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記哥愛讀書

    大家好,我是日記哥,我來回答!

    我是終生寫書與讀書的,即使有時不讀書,我也會不間斷地寫書或寫日記。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事情。讀書是一種內容的輸入,寫書是內容的輸出。只有不間斷的內容輸入才會有不間斷的內容的輸出。說讀書是師傅,寫書是徒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先有了讀書才會有後來的寫書的。

    在多年的讀書與寫書生涯中,我深感讀書是對寫書的重要要作用。常常遇見寫作資源枯竭的時候,這對自己的發展有很大的阻礙。於是,為了寫書,我便不間斷地讀書,為了寫書,我便絲毫不敢怠慢讀書。當然了,自己讀書與寫書更多的是一種智慧的表達,是智慧的反映。而並非是只是為完成著作而寫書,更不是為了形而上的清高而讀書的。讀書無用論,在我這裡永遠不存在。讀書有用論,在我這裡永遠盛行。

  • 2 # 蜂聞言事

    毋庸置疑,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腦子裡面產生的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有幾個人看完書會寫書啊?當然寫書才應該是師傅?

    等我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的時候,這種想法開始動搖,既然敢提出這樣的問題,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本身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定就有他提出這個疑問的道理?

    現在咱們迴歸正題,談問題本身,會寫書的是徒弟?如果從問題本身出發解讀,他的觀點是對的,作者所有的寫作材料,都不是憑空長出來的,都來源於生活,寫書的人只有對生活的深入瞭解學習,以人民為師,以生活為師,才會創作寫出不朽的書籍,如果寫書的人凌駕於生活,凌駕於人民,以掌握一切,師尊的心態開始寫作,他就沒有真情實感,他就寫不出像樣的作品,所以他只有做生活的徒弟,做讀者的朋友才會進行寫作!

    如果只是從寫書讀書這個事情本身出發來解讀,當然寫書的才是師傅,有幾個觀眾看完演員的表演,就能夠像演員一樣去表演,有那麼多人讀了世界名著,又有誰能再次寫出同等價值的名著!

  • 3 # 李志勇LZY

    寫作;很多;看書;更雜;

    水平;差異;啥人;都有。

    男女;老少;不看;細品;

    我試;給出;您問;難定。

  • 4 # 儒釋道緣

    會讀的是師傅,會寫的是徒弟,這句話對了一半。讀帖對於一個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十分重要,但是隻是學書法的三分之一,還要從筆法技巧下功夫,另外還有字外功。

    一個人練習書法從帖,碑學開始。傳世的作品中去感受書法的規律,轉,折,輕,重,布白,飛白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從碑帖中反映的只是結構關係,其他因素不是十分明顯還要多從臨寫上下功夫為主,用心感受才有所獲取。

    一個真正的大書家讀帖是必備的條件,通讀古今集百家之優得自己的一勢。眼界重於功夫但沒有功夫也不能成為大家,只會嘴上工夫自吹自擂雲山霧靄也屬騙子。

  • 5 # 斌比冰水冰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就是知易行難。會讀的人確實很厲害,能看出會寫的人的好處和壞處,特別是指出會寫的人中沒有寫好,或者不到的地方。確實,文學有文學評論家,哲學有哲學批判家,遊戲有遊戲分析師,企業還有管理諮詢師呢。但是因此就說會讀的人是會寫的師傅嗎?只怕更厲害的還是前者吧。

    會讀的人是師傅這句話能流傳,其原因何在呢?會寫書,但是一個人的知識面畢竟有限,更可能限於經歷,所以書中體現出來的只是以個人眼界為限。而會讀的人能指出其不到之處,未經之事,會寫之人能聽的進去,然後把這些好的知識點,好的經驗加入到自己眼界中,確實是以會讀之人為師。但是這個師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師,又有多大差別呢。

    大多數寫書出來為的是有人看,自必在意讀者,而會讀的人能就其中門道和寫書人進行交流,這自應是寫書人難得的好體驗吧。而且自來有客戶是上帝之說,讀書的人就是寫書人的上帝啊,要不誰來看。在這份客氣之上加上一份理解,寫書人把會讀的人稱為師實在是最應該不過了。只有尊重讀者,才能進行更好的創作。

    大文豪郭沫若的屈原極其出名,而且被改變成話劇演出。其中有一句罵宋玉的叫做你是一個沒有骨氣的人,郭沫若自覺這句氣勢不夠,想著如何改進一下。旁邊化妝的一個演員對他說你這沒有骨氣的人似乎更好。郭沫若聽後連贊大妙,拜為一字之師。這就是會讀的人作為會寫的人的師傅。但是這對會寫的人有助益,對會讀的人又哪有一點好處呢。那個演員的名字,我們這些學過這文字的人都至今未曾知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所以我這樣不會寫的人也跑來瞎嗶嗶了。實在是會讀對自己理解他人之書或有好處,但是於己沒啥大用處。反倒是那些會寫的人,好歹也有作品存世,起碼在這個世界留下了他的印記。所以啊,還是不要好為人師了,不如干點活,搬點磚,來的實在,大家說是不?

  • 6 # 每天學點啥

    我其實並不同意這樣的觀點。

    我本身是做文化讀書類的,也算是讀了一些書。但是對於寫一本書,不要求過長,中篇的。我絲毫沒有把握寫出來。

    無論是文學功底,還是寫作的大綱都不足以支撐我寫一本書出來。

    我看到有人回答說,堅持寫日記,這和寫書的區別是很大的。日記的目的是記錄生活。寫書的目的是分享給讀者。

    師傅和徒弟的關係來形容讀書和寫書,並不恰當。如果非要這麼說的話,我認為讀書是徒弟,寫書是師傅。

    讀書是基礎,然後才有寫書的可能。

  • 7 # Elegant

    不知道您發現沒有,有一種人不寫書,不寫小說、劇本,單等著別人寫好了,他就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說人家這裡寫得好,還可以;那裡寫得不好,還需改進。你看看,自己寫不出來,別人寫了,他還吹毛求疵,讓人小看。

  • 8 # 戲品聊齋

    我大約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喜歡上了語文,喜歡聽大人們講故事。因而讀書和寫作興趣始終沒有減弱。我回想了一下,40年來,我差不多閱讀的書籍有3000多本,包括中外名著、科學技術、旅遊文化、餐飲服務、養殖種植、民俗風情等。大約從六年級獲得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獎賽開始,到目前累計發表新聞、詩歌、散文、中短篇小說等1800多萬字,其中長篇小說3部,影視劇本6部,專輯2部。

    讀書和寫作近40年來,我深切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意義和寫作的酸甜苦辣。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興趣的培養。知識的積累就來自於讀書的多少。而寫作和讀書也是不分開的。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題主提出的問題說,對於寫書與讀書,有人說會寫的是徒弟,會讀的是師傅。我認為很有道理。打個比方,寫書的人就好比是廚師,讀書的人就好比是顧客。廚師做的菜好不好,賣相如何是關鍵,而顧客吃了廚師的菜知道廚師做的菜味道怎麼樣,不好吃到底在什麼地方,需要加什麼調料。

    寫書的人應該認真聽取讀書人的意見和建議,並由作者向讀者轉變,實現角色轉換,並不斷進行深入思考。同時,也要不斷補充營養,閱讀更多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只有懂得更多的知識,才能創作出讀者喜聞樂見的好作品,自己的寫作能力才能得到不斷提升。

  • 9 # 沃克特爾

    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的。停停……我轉不過來。不行!我還是認為能寫書、出書的人厲害,有本事,不然大家都去寫書、出書,沒窮的人了。

  • 10 # 語文研究

    這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讀的總在寫的後面,寫作時,侷限於多種因素的限制,其認知及觀點必然會有侷限性。

    社會總是在發展的,包括所有領域。那麼後來的讀書者,其認知及觀念超過寫書的人,是必然的結果。這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華人公認的孔老夫子,為聖人,《論語》是其思想的精髓,創立了儒家學說,為世人皆知的精典。

    可孔聖人能預見到今天的社會現實?

    如果把他與今天的人去比較,會是什麼結論呢?

  • 11 # 二牛144548898

    這句話確實含義深刻,令人思考,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只有閱讀大量的書,並且鑽進去,讀出書的深遂,理解書的框架,然後加上豐富的社會經驗,才能在寫作中迸發靈感,寫出有深度,有獨到見解的作品來。從這個道理上講,會讀的當然是師付,會寫的是徒弟。不讀書或者讀書甚少,你就不可能站在泰山的高度來寫文章,寫得寫得你就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寫不下去了。你就會感到會讀書有多麼重要。這句話我也理解成:寫的好的人一定是會讀書的人,先有會讀書而後才有寫得好,反之會讀書的人可不一定能寫的出來,寫得好。

  • 12 # 1515595我心依舊

    寫書的人首先要會讀書,先學會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會寫書的人都是從先讀書學起的,所以對寫書的人來說會讀書是自己的師傅,對於別人讀你寫的書,提出不同的觀點,也可以尊稱對方為師。其實寫書與讀書之間的關係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關係。

  • 13 # 衛中民

    知識淵博,閱歷豐富,情感飽滿者才能寫書。

    追逐夢想,欲提升自己,愛生活者才有讀書的慾望。

    置於誰是師傅誰是徒弟還真沒有研究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都甲?起源於什麼朝代?