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